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文章大家,其文暗合天地大道,人生感悟。我今观《柳宗元文集》便可窥得一二,其共有十三卷,有赋、论、议辩等十三种文体。其中遣词造句极为优美规整,内含许多典故,若无注释与翻译,今人甚是难懂其意。我读的这一本便是没有翻译的,虽说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但古文读起来确是有那种心旷神怡,令人很舒服的感觉。
在其第二卷《论》中有《封建论》一篇,“封建”一词乃是封邦建国之意,非是现在所说的封建迷信的残余。这分封之制是在周朝之时就有的,原意是想拱卫中央,守护地方的。但其后遗症太大,后期周王越弱,各诸侯实力越强,渐渐有了不臣之心,有了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兼并之战,也就造就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中楚庄王问鼎于中原,便是诸侯强于王室,渐有不臣之心的表现。后来还有刘邦汉初封国,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幸亏平叛成功,在兼之有“推恩令”,使诸侯越来越弱,才解决了地方威胁。
此后还有晋朝,明初有过大规模分封诸王之事,前者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晋朝国力大损,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五胡乱华”时代正式开启。而后者则是引起了“靖难之役”,也是引起了社会的动荡。所以封建制确实有极大的危害性,怪不得秦初之时,李斯便极力反对,秦始皇也知统一之艰难,奋六世之余烈才有此统一大业,故而用郡县制,而不用封建制,原因就是此。至于其最终二世而亡,是法过严,赵高胡亥篡位所致,其眼光还是没有错的。
卷六《捕蛇者说》中,蛇能用药,便害其命,这是蛇之悲,但其反抗命运之不公,而毒伤捕蛇者,也是其情理之中。当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谁不会保护自己呢!而捕蛇者为了生存,为了抵纳赋税,完成统治者摊派的任务,不得不冒险捕蛇。成功者苟延残喘,暂时留得性命。失败者不是被毒蛇咬死,便是死于统治者的压迫。从中来看,蛇与捕蛇者皆是受害者,而统治者却是既得利益者,是他们端坐高位,以他们的苦难铸造其奢靡的享受,我同情于前两者,而愤慨于后者,不劳而获者,终有一日会付出代价的。
卷八《箴戒》中最有反思之意,尤其是《三戒并序》中的三个故事,看之使人发笑,但却很有警示之意,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之。我最喜欢前两个故事《临江之麋》和《黔之驴》,前者犬不伤麋鹿,是因为其主人的压制,两者还渐渐成了朋友,而其出去后,还自以为是所有犬都是自己的朋友,因而自投罗网,自入其口。都是因为其被保护得太好了,不知世道之险恶,因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者则是虎不知驴,初时见其个大而惧之,待其几番试探,知其只会鸣叫和尥蹶子,因而知其本事平平,成了老虎口中之餐。一切都是这驴子露了怯,让老虎看清了底细。若是其继续保持神秘感,兴许还能找到一丝生机,可惜其终究是没有沉住气。
而此书中最有特色之处,我认为是卷十二的《非国语》,上下共计六十余篇,其中多为上写原文,下写感悟与纠错。颇有现在的读书笔记的风范,抄写原文勾重点,写反思,以此使人明智明悟。当然其余各卷也是品质皆佳,是文章大家之典范,我常想何时能有此水平,但仔细一想,他们生平经历之丰富,读书之多,就非我一时所能得的,恐怕劳其半生,也未必能达到他们的水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