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文字在光阴的年轮上缓缓诉说着过往的种种,岁月的故事也在历史的刻度上被撰写着。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一位略显沧桑的时光老人正对着天地发出自己独有的感慨:“我们昔日的文化到底去哪了?我们如今的文化记忆又该从何处开始寻找呢?”于是,这位老人便踏上了寻找文化记忆的漫漫旅途。
“苦”——中国文化命运的常态化状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也是读书人心中一道永不消灭的光。纵观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无数文物被盗,甚至被毁亦或是流亡海外的现象实在是数不胜数。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就曾写道:因为王圆篆的愚昧与无知,才会眼睁睁地看着斯坦因将我们宝贵的敦煌文物一件又一件的装进箱子。另外,昔日的圆明园、《永乐大典》、《清明上河图》,许多的典籍文物也在强盗的手中毁于一旦。再看看眼前阳关的茫茫白雪,连绵的山脊之下笼罩着的万千坟堆,无限的憎恨,无尽的无奈,都化作了悲怆而又沉重的一声哀叹:这无疑是一个民族巨大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方家也因“南闱科场案”被流刑宁古塔、李白更是因为附和案件被流放夜郎。无数的文人,无数的先贤,从最开始的强者英武姿态到最后却只剩下一个散落在风中的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历史也随着马蹄踏起的烟尘,飘散远去,徒留后人面对这萦绕着悲凉空气的大地引发无限遐想。
“乐”——蕴藏在苦中的生命热源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位老人的《文化苦旅》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断向上升华的过程,更是一条不断寻找本质化自我的路程,也是中国文化在苍凉与空白的伤口之下重新汇聚起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在历史的回响与记忆的重叠里,一位学者用十六年的时间再次踏上了寻找文明与土地联系的漫漫道路。看莫高窟,那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看道士塔,夕阳西下,朔风凛冽,整个塔群凄清冷落;看承德避暑山庄的风云数百年,康熙对于文化意义的认同依旧令我们为之动容。
走着走着,“风雨桥”的歌声映入了眼帘,美丽的西江苗寨女子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力量,她们从不因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而感到羞耻,她们活泼热情,她们清新婉约而又不失美好,她们用歌声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美妙而又动人的故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浙江余姚这片土地上,阳明先生的思想与人格光辉依旧在散发着独特而又耀眼的光芒,人们心底的那份文化归属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减少半分。我想,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也是中国文化命运渐渐重现曙光的时刻,更是女性视角与家园文明在不断汇聚中构建生命热源的重要体现。
“静”——超越生死的心无旁骛
林清玄曾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给心灵一个更澄明的所在。”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着一场文化“苦”旅。
站在这个激动人心的伟大工程面前,作者在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情感:“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个看似荒诞的理论,却处处体现着印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当天与地与人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谐时,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也会以一种特有的规律而不断运行,最终春种秋收、夏长冬藏,日复一日,静静地在时光的年轮里书写着一段又一段美好而又静谧的故事。小石桥、乌篷船、浣纱女,狭窄而悠长,平实而耐久,淡泊而安静。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尘世的所有烦恼便不由自主地在蒙蒙烟雨里慢慢消散了,这种体验可谓是真正地达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纵观全书来看,余秋雨还是一个“超人物”的角色,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不断探寻中国文化的命运,不断重塑中国文人的主体精神。对于他而言,这次旅程,更像是一场心灵之旅,也是一次摆脱尘世束缚的机会。虽然旅途艰辛,道路漫漫,但对中国文化前途命运的探寻却不会停止,他将永远行走在那条“无我”的宁静大道上!
“泪”——文化生命化的极力挣扎
初读《文化苦旅》,他是一个文人漫游世界、感悟生命的自然之旅;再看《文化苦旅》,它是一部充满泪与痛的生命长书。一位异乡的漂泊者,一份对祖国的思念,一种想要留住最原始东西的美好愿望,都是为了让文化永葆生命力而不断挣扎的一种方式。走过三山五岳,看过李白的飘逸浪漫,方可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快感;历经磨难与风霜,方可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道理。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心感受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手触摸它的温度,用爱留住心中的文化热土,将塞外、文人风骨、主体意识、“诗化”灵魂轻轻绘于笔端!
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言:“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历经坎坷。因此,我们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链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化学者,他并没有单单的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而是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悟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每到一处,总觉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笼罩全身,让自己莫名的感动,莫名的叹息。当我站在古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当我用和先辈们一样的黑眼珠注视着眼前几乎未曾变化的景观,静静的聆听千年从未变化的风声,我想中国的文化便真真切切印刻在这苍茫的大地上。”在余秋雨的心中,此山此水颇具灵性,也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此刻心中的精神便与这广袤的大地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和谐之点。
前路浩浩荡荡,探寻的步履却从未停止。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内心浮躁烦闷失意情绪蔓延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开始重新思考“文化应该敲小镇之门?还是小镇应该敲文化之门?”这一问题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更好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下最关键也最重要的一大任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命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命题。能否让这个命题成为真正的命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严谨的态度来点亮闪烁在我们传统文化里的理性之光与温情之光,用最澄澈的眼神去寻找生命的热源与最初的道路,用心来守护心中的正义之道。如果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的话,那么这场寻找文化之源,创造生命的文化“苦”旅才能变成一场守护心中家园文化的“乐”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在华夏大地上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