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明华的头像

邱明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8
分享

爱心接力

巴山中学高二(2)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近来总被一桩心事揪着——一向来把“守规矩、求上进”刻在骨子里的张兰兰,竟“失约”了。半月前,女孩红着眼圈请假,说要回家照料生病的父亲,可眼瞅着期中考试的铃声都要响了,张兰兰的座位依旧空着。李老师往她家里打了几次电话,听筒里都只有“嘟嘟”的忙音,像一根细刺,扎得她心里隐隐发慌:这孩子,莫不是出了什么事?

周五清晨,秋天的山间,雾气像化不开的棉絮,裹着湿漉漉的凉意。李老师把备课本塞进帆布包,嘱咐同事帮忙盯早自习,便匆匆踏上了去往樟木村的路。中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碎石子的声响格外刺耳,她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兰兰那么要强,若是能按时返校,绝不会拖到现在,家里的难处,恐怕比她嘴上说的更重。

从镇上下车时,天刚蒙蒙亮。去往樟木村的山路,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走,路边的野草上还挂着露珠,打湿了李老师的裤脚。她心里记挂着张兰兰,脚步一刻也不敢停,原本要走两个小时的路,硬是凭着一股急劲,一个多小时就赶到了。刚走进张兰兰家那座低矮的土坯房院子,就听见屋里传来父亲沙哑的声音:“兰兰啊,是爸拖累了你,要是爸没这病,你现在该在教室里好好读书,哪用得着操心这些……”

紧接着,是张兰兰带着哭腔却故作镇定的安慰:“爸,你别这么说,读书啥时候都能读,可你养病不能等。只要你好好的,比啥都强。”

没等李老师敲门,又听见张兰兰母亲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明天去广东的车票我都买好了,那边厂子管吃管住,一个月能挣三千多。你到了那边,记得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晚上别熬夜,照顾好自己……”

“咯噔”一下,李老师的心像被重锤砸了一下——张兰兰这是要辍学打工!她分明记得,就在上个月的班会课上,张兰兰还攥着作文本,眼里闪着光,说“想考师范大学,将来也当老师,回来教山里的孩子”。这么好的苗子,就因为家里的难处要放弃学业?李老师再也按捺不住,一把推开虚掩的木门,急切地喊:“张兰兰!张兰兰!”

张兰兰闻声从里屋跑出来,看见站在院子里、头发被雾气打湿的李老师,整个人都僵住了,手里还攥着没叠好的旧衣服,嘴唇动了动,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脸涨得通红。还是李老师先打破了尴尬,快步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傻孩子,家里有这么大的难处,怎么不跟老师说?”不等张兰兰开口,李老师又说:“上次班会我就跟大家说过,咱们班就是一个家,谁有难处都别藏着,老师和同学一起想办法,怎么能想着辍学呢?”

张兰兰的母亲听见声音,从里屋走出来,看见李老师,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她抹了把脸,哽咽着说出了缘由:“李老师,不是我们不让兰兰读书,实在是没办法了。她爸去年查出脑里长了瘤子,做手术花了两万多,都是跟亲戚邻居借的,现在后续治疗,医生说还得三万多,我一个妇道人家,实在是撑不起来了……”说着,她蹲在地上,肩膀一抽一抽地哭了起来。

李老师看着眼前的一幕,鼻子酸酸的,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她蹲下身,扶着张母的胳膊,轻声安慰了许久,直到母女俩的情绪平复些,才起身告辞。走在回镇上的路上,山风吹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凉,李老师的心里比这秋风更沉:无论如何,不能让兰兰因为没钱,断了求学的路。

当晚,李老师把张兰兰家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丈夫老王。老王是县公安局民警,听完后,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沉默了片刻,握住妻子的手说:“兰兰这孩子我见过,是个懂事的好姑娘。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她被困难困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咱们单位人多,或许能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上班,老王就拿着写好的情况说明,找到了局长。局长看完,当即拍了板:“咱们当警察的,不仅要保一方平安,更要帮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张兰兰是个好学生,不能让她因为家里的病拖垮了未来。你写个倡议书,在单位里发起捐款,我带头捐五百!”

倡议书贴在公安局的公告栏里,不到一上午,就围满了人。刑侦队的老胡刚出完警,浑身是汗地跑过来,往捐款箱里塞了三百元:“这孩子不容易,我这点钱不算啥,能帮一点是一点。”治安队的小李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工资不高,却也捐了两百元:“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知道读书对山里孩子有多重要,希望她能安心读书。”就连门口值班的保安大爷,也颤巍巍地递过来五十元:“钱不多,是我的心意,别嫌弃。”

短短三天,捐款箱就装满了。老王清点时,发现竟有三万八千多元,比预计的还多了不少。他拿着装着捐款的信封,和李老师一起赶到张兰兰家,把钱交到张父手里时,张父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给他们鞠躬,眼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往下淌:“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们家,救了兰兰啊!”

学校那边,李老师也没闲着。她拿着张兰兰的成绩单和家里的困难证明,找到了校领导,申请助学金。校长看完材料,当即批示:“给张兰兰申请最高档的助学金,学费全免。从那以后,李老师更是把张兰兰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每天放学后,她都会把张兰兰叫到办公室,问寒问暖;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她都会把五百元塞进张兰兰的书包,还特意嘱咐:“这是学校给你的补助,别省着,买点营养品,好好读书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张兰兰知道,那其实是李老师自己的工资,却从不戳破,只是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学习比以前更刻苦了。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晚上,教室的灯总是她最后一个关掉。

有时周末不回家,李老师夫妇也常常把张兰兰接到家里吃饭。老王会给她做最爱吃的猪蹄子炖干四季豆洋芋果果汤,李老师则会给她缝补洗旧的衣服。吃饭时,老王总爱说:“兰兰,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张兰兰每次都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张兰兰拿着成绩单,一路跑到李老师家,激动得声音都在抖:“李老师,我考上了!我是全县文科状元,考上北师大了!”李老师和老王看着成绩单,眼圈一下子就红了。送张兰兰去北京报到那天,月台上,李老师紧紧抱着她,泪水打湿了她的肩膀:“到了大学,要照顾好自己,常给家里打电话。”张兰兰靠在李老师怀里,哽咽着说:“李老师,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那泪水里,有离别的不舍,更有欣慰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大学里,张兰兰始终记得李老师的话。她不仅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三那年就入了党。毕业后,她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回到了教育局工作。

李老师退休那年,特意坐火车看望张兰兰。彼时,张兰兰已经安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见到李老师,张兰兰像个孩子一样扑进她怀里,拉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其乐融融的样子,像极了真正的母女。看着李老师满头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张兰兰心里酸酸的:要是时光能慢些走就好了,这样李老师就不会老得这么快了。她永远记得,若不是李老师当年伸出援手,她现在或许还在工厂里打工,哪有如今的生活。李老师,是她一生的贵人。

在张兰兰家住的几天里,李老师总爱帮她收拾屋子。临走前,她想帮张兰兰整理电视柜,无意中打开了里面的一个木盒。盒子里没有金银首饰,也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沓整整齐齐的捐款收据,上面写着“资助贫困学生XXX”“捐赠希望小学XXX”,还有一叠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有小学生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谢谢姐姐,我能继续读书了”;有贫困地区的老师写着:“感谢您的捐赠,孩子们终于有新课本了”。

李老师看着那些收据和信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她原本以为,张兰兰省吃俭用,是在攒钱换个大点的房子,却没想到,她把大半工资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李老师想起张兰兰曾跟她说过:“李老师,当年您和王叔叔帮我的时候,我就想,等我有能力了,也要像您一样,帮助那些和我一样有困难的孩子。您让我知道,爱不是凭空来的,是要传递下去的。”

李老师轻轻合上木盒,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张兰兰身边,紧紧抱住了她。那一刻,她忽然明白:爱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无声的接力。它从一颗心出发,传递到另一颗心,像一粒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