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再义的头像

刘再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读者予我四份情

“你又悄悄地泻下幽辉,满布山谷和丛林”!

二十四载光阴流转,那个不眠的月夜,依然镌骨铭心。

新婚燕尔,妻居于甘肃南大门白龙江畔的碧口镇娘家,我则在文县西北、毗邻九寨沟的中路河源头——中寨初中任教。天涯海角,相隔一方,“日日思君不见君”,幸能共饮一江水。最难捱的是夜晚,学生散尽,本地教师皆归家,校园陷入一片沉寂。清辉洒落,洗尽人间尘俗与龌龊,唯余澄澈,伴着几许孤独与寂寥。夜静,月寂,人无眠。不愿再费神思量那比高考还难的基层调动,我又从抽屉取出妻的来信,细细重读。绵绵相思化作笔下热流,洋洋洒洒一封长信一气呵成。意犹未尽,复将歌德的《对月》与莱妮丝的《温柔的光》两首小诗誊抄附后。激情稍歇,略生倦意,习惯性取过枕边一本《读者》(2000年第10期)。对着封面怔忡片刻,忽而惊喜:黑色底面上,4×4排列的十六颗大红心跃然欲动;展翅腾空的小爱神丘比特,张弓搭箭,势在必得;后封的《幸福快车》引人遐思无限。此情此景,何其应和!我急忙将封面整体取下,将刚写就的厚厚信笺夹入其中,装订妥帖,于红心间隙处写道:“……把纸压在枕下,希望梦印成图画。把邮票贴在心上,希望寄给远方的她!”翌日早操后,直奔乡邮电所,寄出了这封挂号信。后来得知,妻读罢此信,抽泣良久。

此乃我们第二封书信。忆及首封,亦是如此情景寄出。彼时封面是《读者》1999年第9期:古老的山楂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只小松鼠自树洞口探头窥探。小精灵双目炯炯,一只警惕周遭,一只紧盯那又大又红的果子,似在伺机而动,欲先饱腹,再储冬粮。封三正是当年流行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她含泪读完信,深情回以我反复品读的这封,那月夜,我们情定终身。妻出书香之家,我系耕读寒门,《读者》跨越偏见与世俗,成为我们的精神共鸣。沐浴其光,呼吸其香,我耕她织,赡老抚幼,将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平凡婚姻,谱写成伟大而甜美的乐章。

亲情依托

灼灼夏日,黑色六月,全家如期陷入难熬的“高考季”。每当女儿压力如山,缄默不言,一家人便默契地各取一本《读者》,寻得合意篇章,静静阅读,各自释怀。此刻,家便化作一方轻松幽静的阅览室,气氛安然祥和。那段时间,女儿每夜鏖战至深更。如何为她加油鼓劲、增添信心?又如何劝她早歇、顾惜身体之本?我焦灼不安,惴惴难宁,在家中踱来踱去,恍如十八年前待她降生之际:产房外左右徘徊,签罢手术单的手仍在微颤,腿犹发软,心绪激动而惶恐!无所适从间,时而为女端水,时而再翻《读者》……长久以来,书房案头、沙发扶手、按摩椅旁、阳台茶桌、卧室床头柜上,《读者》无处不在。如同病笃求医,我急切盼遇一剂良方。它宛若无数睿智长者和至亲至爱,伴我们度过那一个个煎熬的日夜。

温情润心

十月二十六日,农历己亥年小雪节气。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阶州,人们也开始添衣御寒。

脱贫攻坚战至攻城拔寨的紧要关头。下乡调研督查毕,又赶回单位处理积压事务。匆匆上班的清晨,竟收到一份特殊礼物——《读者》(2019年第19期)。欣喜若狂,一气读完卷首语,顿觉凛冽寒天平添几分暖意。

前些时日,第22期已读毕,第19期却杳无踪影。这本我“作战”休整时不可或缺的精神甘露,岂能缺失一期?正如小康路上,一人不可掉队。在单位报刊分发处询问数次,无果;致电邮局负责征订的同志,虽语气和缓,然久候无音。无奈翻开《读者》首页,冒昧致电区域发行部夏经理询问。出乎意料,对方态度极佳,和蔼可亲,未究缘由,未加责备,未寻借口,只问邮寄地址,爽快答应补寄一本。素昧平生,却如萍水相逢,温情暖意润泽心田,千里传音。这恰似《读者》这位相伴多年的老友,总令人激动而温馨。此事看似微不足道,然细微之处见精神。它彰显着读者人于细微处严谨敬业的作风,体现着守正笃行的精神谱系。涓涓细流,终汇大海,滋养《读者》长青。此亦为读者们矢志追随《读者》的根本所在。

真情难堪

周末,终下决心,鼓足劲头,欲好好收拾杂乱的书房,以免妻子再喋喋不休。半日折腾,清理出几箱认定不会再读的书籍旧刊,其中《读者》最多,整整齐齐捆了三箱,堆在门后。伸个懒腰道:“抽空把这些捐给社区书屋吧。”

“你真舍得?”妻子惊问。

“有何不舍?捐给图书馆,总比当废纸卖掉强。或许有更多人能看呢,强过常年在此蒙尘。”我振振有词。

“我才不信你真舍得!它随你近三十年了——从上师范到村学教书,从乡里辗转入城,再到市上,从旧城搬至新区。我们前后搬家七次,租住狭小陋室时,你都把它当宝贝疙瘩,不离不弃。如今有了专门书房,你倒……”她连珠炮般,一口气道尽。

“唉……确是如此啊!情何以堪!”我沉重叹息。随即,费力地将那三箱《读者》,又搬回了书房。

(注:此文获2024年全国“读者杯征文大赛”三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