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弈》有感
《学弈》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深刻透彻,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整节课从开始的朗读到最后的分享感悟都进行的很流畅,只是在我写完板书转身的瞬间看到有位学生偷偷把一块饼干塞进了嘴里。联想到该生在课堂上“一心以为老师将转身写字,伺机吞饼干而食之。”一股恶气涌上心头,我阴沉着脸慢慢向他走去……
怎么能这样?我心里不禁感慨,前一刻才学的“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就这么荡然无存?张口就来“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转眼间就找机会吞食饼干,这算什么事?
再抬眼看时,他已不知什么时候拿起了笔,开始整理课堂笔记了,唉,算了,我停下脚步。自古“知道易,行道难”仅凭着一时一课就想让人践而行之是我钻了牛角尖。
从《孟子》成书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里,不知有多少人学过这个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再回想自己,多年来读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道理数不胜数,可终究真正实践了的又有几个,大多只是口头上道理罢了……
知是一条线,懂是一条线,行又是一条线。三条线的中间是我们浅薄的认知观。《道德经》里讲“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讲 “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禅宗祖师达摩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儒家圣人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可见古之圣贤把人性的功利性和惰性是看透了。稍稍闻道便以为自己学识认知凌驾于他人之上,不思此中真意,不思践而行之。
多年前有孩子写作文说“语文老师总爱给我们讲大道理”当时我还感觉气愤,现在看来,我也只是口头的道理传播者。从知到行,岂是简单的说教能达到的。
不是大道理没用,而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实践它。孔孟老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却踩在脚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倘若师者不知道,不懂道,不行道,何谈传道?
羞愧,羞愧!内省,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