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草鞋离开家乡,从此转战南北。八十余万黔中儿女,又有多少战死沙场?更有多少魂断异域他乡。抗战期间各省为了抗战之胜利,出兵出钱出物,这其中有著名的川军、滇军、桂军等等,却很少听到黔军,他们没有为国效力吗?不,他们“肝脑涂平原,膏液润野草”,多少的英烈战死沙场啊!
我读《贵州草鞋兵》,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贵州的历史,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多少黔中儿郎,穿着草鞋离开乡关,为国踏上征程,战死沙场。我身为贵州人,对于他们的牺牲与功绩是既自豪,也很愧疚。自豪的是我也是一个贵州人,先辈的功绩也是与我荣焉。愧疚的是我读书多年,若不是因为《贵州草鞋兵》这本书,我都不能深入的认识他们,实在是惭愧得不行。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先辈们如此英勇,付出了鲜血乃至是生命所获得的太平盛世,未来若守不住,何以见九泉之下的英烈。因而我决定勤奋读书,纵使不能马上定乾坤,好歹也要明理,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
“执事敬,与人忠,习劳耐苦之天性。”周素园这句话对贵州民众性格总结得很到位,因为我觉得我与我见过的不少贵州人都有这些品格。为何形成这种品格,或许就是当时贵州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吧!贵州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又多匪盗。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自然是锻炼了贵州人做事勤勉,为人忠厚,能够吃苦耐劳的品性。这也是黔军将士能在抗战中取得一系列功绩的内在原因吧!
黔军抗战,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那松山之战之惨烈,以前就听闻有不少比我还小的娃娃兵血战松山,不知有多少黔中儿郎骨葬松山。现如今不少黔中老兵都还在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不愿离去的原因很多,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愿意离去自己与战友战斗的地方吧!那里流过他们战斗过的血,是自己战友的埋骨之地。
“老兵不会死亡,只会慢慢消逝。”这句话说得很贴切,久经战火的老兵们也会慢慢老去,最后离开人世,去见昔日的战友。但如何让他们不留遗憾的离去,让他们得到尊重,让他们在生前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却是一个很大的奢望。没想到为国血战疆场,晚年来孤苦无依,他们离去时不会感到伤心嘛!我很希望国家与公众能多关注这些抗战老兵,改善他们的生活,充实他们的心灵。虽然待遇不公,不过我相信若是时光倒流,他们还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拿起武器,穿上草鞋,保家卫国,因为他们是中国军人,是炎黄子孙,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血脉。这样的血脉就决定了他们不会投降,不会躲避,只会迎难而上,血战疆场,最后战死沙场。
此外还有贵阳纪念塔的重建,是纪念黔军抗战的丰碑,具有很好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拖延至今尚未建好,不知是何缘故,希望能够早日建成。以慰阵亡黔军抗战阵亡将士的英烈,让后人瞻仰缅怀先烈,更能够教育青少年一代继承黔军抗战精神,不惧牺牲,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