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如同一盏沁人心脾的茶,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光里升腾出一些久远的记忆。那些曾经不足与外人道的心事,一直在人生的某个角落反复吟唱,在往后的日子里泛着花、留着香。
那是一段被拉长、被凝固的时光。当城市的万家灯火在新年的钟声中被点亮时,她静静地躺在床上,默默地看着头顶的天花板,像一个无力的句末标点,仿佛在等待着满园春色梨花开的盛景。殊不知,她与理想的距离已被分数的刻度尺精准丈量,那一分之差也构成了终生却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隔开了一整个宇宙。
那一刻,看着查分界面上刺眼的数字,她没有撕心裂肺的大哭,而是任凭泪水从眼角滑到指尖。她清楚的知道,这一次将永远与梦校失之交臂,用信念和汗水织就的那个光华流转的“茧”也变得不堪一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看着图书馆来来往往的身影,听着伙伴清晰而嘹亮的背书声,朋友圈里那些一志愿录取的喜讯如漫天的繁花一样光彩夺目,她既羡慕又伤心。而调剂系统里那些陌生的院校,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荒原,成为了她即将要抵达的远方。
凌晨的夜是寂静的,是清澈的。它不再是声音的缺席,而成了一种黏稠的、可触摸的实体,竟开始有了些许重量。她仔细地感受着心跳的声音,杂乱、急促、紧张......而她却没注意到,此刻悲伤的情绪已达到了高潮。那不是选择,那是认命般的漂浮。她把自己未来的路交给了命运,交给了时间,也交给了未来。
回首往昔,眼前映照的是“盈而不满,恰逢其时”的爱意,是“闲情几许,温柔两伴”的默契,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约定。她用赤诚的理想,为自己构建了一座辽阔无垠的“城堡”;用惊人的勇气,为自己谋划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用不懈的毅力,为自己赢得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她的坚守化作春夏秋冬的晚风,记录着知识的温度。一桌一椅,一笔一画,都构成了那三百零六个日子里的横竖撇捺,拥有自己独特的模样。每一个英语单词就像是跳动的音符,在灯光的提问下变得愈发熟悉;那些政治口诀宛如沉默的山脉,在大脑的高负荷运作下逐渐成为记忆的一部分;专业课里的语言现象宛如幽深的河流,在由浅入深的理解中变成未来学术生涯的灵感源泉。
她如同一叶孤舟,日日在此间摆渡。当复杂的理论如同迷雾笼罩在心头时,她也会偶尔搁浅,看看窗外从缝隙里照在身上的阳光,听听荷花池间的鸟鸣.......拾起一片金黄的扇形信笺,在上面写下名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诗句,她瞬间又充满了力量。当错综的线索在脑海中形成了独有的纹理时,那些琐碎的知识点也就被她连成了璀璨的星图。她的狂喜与清澈,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绘的。只见她眼里闪烁着理想的泪光,仿佛在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终于做到了!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她的思绪飘向了眼前摊开的书卷。那个平生被文字所累的东坡在精神的田园里深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辽阔疆域;那个行吟于汨罗江畔的屈原在理想的热土上构筑出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光芒巨著;那个于战乱中被迫颠沛流离的诗圣在痛苦的沉吟中酝酿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永恒誓言。这些困境中坚守的人们,将她照得微微发亮,她忽然彻悟:那些黑暗所赋予的恐惧,是为了让灵魂在沉默中沉淀出厚积薄发的力量,是为了让生命中在苦难中淬炼钢铁般的意志,是为了让世人在万古长夜中感受到坚守的幸福。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拨开迷雾,盛夏的烈日已驱散沉积的霉味,潮湿的往事已被岁月熏染得有些模糊,内心积郁的浓云也已升华成滋养生命的光与尘。虽然未能与梦校双向奔赴,但她已然可以飒踏青春流光,用手里的画笔和心中的沟壑去填补未完成的理想,用语言的碎玉和生命的坚骨去奔赴人生的下一场山海。
原来,拨开云雾,真的可以看见天地最原始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