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处识春秋
《吕氏春秋》,曾有“一字千金”之说,即当初成书时,吕不韦公之于众,扬言能删一字者奖千金,才有此成语的来历。我观此书,读古文,不知是我文学底蕴太差,还是真的编得无懈可击,反正我是一字也不能删。而看了翻译,则对其感受更为直观,因为其多是以小见大,从小处引出一些治国做人的道理。并且举的例子不少,颇有论证意味,虽只有三卷,但却真如百科全书一般丰富。
我最喜欢此书中的《孟秋纪•荡兵》一篇,论述了军事在一国中的重要性,说得颇为透彻。其主意是不能因为兵危战凶,会让人死亡而减少他。因为他是正义的保障,是保证一国领土主权,百姓生命财产的保证。我认为军队武装力量在每一国都需要有的,而且还要大力发展,这样才能保家卫国。我们不能发动不义战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那些主张裁撤军队的,不是太过理想化,便是缺少了居安思危的思想,太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若是这样的人主持一国之政,国焉能不亡。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我当初所知的不一样,我知道的是用“烽火”示警,而书中则是利用“大鼓”传递敌情。虽然方式不同,但意义都一样,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视军事敌情为儿戏,对国家江山的不负责任,断送了周朝先祖积累下的江山,可以说是昏君里面的代表之一啊!
与之相对的鲁庄公,便是其的反面,国家陷入困境,他敢与臣子曹刿一起挟持齐恒公,逼退齐国,拿回失地,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不名留青史呢!其不惧生死,为国敢仗剑一怒,以命相搏,可以说此时的鲁庄公不是一个国君,更是一个勇士。与周幽王那庸碌好色之徒相比,实在是好得太多了。怪不得鲁国虽不是太强,与齐国相比,传承却更加久远。齐国虽强,最后终是被田氏所取代,国祀中断,这都是有原因的,也是因为开国君主选择不同所导致的。
《吕氏春秋》之中的以小节而见大义之事还有许多,这两件事是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以小见大,引起古代历史之思考,故而读春秋,知大义,便是从小处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