搜索
刘艳琼的头像

刘艳琼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30
分享

《我们的10年》——伊朗篇(上)

伊朗,是我们穿越中亚时最令人魂牵梦绕的一站。这一趟旅程,不仅惊艳了我的朋友圈,更深深触动了文青团队的每一个人。

2019年9月,这片古老的波斯土地终于向我们缓缓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当车队缓缓驶离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每个人心中都翻涌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期待。我们将用整整十天的光阴,去贴近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搏,以镜头为笔,镌刻下时光深处每一个动人瞬间。

入境第一课,是长达八小时的严查。所有行李被逐一打开,发动机号反复核验。钟总小心翼翼私藏的两瓶白酒被扣下——在这个严禁酒精的国度,酒是不可触碰的禁忌;而我们几位女性第一次系上头巾、披上长袍,在身体的包裹中体会一种陌生的隐匿。繁琐之后,加油站“30公升仅3美元”的标价,却又让我们不禁为这个国家的复杂与矛盾暗自称奇。

七百公里夜路,主副驾们接力驰骋七小时,终于在凌晨抵达塞姆南。远望城中灯火如星群缀地,恍若天幕金沙洒落凡间。

德黑兰扑面而来的是浓烈市井与倔强生机。旧车满街,交通看似无序却自洽:红绿灯形同虚设,车辆肆意穿梭,却鲜有事故。惯于严守交规的我们起初茫然,很快明白这里更信“适者生存”。戴总笑言:“能在德黑兰开车,走遍天下都不怕。”

最叫人动容的,是德黑兰的女性。黑袍之下,明澈的双眸、精致的妆容、偶尔微露的时尚手链,无声地诉说着克制与不羁并存的美。她们对中国人尤其热情,常主动上前问候、求合影。入夜后,更见她们三五成群聚在夜市吸水烟、说笑、吹口哨——肃穆的黑袍,终究裹不住渴望自由的魂灵。

自由纪念塔是德黑兰的地标,为纪念波斯帝国2500年而建,采用伊斯法罕大理石砌成倒Y形态,融汇萨珊王朝建筑风格与伊斯兰几何美学。夕照为石壁镀上金晖,我们六台贴满中国元素车贴的陆巡越野车列停广场,迅速引来当地人围观。警察也主动前来合影维序——那一刻,异国的注视让我们恍若明星。

格勒斯坦宫将我们引入波斯的宫廷旧梦。这座拥有两百余年历史的皇宫,外墙铺满彩釉瓷砖,内厅采用传统的镜片镶嵌工艺,极尽繁复与璀璨,每一处细节都是波斯匠心的独白。

9月27日,我们南行至沙漠绿洲卡尚,“玫瑰之城”。若值四五花季,全城皆浸芬芳。这里的古宅与花园多建于16-19世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孤独星球》强烈推荐的目的地。

费恩花园中蔷薇、百合与郁金香正盛,水系纵横、喷泉错落,我们徜徉其间,遥想昔日贵族闲情;我们站在费恩花园的窄窄的长方型水池两边拍照,男女队员隔水手拉手,心情兴奋表情愉悦。阿里地导忙催促说:乱七八糟,乱七八精!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中的瓷砖拼花与华美穹顶令人惊叹,仿佛走入装饰艺术的迷宫;布鲁杰尔迪与塔巴塔巴依宅院则让我们见识了何为“低调的奢华”——外表朴素的土墙之内,隐藏着绘满壁画、镶嵌琉璃的穹顶厅堂,每一扇木门、每一段阶梯,都在低语着财富与美学的往事。

因处干旱之地,这些大宅多采用半地下结构以避暑隔热。我们下榻的传统酒店由古宅改建,庭院石榴树果实垂枝,穹顶高阔、厅堂通透。傍晚盘坐于波斯地毯上,与店主人共饮藏红花茶,听他娓娓道来老宅曾经的主人故事,仿佛时光从未远走。

9月28日,我们启程前往“泥土之城”亚兹德。沿途隔离栏上悬挂的两伊战争烈士肖像沉默地注视每一个过客,那些年轻的面容,是一个民族深切的伤痛与骄傲。

亚兹德位于戈壁深处,始建于五世纪,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201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整座城市犹如由风塔、土坯建筑和清真寺构成的迷宫,被誉为“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在沙漠中存续的鲜活范例”。

四小时车程中,窗外始终是湛蓝天空与无垠戈壁。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震撼前所未有:弯曲的巷弄、林立的通风塔、层叠的泥砖院落,共同构筑出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作为坎儿井的发源地与拜火教文化中心,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偶尔与黑袍女子擦肩而过,她迅速消失在巷弄拐角,仿佛携带着远古的秘密。深巷土房中不时飘出悠长的祷告声,低沉而庄严,在黄昏中荡出回响。

风塔是亚兹德的标志,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空调系统至今仍在运转;而坎儿井则是规模惊人的地下水利工程,伊朗现存3.6万条,总长度达21万公里,是沙漠中真正的生命之源。

这里也是拜火教的核心区域。市郊寂静之塔中的圣火已持续燃烧1500多年,如今虽已成为宁静的博物馆,但透过厚厚的玻璃,跳动的火焰依然诉说着千年的虔诚与坚守。

聚礼清真寺是亚兹德最突出的地标,拥有伊朗最高最古老的宣礼塔。寺门镶嵌华丽瓷砖,两侧塔楼庄严耸立。内部穹顶饰有精美马赛克图案,彩瓷与古兰经浮雕遍布各处,令人恍如步入千年之前。我们头巾裹发,赤脚入内,在昏黄光线下感受时间与信仰雕琢出的宁静。

尤难忘在亚兹德观景台邂逅29人中国旅行团,他们对我们24人自驾穿越多国的行程羡慕不已,围住我们问东问西。“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大笑合影。兴起时,我们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夕阳戈壁间传得很远,几位队友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光。

街道旁的人行道上,常见一家几口席地而坐,铺着地毯,共抽水烟,分享零食,言笑晏晏,自在而满足。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宗教规训之下,普通人鲜活而温暖的日常。

这场伊朗之旅上半场暂告段落,但我们所见,远不止风景。我们从市集缭绕的藏红花与烤馕香气中、从孩子们奔来合影的笑脸里、从茶馆老人递来的一杯红茶中,真实触摸到了波斯的温度。这是一个被黑袍覆盖却从未停止呼吸的国度,庄严之下藏着烟火,传统之中迸发生机。

伊朗用她古老而依然跳动的心脏告诉我们:她不是新闻中的标签,而是一片值得凝视、倾听与深拥的土地。而我们,带着被她改变的目光,期盼着下一程的相遇。

——有些土地,只要遇见一次,便是一生往复的乡愁。(未完待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