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月云的头像

月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读韩文公之文

读韩昌黎之文,其中多有所悟,其所处在唐朝中后期,见证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落寞,为官一方,更见证了百姓的疾苦。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为民,但一个王朝的衰退,又岂是他一人所能挽救的,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说的便是此理了。其所作文章,收录于《韩愈文集之中》,共有九卷,其中文章有我所喜者,也有我所不喜者,但无疑用词都极为考究,读起来来令人余味无穷。

其卷一《杂说》中的《师说》,便是我初中时所学古文,讲的便是学习的重要性。士大夫之族的弟子不耻相师,必然衰落,而底层之人热爱学习,终将会崛起,取代他们。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规律,也只有那些家风颇好的大族,代代有优秀的继承者,才形成了世家豪族之说。还有学习不止只学习知识,那只是最表面的,还有更深层次的,那便是学习为人之道。还有其所写的《原道》《原性》《原毁》等五篇,我自认为颇为接近道与性,关乎人之道德与品性,君子所能为而所不能为。尤其是其中的《原鬼》一篇,讲到了好几种鬼,但都被他否认了,认为过分的信鬼神之说便会招来祸患,于民无益。我认为也是如此,因为不少之人心中有鬼,那是做了亏心之事,自己吓自己罢了。

卷二《传》中所提及的《张中丞传后续》,则是将那些张中丞以外的人的事迹补充。睢阳之战,可以说为了后来的重兵集结,打败安禄山赢得了时间。当时情景之惨,实在不愿以文字来形容,到最后也是弹尽粮绝,城破人亡,张巡等虽颇受争议,但于国于民,他们无愧于心。

其所处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其当官为民,时常向高层建言献策,其中所作的卷三《书》中便有不少向皇帝帝和大臣们的上书。也因此背景,他颠沛流离,上任于地方,其友人们也大抵如此,四处奔走,他也因此做了许多送别文,卷四《序》中便有许多佳作,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可见他们的友谊。

战乱频繁之下,他不少的亲人朋友离世,其中卷五《祭文》、卷六《哀词》、卷七《碑志》里面便有多篇提及,尤其是《祭十二朗文》,读之令人泪睇下,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古往今来都是痛苦不已。还有那《柳子厚墓志铭》,两者都为文学大家,彼此志同道合,没想到最后却是阴阳两隔。我最为叹息的便是柳宗元留下的幼子幼女,如此年幼,却没了父亲。

我昌黎其文,觉得韩愈是性情中人,他写了许多送别文、祭文、哀辞、墓志铭,可谓是多愁善感。亲人朋友们的离去,让他独留一人于世间,当真是孤独啊!又因触怒皇帝,贬官于地方,更加的抑郁了。

此外,文集中的《讳辩》一篇,韩愈还为他的好友李贺鸣不平,因为避讳父亲名字,而绝科考之路,有心之人以此为理由攻击李贺。而韩愈为维护李贺,举了许多古代名人并为避讳这些,鼓励他参加科考。虽然最后李贺未参加,但因此事也足以见其真是性情中人,能为朋友仗义执言。

不过其人我觉得也有不足之处,其所作卷八《表、状》中第一篇便是其直言上谏宪宗的《论佛骨表》,从中可见其真是为国为民所想,迎佛骨耗费繁多,还会使百姓误解,上行下效,出家的人多了,又有谁种地,各行各业都会遭受损失。尤其是寺庙也有不法贪婪之徒,强取豪夺耕田,又不交赋税,对内忧外患的唐朝来说,可以说得上是雪上加霜了。但后面的《潮州刺史谢上表》《袁州刺史谢上表》,我便觉得其前后言辞不一,或许在那封建王朝之下,皇帝威严过重,他不得不低头。此外其所作的《贺册皇太后表》《请上尊号表》《贺庆云表》等,我读之便觉得有些谄媚迎合之意,但那时属封建王朝,忠君思想严重,有此作也属正常。另外他还有一些迷信,比如其作《鳄鱼文》《潮州祭神文》等,便可见一斑了,不过也恰恰体现了他为官一方,心系百姓。

总之,在我看来,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学识与人品颇佳,虽有瑕疵,但那是时代所造就,个人难以抗逆。从他的文章便可看出其心系天下百姓,对亲人朋友真心实意,是难得的性情中人。文人只有胸中有真情,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余生能做性情之人,真是不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