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烈传》此书,作者不可靠,但大多有两种说法,一说郭勋,一说徐渭。相比之下,我更相信是郭英所作,因为书中多神怪之事,夸赞统治者的。而徐渭据我所了解,其狂放不羁,作品多有讽刺之作,其恐怕不会如此盛赞朱明王朝的。
要说元末也是可怜,元顺帝荒淫无度,宠幸奸臣,将元末最后的擎天柱石给逼死了。再加上那些奸臣的蒙蔽,他还真以为是天下太平,不亡又待如何。可怜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等打下的天下哦!都被他给败光了。
在中国古代,每要起事时,都有异事发生,多为祥瑞。如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宋太祖降生生异香。朱元璋也是如此,只是我觉得书中异象太过夸大,其本就是个农民之子,被天灾人祸逼得家破人亡,最后出家当了和尚。随后不甘欺压,反抗暴元,南征北战,剪除群雄,驱逐元廷,才有了大明王朝。
此外书中还提及了诸多能人异士,心宿下凡相助之事,内容是相当精彩。随太祖征战者,有不少战死疆场,其中最令人震动的便是韩成替朱元璋投水而亡,丁普郎等被火所焚,当真是感人至深啊!尤其是韩成乃是金牛星降世,生得奇,死得也是奇。此外还有为朱亮祖所不平,那方孝孺父子暗害他,致使其虽战功赫赫,但却让后世子孙不得承袭其位。
到建文帝之时,我只觉得其所托非人,征伐燕王朱棣,怎可用李景隆此纨绔子弟,其不学无术,不知战阵,怎能不败。若早用铁铉和盛庸,燕王虽善战善谋,也决计不能如此轻易而胜,都是失了先机,一步败步步败啊!还有那黄子澄、齐泰之流,尽是些酸儒,难以成事,前者好歹举用了一个有用之人,后者是举荐了李景隆这无用之人,当真是祸害不浅啊!而且大难临头时,竟然以募兵为借口逃出,丢尽文人风骨。与那些靖难之役中殉节之臣相比,品行气节皆无啊!
好在最后建文帝出家为僧,四处云游,终是没有做出亲人相残之事。只是从此亡命天涯,东躲西藏,甚是艰苦,但好在命在。也有忠臣跟随,可惜忠臣渐渐凋零,我想建文帝最为难过的便是孤独吧!最后孤寂得全然不顾及自己的性命,也要落叶归根。
此书有“英烈”二字,何为“英烈”,便是忠臣义士死于王事,死于天下一统,他们或许各为其主,他们有的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有的从一而终,陪帝僧游于天下,不离不弃。但都无愧有“英烈”一词。
此书虽系颂扬朱明王朝,巩固统治之用,其中并未提及朱元璋残忍杀功臣,牵连甚众等。但其弘扬的一些内容于人多有益处,此书乃是小说,不是正史,但我的评论乃是就书而言,未与历史所挂钩。若有挂钩,则朱亮祖与县令道同之事,实是其居功自傲,陷害道同,至其身死,最后太祖幡然醒悟,也将朱亮祖处死。
不过此书让我想到了宋朝初期的两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他们两个的皇位交接是“烛光斧影”,谜团重重,致使太祖一脉失了皇位,这是暗地里的一面。而明朝的叔侄之争是明面,都撕破了脸皮,光明正大的争夺皇位,这是一个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宋太祖的后裔,还有建文帝能保住命就不错了。需知皇家的斗争本就是你死我活,残酷异常,能保住命者,也是经历了许多苦楚,早已身心俱疲,恐怕晚年都会生活在梦魇之中。前有八王之祸,使晋朝衰弱,只剩半壁江山。后世有“九子夺嫡”,演绎皇家残局。前者虽失去皇位,却不失富贵尊荣,后者建文帝能脱离樊笼,得到自由,这是多少帝王之家所羡慕的。我觉得这便是最好的结果,需知德配其位,历史的选择从来都是选择适合的人。赵光义与朱棣,两者虽都得位不正,但能使天下太平,便也证明了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