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焕生的头像

梅焕生

网站用户

诗歌
202504/04
分享

灵山寺赋

荆楚大地,蕲春钟灵毓秀,宛如江汉之畔一颗璀璨明珠。域内桐梓河,碧波潋滟,恰似一条蜿蜒的碧玉丝带,于广袤大地勾勒出灵动的曲线。河水潺潺,或缓流如诉,或急湍似歌,仿若岁月的低语,轻吟着往昔的故事,奏响一曲永恒的祈福乐章,庇佑当地人民岁岁安宁祥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蕲春之灵山,何以称 “灵”?盖因它钟天地之灵秀,蕴自然之神奇。其屹立于桐梓河之滨,虽无摩天之势,却独具清幽灵逸之气。四季更迭,景色幻化万千,美轮美奂,如诗如画。

春日,繁花竞放,缤纷似海,芬芳馥郁,引得蝶舞翩跹,蜂忙蕊间,漫山遍野,生机盎然,宛如一幅绚丽的春日盛景图;夏日,绿树成荫,清风徐来,轻拂人面,蝉鸣高枝,鸟啼林中,悠然之境,如临桃源;秋日,枫叶似火,层林尽染,与天高云淡的澄澈天空相映成趣,诗意在天地间流淌,令人沉醉在这斑斓的秋之韵中;冬日,瑞雪纷飞,银装素裹,整座山峦静谧祥和,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山上寺宇庄严,即灵山寺。溯其渊源,始建于清末风雨飘摇之际。彼时,华夏大地内忧外患,列强环伺,民生疾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中挣扎。然,仍有诸多仁人志士,心怀对佛法的虔诚与敬畏,不忍见众生困苦,为求一方安宁,为给民众觅得精神寄托之所,毅然发愿修建此寺。自那时起,灵山寺便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遥想初建之时,仁人志士虔心向禅,矢志不渝,为结此善缘,不辞辛劳。他们于乱世中奔走呼号,汇聚各方力量,一砖一瓦,皆凝聚着心血与汗水。虽历经风雨沧桑,从晚清的衰败,到民国的动荡,再到新中国的崛起,岁月的洪流从未冲垮民众对灵山寺的珍视与守护。尤其是梅塝垸民众,生性善良质朴,虽生活简薄,却怀揣高远志向与深厚情怀。无论耆老,还是幼艾,听闻修缮寺庙之事,皆踊跃赴之,倾囊相助。历时两载,众人不辞艰辛,如琢如磨,终使古寺重焕光彩,以巍峨庄重之姿,重现于世。

晨曦微露,金乌自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霞光如丝如缕,轻柔地倾洒在寺宇之间。刹那间,灵山寺熠熠生辉,仿若披上一袭金色圣衣,神圣而庄严。琉璃瓦流光溢彩,与山间葱郁的松樟相互辉映,恰似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华美篇章。飞檐斗拱,古朴典雅,尽显岁月沉淀的韵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寺成之后,声名远播。十乡八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争相膜拜。寺内香火鼎盛,昼夜不息,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似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隔绝在外。众人怀揣着虔诚之心,或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求家人安康,福寿绵延。在这香烟缭绕之中,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对佛法的信仰愈发坚定。

吾伫立寺前,清风拂面,送来桐河潺潺之音,仿若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抬眸望去,寺宇庄重肃穆,飞檐斗拱宛如时光的使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琉璃瓦闪烁的光芒,恰似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寺周青枝叶绿随风摇晃,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律动与传承。

步入寺内,仿若踏入一座艺术的殿堂,雕梁画栋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梁间绘就佛教经典故事,色彩明艳而不失庄重,线条细腻流畅,如牟尼成道之图,将释迦牟尼苦修顿悟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尽显奇妙;栋上呈现祥瑞之景,似观音救难,观音菩萨慈悲之态呼之欲出,每一处细节皆彰显着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对佛法的敬畏之心。香烟袅袅升腾,如轻纱般弥漫,隔绝尘世喧嚣;钟磬悠悠回荡,似天籁般空灵,唤醒内心善念。此刻,尘世的纷扰渐远,心灵仿佛寻得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沉浸在佛法的慈悲与祥和之中。

寺若慧炬,照亮梅塝垸闾阎。佛光普被,民众沐浴在慈悲的光辉之下。此地以善为念,以和为贵,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情谊深厚,温暖如冬日暖阳。一家有难,众人皆慷慨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克时艰。平日里,老者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德行教诲晚辈积德行善;晚辈们恭敬聆听,将这份善良与美德铭记于心,代代传承,让善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灵山与桐河相伴,相得益彰,景韵独特。建筑与自然相融相生,善良与美好相承相继,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交织共舞。愿灵山寺佛光永耀,如灯塔照亮众生前行之路;愿桐梓河流水潺潺,似甘露润泽这片灵秀之地;愿梅塝垸善风长存,若春风化雨,绵延万代,让善良与美好在世间永恒绽放。

赞曰:

梅塝垸民,善念如磐。

倾资建寺,功德昭然。

桐河相伴,灵寺增妍。

善风永续,万代承传。

2025.4..4(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