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者,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父子兄弟相承一脉,一门三大家,传之千古也。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世家,父子相承,兄弟同列,可见苏氏学风之盛。我所读的?《苏洵、苏轼、苏辙文集》,正是收录了他们三人所作的部分文章。
一
苏洵为苏轼与苏辙之父,可以说为孩子们做了榜样,其所写之文篇幅也不短,但却相比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者,我认为更为好懂一些。其所写的文章,用了许多的历史史实,其中的《几策•审敌》与《权书•六国》是我最为喜欢的,因为其举了许多例子,纵论古今,很具有说服力,其所讲的历史,与北宋的情况很是相似。
《几策•审敌》便讲到了汉与匈奴之战,但这是外患,最大的祸患其实是国中的诸侯王。要解决外患,就要解决国内诸侯的问题,为此文帝削藩,有“七王之乱”,但是以小痛换大痛,若是拖到后面,恐怕诸侯实力会更强,更难以解决,这便是快刀斩乱麻。若不是有文景之治积攒了钱粮,扫除了障碍,汉武帝又怎能施为,放开手脚解决匈奴之祸,有了破龙城,夺河西,燕然勒马,封狼居胥之功。
《权书•六国》讲秦统一六国取胜的原因,那就是是六国惧秦,而厚赂秦。为了国家的幸存,割地赔款,殊不知此法乃以肉饲鹰,永远填不饱其贪婪的心。久而久之,自己越弱,而秦越强。可惜六国之人被杀得胆寒,在我看来,有两大遗憾,赵有战将李牧,原可在抗秦一二,可惜被奸臣所害,死在自己人手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是离改变历史最近的一次,可惜燕太子丹太着急,致使荆轲原有的搭档没等到,只能带着那名不副实的秦舞阳上秦庭,结果功败垂成,可惜啊可惜!浪费了樊於期的一颗大好头颅,也让荆轲就这样死于秦庭,加速了燕国的覆灭。
宋太祖武将出身,以此夺权,自是担心手下效仿,所以有了“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轮戍法与统、调兵权的分离,成功的压制住了武将,减少了武将造反的几率。但是也因为这种种举措,致使宋朝军队孱弱,周边异族,没几个打得过的。再加上后世皇帝多庸弱之辈,贪生怕死,致使中原王朝,纳款称臣,实在让人无颜面对。就说那澶渊之盟,宋军本就占有优势,若是倾国一战,未必会输,可惜宋朝皇室没有这样的气魄。
“儿皇帝”石敬瑭祸害也,竟将燕云十六州送出,致使中原王朝无牧马之地,骑兵自是弱于辽与西夏,甚至不敌后来的金国。这也是宋弱的一大原因之一,其只顾眼下,缺乏长远目光,致使宋时刻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铁蹄之下。后来明朝崛起,历经血战,才彻底填了他挖的这一大坑,“儿皇帝”石敬瑭真是“儿”也。
此外苏洵还知兵,虽然其是文官,没有统兵的经历,但其《权书》里面的论述却是相当实用。抛开那纸上谈兵的说法不说,我最喜其所说的为将需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还有“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等等,论述颇为精辟,我觉得颇有可取之处,若是运用于实际,应当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
苏轼乃是苏洵之子,苏辙之兄,在“三苏”之中名气最盛。其诗词书画皆佳,文更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我等自初中开始,便学过其比较出名的诗词和文,其中便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其不愧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所写之词颇为豪迈大气。而所学的文章则有《赤壁赋》,其中除了其豪放不羁的特点,还有那乐观的精神。《记承天寺夜游》则看出其被贬谪赋闲的忧伤。
苏轼在地方为官的经历颇多,而且其对吃也很有研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其研制的,后人以此命名。他对吃的研究,还上升到了文章记载之中,其中有两篇,便是那《桂酒颂并叙》和《东坡羹颂并引》,从中可看出他对吃喝的热爱与钟情。不过这也能看出其豪放真实的性情,大文豪也是要吃喝的,而且对吃的颇为精致。为了吃得好,他自己还得下厨上手研究,管他什么“君子远庖厨”的鬼话,先吃饱吃好再说。
另外我还从其《放鹤亭记》一文中深受启发,一个人喜好什么,达到痴狂的地步,会因此而出名,也会因此而灭亡。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好听戏,常常自己装扮上台,起艺名为“李天下”,与戏子伶人嬉戏,最后死于戏子之手。还有那南唐两代国主,喜诗词书画,而不擅长经营国家,最后国破家亡,李后主只能是独上高楼,思念故国。所以对于喜好之物要分清主次,在已有的条件下,自己能好好的活着,在发扬其爱好。不然本末倒置,便像两位君王一般,丢了天下,搭上自己的性命。
在文集中,苏轼还有一篇文集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篇墓志铭,名为《张文定公墓志铭》,其篇幅之长,是我在“唐宋八大家”文集之中见过的最长者。其将张文定公的一生记述得颇为详细,从社会背景、家世渊源、主人公为官事迹、子嗣后代等等,都一一记载。这样对墓主张文定公的一生都能很直观的了解,从中可看出墓主为官一方,也造福一方,为国提出了不少谏言,举荐了不少官员。且其不慕名利,时常推辞帝王赏赐的高官厚禄。
三
苏辙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在其文集中,我最喜欢《历代论》这一卷的文章,其中举了不少名人的例子。如《管仲》篇中,管仲助齐桓公称霸,临死前还为其忧心,谏言不能用那三个奸臣。因为不爱护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人,又如何能爱护国君,忠于国家呢!结果齐桓公不听,最后饥寒交迫之中死于王宫,尸体腐臭许久都无人来管,也算是为他的不听忠言买了单了。《刘玄德》一文中,刘备若是听了诸葛亮的话,也不会伐吴大败,夷陵一把火,让他白帝城托孤,坏了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志向。《狄仁杰》一文中,若无其力谏,李唐何能恢复,就算恢复也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此外其余几篇也是令人所深省。
而他的《进论》卷之中,有《六国论》《三国论》《隋论》《唐论》,都是借历史之事,以警当下,意义非凡。可以说其文章多是借先贤事迹,历朝历代的事实,让人从中吸取教训,有理有据,对劝谏他人总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总的来说,“三苏”父子两代,家学渊源,声名显赫,其中我认为最为出名,成就最大的当属苏轼。但并非其余两人便不如他,他们的文章也是引经据典,纵论古今,显示了他们不俗的文学才能。但我觉得父苏洵,弟苏辙更有侧重,而苏轼则是包容性很大,更体皆长,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