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艳琼的头像

刘艳琼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3
分享

《我们的十年》-----重上井冈山

三十七载再聚首,青春白发共此情

五月的井冈山,晨曦初露,薄雾如流动的轻纱,缠绕于连绵起伏的翠峦之间。2017年5月17日,静谧的山道忽然变得不同寻常——一群特殊的人,回来了。

从湖北、湖南、广东,甚至更远的异国他乡,这些年过半百的学子正向这座红色圣地汇聚。鬓角染霜,步履却依然坚定;身份各异,却为同一份约定远道而来。 三十七载光阴似水,是什么让这群人重新踏上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场聚会,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奔赴,一段等待了三十七年的心灵之约。

九十年前,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九十年后,这群特殊访客的到来,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这个曾经的理科重点班,大多数人都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轨迹。如今,人群中有退休工程师、企业主管、退伍军人,但踏上这片红土地,每个人都褪去了社会身份,回归到最纯粹的同学情谊。

刚从北欧之旅归来的我,走出黄花机场,便与已候的见闻同学直奔井冈山。深夜抵达时,山间灯火朦胧,与雪琳同宿一室,窗外虫鸣声声,恍若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宿舍夜谈。

先遣队犹如一支特种小队,提前四天就进驻井冈山进行筹备。当手工缝制的红绸横幅在晨光中展开,"重上井冈山"的字样格外醒目。大巴停稳的那一刻,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欢迎回家!"的呼喊让多少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鬓发斑白的女老师们刚下车,就被塞来一束山花:"三十七年了,终于补上当年欠您的毕业礼物。"

这场重逢被精心设计成一场沉浸式体验。组织者赵青、朱丽按照红军编制设置了连排班长,还秘密准备了"士兵手册"。当大家换上军装时,有几个发福的男生被武装带勒出明显的痕迹,花白头发与灰色军帽相映成趣。我们每个人都穿戴得格外认真,因为这身戎装里承载着共同的记忆和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相机镜头成为穿越时空的媒介,定格下一组组动人的画面:几对夫妻在井冈翠竹前整理衣领,丈夫轻扶妻子肩膀,相视一笑间,洗尽了日常的柴米油盐,只剩下历经烽火般的相濡以沫;当年睡上下铺的兄弟勾肩搭背,或模仿红军战士互相点烟,或共同眺望远方的山峦,数十载不变的同窗情谊在军装的映衬下愈发醇厚;学生们搀扶着白发苍苍的老师,在黄洋界碑前合影,一如三十七年前毕业照上的站位,青春虽已逝去,但师长的慈爱和学子的敬意始终未变;有人捧着书本模仿毛主席在八角楼读书沉思,有人围坐石阶重现"官兵平等"、畅谈理想的场景,每帧画面都在努力复刻历史;百余"战士"整齐列队,红旗在前迎风飘扬,快门按下的瞬间,"井冈山,我们回来了!"的呼喊声震山谷,这不像是2017年的同学合影,更像是一支凯旋之师。

"还真像那么回事!"的调侃里,深藏着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青春的告白。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响起时,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脊梁——这旋律曾经响彻井冈山,陪伴红军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炊事班清晨五点就开始忙碌。大铁锅里土豆烧肉香气四溢,不知是谁起的调,一句"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从角落响起,很快汇成了全场的大合唱。粗犷而深情的歌声中,老师举着喇叭笑着说:"当年总嫌食堂伙食差,今天的'红军宴'管饱!"欢笑声中,大家回忆起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正是那些严格要求,才让这群学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次日清晨,拉练的号角吹响。队伍专门请来的教官一声令下,百余人的队伍犹如灰色长龙,沿着蜿蜒的山路迤逦而行。教官们时而纠正动作,时而鼓舞士气,为这场行军增添了专业的色彩。七十八岁的龚老师坚持不坐后勤车,他的登山杖在石阶上叩出坚定的节奏:"当年带你们插秧割稻,谁偷懒我可都记得!"队伍中,有人气喘吁吁,有人汗流浃背,但在教官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

山路盘旋而上,队伍中忽然爆发出歌声。先是零星几句,很快汇成磅礴的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陡峭处,男生们自发组成人墙,站在险坡一侧,伸出手臂搀扶同伴。这一刻,仿佛重现了红军当年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动人场景。长长的队伍在青山绿水间蜿蜒前行,灰军装、红袖章在绿意中格外醒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洋界上云海翻涌,这里曾经以一个营的兵力击退敌军四个团。"黄洋界上炮声隆"的领喊如同山风激荡,"报道敌军宵遁"的回应在山谷间回荡,惊起群鸟飞散。白发"战士"迎风而立的身影,与历史长河中的英烈隔空相望。

革命博物馆内,当听到伤员用食盐消毒时,全场静得能听见呼吸声。严老师低声说:"以前只讲大历史,原来细节最动人。"正是这些细节,让人深切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当年红军战士用食盐消毒伤口时是何等灼痛;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们的革命信念又是何等坚定。

烈士陵园前,众人自发列队鞠躬,花束中手写的追思卡,满载着对先烈的崇敬和对今日幸福生活的感恩。

第四天下午,在住所前的宽阔场地上,一场精心准备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学员们列队盘坐于地,老师们坐在一旁的凳子上,俨然一个特殊的观礼台。演出节目丰富多彩:幽默的三句半藏着班级旧事,逗得全场前仰后合;深情的歌声唤起青春记忆;优美的舞蹈展现不老风采;激昂的朗诵表达对井冈山的敬意。老师们也准备了两首小合唱,银发下的歌声依然嘹亮动人,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赵青、钟红兵在台上主持得有模有样,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接下来,庄重的交接仪式举行。在众人的见证下,武汉的易雪琳同学从长沙同学代表手中接过旗帜,象征着下一次聚会的承办工作正式移交。这个简朴而隆重的仪式,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也延续着这份珍贵的情谊。

随后举办的篝火晚会更是精彩纷呈。泛黄的毕业照投射在幕布上,"这是我!""你当年居然有这么多头发!"的说笑间,龚老师的《一壶老酒》唱到一半,就变成了全场合唱,纸巾在人群中悄悄传递。这一刻,没有职场精英,没有社会名流,只有最纯粹的同窗情谊。

篝火旁的拉歌赛点燃了夜色,两个班级对歌,从红色经典唱到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刚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又起……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仿佛时光倒流了三十七年。一如当年红军的篝火晚会,团结、乐观的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离别时,有人开玩笑说:"穿了五天军装,反而不会系皮带了。"大巴启动时,《驼铃》的深情旋律缓缓响起:"送战友,踏征程……"的歌声在车厢内回荡,不少人跟着轻声哼唱,眼中闪烁着泪光。井冈山渐渐隐入云霭,而微信群内早已热情沸腾。

自此,“重上井冈山”成为集体的精神密码:微信头像换作黄洋界合影,定期组织“红色读书会”,来年聚会仍按连队入座。那条手缝横幅被珍重收藏,待五年后再展——正如纪念册所言:“井冈山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这场跨越三十七年的相聚,不仅是一次同学聚会,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人铭记:今日的幸福生活源于先烈的奉献;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师长的培育。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该忘记来自哪里,不能抛弃滋养精神之根。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如一盏不灭的明灯,既曾照亮革命的道路,也正指引人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