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曾巩集》是我看的“唐宋八大家”最后一本文集了,王安石与曾巩也是我所观的八大家的最后两人,他们生于宋朝,长于宋朝,为了国家,王安石不惜主持变法,最后功败垂成,但他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那一次变法真真切切的曾让大宋富强过。尤其是那保甲法和保马法,我常想若是能不断改进,任用可靠之人,说不定真能改变那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也就不会有了后世的“靖康之耻”“臣子之恨”。可惜最后难以坚持下去,失败以后,大宋又恢复旧况。他写的文章,有的颇为短小,在八大家之中,算是独特的了。与欧阳修的长篇大论相比,两者可以说是两种特点了。
而曾巩在这一本文集中,占的篇幅要少一些,王安石所写之文至少占了三分之二,那他也就只有三分之一。但却不能小看了他,他所写的文章对我也很有启迪,其中不少史实,让我不由得心绪飞到那个年代,思考着事件为何而发生,其中的意义如何,若是我又当如何?
一
王安石的开篇第一卷《杂著》中的《伤仲永》,便是我初中所学的一篇古文,仲永当真是天赋异禀,年少便能作文赋诗,他的父亲带着他四处游逛,以此挣钱。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天赋日渐流逝,最后泯然众人也。浪费了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真正的成为了普通人。从中可得出时光短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习要抓住时间,天赋不可浪费。仲永年幼,哪能懂这些道理,而其父愚昧不堪,只重眼前利益,最终是害了仲永。若是其父将其好好培养,送至学堂启蒙读书,或许中国文学史上会多一知名学者,乃至是文学大家。可惜却只能留下半山先生的这篇《伤仲永》流传于世,以成为后世之警戒。
此外其其它文章中《材论》则颇有教育意义,古往今来,国家的治理,乃至是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需要。但人才如何选拔,适合在哪些地方的发展,半山就借此篇进行论述,那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加大教育力度,如科举考试者为做官,苦读四书五经。而其它行业者则是师父带徒弟,如此代代相传,方使传承不断,行业兴盛。
其行文虽短,但也要看其文体,如《书》《序》等卷便较短,而其它的如《行状、表、赋》《墓志铭》等文章就颇长。当然其中也有短小的文章,不可一概而论。如那最后一篇文章名为《龙赋》,篇幅便很小。说起了龙的特点,与普通动物的不同之处。
二
曾巩所作之文,我对其中几篇倒很有感触,其中的《墨池记》,便说起了王羲之为了练习书法,将一池的水都给染黑,最后成为了一代“书圣”,毅力恒坚者,必有所成。果然凡事需有成就,还是少不了一番刻骨铭心的努力。
《菜园院佛殿记》中一老僧在一菜园之处找到一所旧屋,找到了养老之所。果然僧人出家便“无家”,老了便无家可归,只能在破屋中了却残生,是其归宿,也是其命数。
《繁昌县兴造记》则是说起了一个贫困县城由贫困到繁荣的过程,初时该县城连城墙都没有,房屋破坏,百姓稀少,连当地百姓都感到羞愧。后来经过发展,依托当地产业发展,能够自给自足,人口日益增多,使这个县城富裕了起来。果然没有永远贫困之地,即使一时难以改变,但几世几代,愚公移山,终有能富裕的一日。
王安石与曾巩之文,其中有不少文学研究,以及祭文、墓志铭等。他们凭吊故人,借古讽今,为国直言上书,所写人物传记,多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有的甚至死在任上,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当真是忠臣之典范,后世学习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