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廉政伟的头像

廉政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1
分享

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又是九九重阳节,“胡诌”了四句:

绚丽斑斓绿红黄,彩蝶翩跹秋意长。

登高望远倍思亲,岁月流金又重阳。

之所以说是“胡诌”,主要是当日我没有“闲情雅致”登高望远,而是从县城回老家整地准备种小麦了,下午总算是给种上了。回城的路上,才想起是重阳节。蓦然发现,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尤其是很多树叶已由绿变黄、红黄相间,色彩斑斓,甚是好看。更有落叶随风飘飞,如彩蝶翩翩,令人忘返。鉴于此,不禁感叹黄金岁月如水般流逝,真真是时不我待、朝青暮雪、须臾一生!

回到正题上,如今已是暮秋,霜降时节,有的地方已经入冬下雪了,中原豫北怎么才种小麦了呢?俗话不是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吗?

换作往年,现在的确已是麦苗青青傲风霜,也或许是晒暖阳!但今年,这个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又恰逢闰六月的乙巳年无疑是个特殊。

乙巳年新春来临之际,我们无不像迎接所有新年一样充满希翼,“巳巳如意”的祝福随春风铺面而来,令我们相信新的一年一定会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愿景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打脸”。正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春天及初夏的非同寻常少雨与天热还好,浇了几遍地总算迎来了夏粮丰收。但玉米、花生等秋作物就没这么幸运了。

作为种田的农人,自打玉米种上就盼着“风调雨顺”,旱的时候老天能下及时雨,倒也不是因为没有井、浇地不方便,而是不同于小麦,在酷暑之下钻到玉米地里浇一遍地,绝对胜过读千万遍 “粒粒皆辛苦” 能真切体会到农民到底有多辛苦,况且今年不是一般的热,炎炎烈日持续在线,气温四十多度“家常便饭”。

就在这样令人近于窒息、焦灼的极端天气里,我下地浇了三次玉米,也不乏浇四次,最多五次的农户。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从中午12点一直浇到晚上10点多,期间衣服被汗水浸湿像水洗一般裹在身上黏哒哒的,那叫一个难受,不停地用井水洗脸也止不住汗如雨下,更须每隔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带的热水喝完了,只能不时就着水龙带出水口洗脸的同时喝上一肚子凉水,不然非中暑不可。就这,当倒数第二畦快浇完时只觉头晕恶心,好在此时父亲给我送来了饭,让我回地头路边上吃,他替我浇完了最后一畦。我一坐到路边,凉风一吹,还没吃点饭就吐了,头重脚轻,再也不想起来了,想必就是中暑的一些症状。地浇完后,被父亲用电动三轮载到家,空调间“安眠”一夜,第二天才好。

后来,听说有的农民因天太热浇玉米竟而被热死,走亲戚看到路旁不少玉米等秋作物被旱得打蔫儿、枯黄致死…… 真是“五味杂陈”!

世事难料,天不悯农!秋分前到寒露后一个多月,本该下在最需要下雨的三伏天的雨,基本上连绵不断地下呀下,终日不见太阳露面。就这样浇了四五遍的玉米地,没有被旱死,却无奈地被淹了,花生也自然被泡了,该收获的时候机器无法进地。玉米只能趁不下间隙,像几十年前一样用人掰肩扛,用电动三轮车或拖拉机艰难拉回家,花生是要泥里刨、水里涮。这还不算什么,最主要是长时间连阴雨无法使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得以有效凉晒,发芽发霉而无可奈何。彼时居然有人说,既然一直下,不能让它们先长着,天总有不下放晴的时候,就像就算黑夜再漫长天总会亮。道理好像没错!只是且不说天什么时候会变好,关键是到了一定时令,遇到淫雨,玉米花生等长在地里也发芽发霉甚至腐烂。所以,此种遭遇,农民是收愁,不收亦愁,收种无不愁啊!

这让我不禁在想,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智慧化)仍任重而道远,要是有“掰玉米或收花生等收秋 AI机器人(最好还不怕雨淋、自带烘干的运输等功能)”或实现机械化无人农场(农田)就好了!当然,我更坚信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实现这一切。

10月20日左右,笼罩在河南等秋粮主产区头上的连阴雨天气终于结束了,却已临近霜降时节。

重阳之日,我家小麦已种上。你家的小麦种上了吗?

好饭不怕晚!又一个“轮回”开始了,有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只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写于2025年10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