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祥海的头像

孟祥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8
分享

二道岗之雨

缓缓的雨丝从乌蒙蒙的天空中落下来,又一辆西去的客车从二道岗村的中心路开过。我所接的客人没有坐这趟车,就坐在路边等客的出租车里躲雨。

我随手按响了车载的录音机,一阵悠扬的音乐响起,盖住了司机师傅和他朋友在后排座打扑克的吵声。音乐舒缓悦耳,怡情陶醉。

九点半来钟,雨丝还在飘着。因为还在想着,短途客车从东面开过来了。车一停下,从车厢里走出了我的客人李大杰老师,他用手提兜迎着雨挡在头上,我连忙下了出租车,向他跑去。七十四岁的李老师冒着雨坐车四五十里,从县城到乡下来看他并不太熟悉的已经下岗的文学后生,真让我百感交集。

李老师清瘦的面庞,眉头微皱着,淡黄的发丝已被雨淋湿了。身着蓝的男迪卡裤子,白色衬衫的左胸兜内别着一支白小帽钢笔,外穿松大的米色风衣,没有系扣儿。忽的我心中一漾:“我何德何能,能烦七十多岁的老人冒雨来看我。”“您好,李老师。”我握住他瘦而有些凉的手,眼睛禁不住的蒙上了一层雾。“等半天了吧,孟祥海。”他的声音慈祥而亲切,我答应着举过伞去,宁静中我们走着。李老师曾任富锦县志副主编、富锦民间文学集成副主编,前几天到富锦,文兄杨丰萍还送给我一本李大杰老师的新著《刀情》文集。

这是他历年发表的文章中的选集,这是一位老文友、老文人勤于创作的心血结晶。正如他的《一剪梅•给曾经有志于此》写道:“怎的着魔到这般?利剑十年,风雨十年。采择查卷步蹒跚。食也失甘,寝也失安。有志于斯到这般。披阅无闲,奋笔无闲。惟求信史著人间。老了婵娟,改了容颜。”他不光在退休之后热衷于创作编书,而且还不遗余力的提携文学青年,在文联召开的会议上我们曾有几次见面,但都没有机会深谈。有一次收到他的约稿信,他在信中鼓励我和二道岗乡喜爱写作的青年收集民间故事。

他正编写的《富锦民间故事集成》撰稿期间,又打几次电话向我介绍民间故事创作的技巧和收集方法。在他多次的修改我们的投稿之后,二道岗人创作收集的民间故事竟有十多篇被收录到《富锦民间文学集成》中,极大鼓励了我们文学青年的创作积极性。他听说我下岗了,曾多次打听我的境况,又不止一次向二道岗乡党委书记、他的小同事推荐我。

这次电话约定,他从富锦县城过来看看我的状况。来到我的还在漏雨的蜗居,李老师顾不及吃西瓜,就和我聊起创作和生活出路。他说:“下岗不怕,就怕没志气。经历挫折对创作有好处,关键是要边劳动边创作,不能为了生活而放弃创作,更不能为了创作而不顾生活。”他的一席话,在当时无异于给身心疲惫几近绝望的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要有信心,天总有晴的时候。他给我带来了一本《刀情》,在书的扉页上用稍稍颤抖的笔写下:“祥海同志,会沉书是感情,感情之巧,李大杰赠,二00二年八月十四日”。

他本人不也是一本儿书吗?博爱、执着、耿直、侠气。

直到中午十分,我、李老师和从锦山赶回来的刘世臣才在一家小店水酒一瓶,小菜几盘,开怀畅饮。我们谈经历,谈挫折,谈奋斗。他们的高论给了我不少省悟和信心。果然是有师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饭后,雨过天晴,刘士臣又热诚的邀请李老师和我到他家用照相机摄影留念。送李老师走在二道岗村渐干的中心砂石路上,灿烂的阳光铺在脚下,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李老师、杨丰萍、孙厚山、刘德学、刘世臣等在困境时帮助我、鼓励我的诸文友的形象。李老师登上了返城客车,我们挥手而别。这时,从路边等客的那辆出租车中又传来了那优美的音乐旋律,这是什么曲子呢?这么好听。就叫它《二道岗之雨》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