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一匡天下,囊括四海后,求贤若渴的始皇帝嬴政,听闻彼时魏国故地有名士无双,一曰张耳,一曰陈余。仰慕其名望与韬略,帝便要征召这二人入朝为官。张陈二人闻之不愿,于是改名换姓,远走陈县,谋得县中里监门(秦汉时掌管里门的吏卒看守)一职,聊以糊口。陈县的里中小吏因他二人鄙陋,且犯过失,便借故鞭笞陈余。陈余气急败坏之际,正欲奋起反抗,却被张耳踩脚拽住,示意他不可造次,陈余因而不得不默然受之。等到里门小吏施刑完毕,扬长而去,一旁寂然无声的张耳,这才把伤痕累累的陈余扶到一边说:"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言外之意便是,图大业举大事之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怎能因一时小的侮辱,就要跟一个小吏拼个鱼死网破呢?如果陈余在冲冠一怒的刹那,夺了里门小吏的鞭子,撕打扭扯,互殴互搏,或许他会就此玉石俱焚,尔后不知所踪。历史上也就湮灭了秦末农民起义中,名震宇内的霸世枭雄张耳和陈余。
与张陈二人同期,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年少时志向高远,但他因家境窘迫,又“不治生商贾”,一度混迹市井长巷,先得南昌亭长寄食,后受漂纱老母舍饭,长此以往,逐渐为世人所鄙夷厌弃。当日,在淮阴地界屠户之中有一少年借故侮辱韩信:"别看你人高马大,佩刀挂剑,你不过就是个一个区区懦夫而已!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试问此种侮辱,遍观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受得?但偏偏韩信能。他凝望看了看那少年,便头也不回的穿裆而过,"蒲伏"前行。满市之人指指点点,捧腹大笑,皆揶揄道:韩信,别看你人模狗样的,你还真是个无能之辈!韩信低沉不语,缓缓起身,脚步蹒跚踉跄,他的身影在笼罩着谩骂嘲讽声的人群里,浅浅的消失。过了若许年,在楚汉之争纵横捭阖的王图霸业中,汉高登坛拜将,战神崛地而起,他凭借“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奇谋将略,征平四方,澄清天下。以汉营诸文臣武将望尘莫及的战绩和功勋,位列西汉王朝开国七大异姓王之一。韩信功成名遂,衣锦还乡楚地之日,赐淮水漂母千金,赏南昌亭长百钱。当然,他更不忘召来昔时侮辱他的那位“屠户少年”。于是,便好酒好肉款待,乃至不计前嫌,封他以楚中尉。其麾下诸将相多有不解,皆愕然相觑。韩信却说:"此人乃一壮士。那年他当街侮辱我,你们真的以为我是因惧怕他才不敢杀他的吗?以那时境况,我若杀他,不但我自身罪责难逃,恐欲实现今日抱负之志,皆化为一枕梦黄粱。杀之无名,故忍至此而必厚待之。"
狭路相逢宜回身,往来都是暂时人。韩信遭逢突如其来的无端挑衅,以平和淡定的心智,从容退让,蜷身以避远,不辩以息谤。使凶神煞时,风平浪静;让烂人烂事,烟消云散。“忍辱负重者大丈夫也”古人常言古大将之风,见诸韩信之行,则此风足可一览无余。千百年来,韩信受胯下之辱承其辱,能屈能伸而后伸的大丈夫,奇男子勇者气概,跨越烟波浩渺的岁月长河,如惊雷狂飙,裂石穿云般,长久的博得人世间无尽的嘉许与感佩。
“汉初三杰” 中另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被汉高祖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谋圣”张良,其跌宕起伏,补天浴日的传奇人生,亦因“忍”而头角峥嵘,因“隐”而善始善终。张良生长于战国末期诸侯国钟鸣鼎食之家,祖父及父亲累官至一国宰辅,时代之变和家国兴亡,迫使他从翩翩贵族公子沦落为一介布衣草民。时运不济,茫茫然无措之际,他偶遇圯上老人黄石公。一番拾履进履,刁难试探,三次赴约如约,观心识人,张良以敬老之德和忍让之诚感动老者,得以赠授兵学圭臬《黄石公兵法》。此后张良日夜研习磋磨,俯察天下山川,仰观星辰日月,在秦汉逐鹿和汉室纷争的大棋局博弈中,献奇正术,策兵家谋,终成百世帝王师。尤其是他在宦途和功业鼎盛之期,功高不自傲,功成不自恃,急流勇退,归隐泉林,“愿从赤松子游”的谦慎和智虑,更是谋耀古今,称颂中外,传为后世醍醐灌顶,启人心智的历史镜鉴。
张良一生先扬后抑,大开大合,以一忍一隐的笃定,坚毅,机敏与权变,穿梭出没于历史风云的漩涡里。他在平天下的智斗和诡谲莫测的智争中安若磐石又游刃有余。苏轼在《留侯论》卷首论及张良时,颇为慨叹的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篇策论,虽以评述传主张良“能忍”的过人之节为立论,识微知著,窥斑见豹。然而,其文所精妙概括的张良具备的卓异品质和智者风范,又何尝不是古今中外一切“大勇”“能忍”的“豪杰之士”所历经并共有的定力修为与禀赋性情!
近人冯玉祥1914年率部由西安抵汉中途中,仰慕张良其人其事,驻足留坝观瞻“留侯祠”,曾题一龙门对楹联咏古,抒发对这位旷世人杰的无限景仰与萦怀: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名臣,千古犹存凭吊所;
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由是观之,侮辱或屈辱不过仅仅只是人生漫漫长路上的一种寻常经历而已。以当时强凌弱,众暴寡之困顿处境,恃强者或猝然临之,或无故加之,受辱者或愤懑填膺,或忍气吞声,旁观者或辱骂耻笑,或污言秽语。无论张耳陈余也好,韩信张良也罢,看起来实在是面目难堪,汗颜无地。他们进退失据的一念之间,在内心深处必定涌动过“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汹汹波澜。而当他们心静神宁的“远虑”到未来的鸿鹄之志,尚未伸展;青云之路,可待绸缪,这眼前所遭逢的“近忧”和苦难便已然无足轻重,以至于顿时无他无我,一切尽可放下。“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忍得了一时,方可保得住一世,稳得住一世,终将名躁一时。此刻惊慌交困,弱小无助般的受辱者,焉知他日不能逆袭反转,蛰龙飞天而闻名一时一世?这种人生历程中的是耶非耶,不幸与大幸,在福祸相依中,来去转圜;在有常无常中,枯荣交替;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向世人倾情演绎。
“能忍则安,全身远祸”。能屈能伸、隐忍蛰伏、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是成大事者的精神构筑之基,心理建设之源。在顺境中能忍,是避其锋芒,免人妒害。在逆境中能忍,是藏拙守愚,韬光养晦。倘若经胯下之辱、渡蒙冤受屈、历身独思罔而皆能忍,则人生万境无一不能处,世间万事无一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