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兴泰的头像

叶兴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04
分享

《一门三皇后》:五代至北宋时期符氏家族女性的传奇命运

在历史的聚光灯聚焦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时,那些隐匿于权力幕后的女性形象往往变得模糊不清。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期再版的李乃庆①先生所著历史小说《一门三皇后》,将焦点投向了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一个独特家族的女性成员——陈州符氏家族中的三位皇后“长女符金玉、次女符金环、六女符金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们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轨迹。该作品不仅填补了公众对于“一门三皇后”这一罕见历史现象的认知空白,而且在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的交融中,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的裂痕,使读者得以洞察乱世中女性的坚韧不拔、家国情怀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性。

一、历史褶皱里的“她故事”:被遮蔽的女性光芒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短短五十余年间,中原大地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周边还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战火连绵、朝纲崩坏,百姓流离失所,“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成为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动荡中,符彦卿作为历经五朝的武将,其家族的存续本身便是奇迹——他出身将门,早年追随李克用家族征战,后辗转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最终归顺北宋,始终位列朝堂核心;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六个女儿皆才貌双全,其中三位(长女符金玉、次女符金环、六女符金锭)更是先后成为皇后,这一“一门三后”的家族传奇,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堪称孤例。

《一门三皇后》并未止步于猎奇式的“三皇后”标签,而是以“显微镜”般的视角,深入挖掘每位女性独特的人生境遇,将被正史简笔带过的“她故事”重新点亮。长女符金玉②(其原型为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符皇后),史载“性谦约,宽仁惠下”,却在二十余岁的盛年被病魔夺去生命。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随夫征战的场景:北汉入侵时,她不顾身怀六甲,坚持随柴荣北上督战,在澶州城头为将士缝补战袍;高平之战后,她力劝柴荣整肃军纪,将贪墨军粮的将领绳之以法;病榻缠绵之际,仍强撑病体为柴荣批阅奏章,临终前紧握丈夫的手说:“陛下不必为我悲伤,待四海平定,百姓安乐,便是对我的最好告慰。”她的早逝不仅是个人生命的陨落,更隐喻着乱世中女性即便身处权力中心,仍难逃命运无常的悲凉——她们可以是贤内助、是精神支柱,却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生命的长度。

次女符金环③(原型为小符皇后)的故事显得更加戏剧化且复杂。姐姐去世后,她为了抚育遗孤柴宗训,毅然再嫁柴荣。此时的后周政权风雨飘摇:北有契丹虎视眈眈,南有南唐、后蜀伺机而动,国内藩镇割据势力暗流涌动。小说中,符金环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登上政治舞台——她并非贪恋权柄,而是深知“主少国疑”的危机。面对群臣对“妇人干政”的非议,她以“先帝遗命”为由稳定朝局;当契丹联合北汉南侵时,她力排众议支持枢密使王朴的“先南后北”战略,派柴荣亲征收复淮南十四州;面对宦官集团与外戚势力的勾结,她借“祈福”之名肃清宫廷,将试图干预朝政的乳母张氏贬为庶人。垂帘听政的七年间,她将母性关怀延伸至家国治理:减免灾区赋税、设立“慈幼局”收养孤儿、命工匠改良农具推广耕种技术……当柴宗训年满十六岁亲政时,她选择退居后宫,却在幕后继续为幼主提供决策建议。她的故事打破了“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叙事,展现出女性在特殊历史情境下,以柔韧之力守护家国的智慧与担当。

符金锭④(原型为宋太宗赵光义皇后符皇后)以“深明大义”而闻名。她嫁予赵光义时,正值后周向北宋过渡的关键期——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光义作为其弟,既是皇室核心成员,又面临兄弟权力平衡的微妙局面。小说中,符金锭并未卷入兄弟阋墙的争斗,而是以“贤后”的姿态调和家族矛盾:她劝赵光义“兄终弟及”需以社稷为重,不可因私废公;当赵匡胤对赵光义产生猜忌时,她主动进宫向太祖解释弟弟的忠诚,促成了“杯酒释兵权”后宋初政权的稳定;在赵光义继位后,她更是以“后宫表率”约束外戚,严禁族人干预朝政,甚至将娘家侄儿符昭寿派往前线任职,以军功立身而非靠裙带关系。她的深明大义,不仅成就了赵光义的帝王之路,更为北宋初年的政治清明注入了一股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这三位姐妹的命运轨迹,恰似乱世中的一组多棱镜:符金玉是理想主义的殉道者,用生命诠释了“家国同构”的忠诚;符金环是现实主义的操盘手,在权力的夹缝中守护了幼主的江山;符金锭则是平衡艺术的践行者,以柔性的智慧维系了家族与政权的稳定。她们的故事共同证明: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女性从未缺席,只是她们的光芒常被时代的尘埃遮蔽。

二、文学笔法下的历史真实:在细节中触摸时代体温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一门三皇后》的成功不仅在于选题的独特性,更在于李乃庆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精妙平衡。作者深耕历史题材多年(曾著有《秦楚情仇》《符氏三皇后》等),对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民俗文化有着扎实的研究功底——从后周禁军的甲胄形制(玄铁铠甲配红缨兜鍪)、北宋东京城的市井百态(州桥夜市的胡饼摊与茶肆),到后宫礼仪的繁复程序(皇后册封时的“九翚四凤冠”与“步辇仪仗”),书中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动荡年代。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他摒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脸谱化”的叙事模式,转而以“情”为线索串联人物命运:符金玉与柴荣的爱情,是乱世中难得的纯粹——他们相识于战场,相知于治国理想,即便柴荣后来纳妃,仍始终将符金玉视为“精神上的知己”;符金环与柴荣的关系,则超越了夫妻之情,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她理解他的抱负,他信任她的判断,两人在朝堂上配合默契,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符金锭与赵光义的婚姻,则是政治联盟与个人情感的平衡——她尊重丈夫的野心,却始终坚守“家国为先”的底线,在权力诱惑面前保持清醒。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对话与互动,让历史人物从故纸堆中走出:柴荣不再是史书中那个“雄才大略却英年早逝”的帝王,而是一个会为妻子落泪、会因治国压力彻夜难眠的凡人;符金环也不再是史料里简笔带过的“垂帘太后”,而是一个在宫廷斗争中周旋、在深夜独自垂泪却依然咬牙扛起责任的坚韧女性。

文学评论家宋志军曾对李乃庆先生的创作做出评价:“他总是聚焦于那些易被忽略的历史阶段,以情感为纽带构建人物形象,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力。”尽管使用了现代语言,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古人的言谈举止,仿佛亲耳聆听。” 在《一门三皇后》中,这种特质尤为突出——当符金玉病榻前对柴荣说“臣妾此生最幸,是能与陛下共赏这万里山河”时,当符金环在朝堂上面对群臣谏言时轻叹“这江山,终究是要交给能担得起的人”时,当符金锭劝赵光义“兄弟齐心,方能保我大宋百年基业”时,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对话,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三、超越传奇的深层启示:乱世中的人性与家国

《一门三皇后》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精彩的家族传奇。当我们将目光从三位皇后的个人命运抽离,会发现她们的故事恰是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社会转型的微观镜像:符金玉的早逝映射着乱世中个体生命的脆弱——即便贵为皇后,仍无法逃脱疾病的威胁,更遑论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符金环的垂帘听政折射出政权更迭中对稳定性的迫切需求——当幼主无法亲政时,女性以其特殊的身份(既是皇室成员又是母亲)成为权力过渡的缓冲带;符金锭的婚姻选择则暗含着新王朝对旧贵族势力的整合策略——通过与符氏这样的将门联姻,赵光义既巩固了自身地位,又借助外戚力量稳定边疆。

这些女性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她们的命运起伏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她们的个人选择(如符金环再嫁、符金锭辅佐夫君)既受限于时代环境,又以独特的方式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例如,符金环垂帘听政期间推行的“慈幼局”制度,后被北宋政府继承并推广,成为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雏形;符金锭约束外戚的举措,为宋初“不杀士大夫”“不以内戚干政”的政治传统奠定了基础。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从未是单纯的“被书写者”,她们的行动与决策,同样参与塑造了文明的走向。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本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在现代社会的“高速节奏”与“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我们倾向于运用简化版的成功学逻辑来评价历史人物(例如,将皇后简化为“后宫之主”,将女性命运归因于“红颜薄命”),却常常忽视了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无奈与坚持。符氏姐妹的故事揭示了:所谓的“传奇”,实为普通人面对极端环境时所作出的非凡应对;而“命运”,并非单一的宿命论,而是在主动抉择与被动承受之间所展开的复杂博弈。符金玉本可选择安逸于后宫,却决意随夫出征;符金环本可选择隐退,却决意以垂帘听政的方式守护幼主;符金锭本可选择依附权力,却决意以智慧调和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选择背后,反映了她们对“责任”这一概念的深刻领悟——无论是对家庭、对配偶,还是对国家的责任。

正如书中所展现的,即便身处乱世,女性依然可以通过智慧与勇气,在历史的夹缝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光辉的礼赞,正是《一门三皇后》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当合上这本书时,我们或许会想起书末的那个场景:晚年的符金环站在宫墙上眺望汴京的万家灯火,轻声呢喃:“这天下,终究是要交给百姓的。” 这句话,既是乱世红颜的最终顿悟,也是一个家族传奇留给历史的最温柔回响。

结语:自《史记》中“列女传”之篇章至现代历史小说中女性叙事之演变,我们能够明确地观察到,著名作家李乃庆先生所著之《一门三皇后》一书,不仅继承了中国史学“以人为本”的深厚传统,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为历史赋予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人性维度。该书并非仅是“一门三皇后”传奇故事的文学再现,它更似一面深邃的镜子,映照出乱世中的风云变幻与人性深处的复杂多面。

通过阅读此作品,我们在触摸历史那些细微褶皱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在每一个时代,女性都在以她们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她们的故事,无论是辉煌还是平凡,都永远值得被看见、被铭记、被致敬,因为她们的存在和努力,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

李乃庆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博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副会长。

符金玉②,符金玉(930—955年),即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史称“宣懿皇后”,出身将门,为节度使、魏王符彦卿长女。

符金环③,符金环(941—993年),即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亦称小符皇后),出身于名将符彦卿家族,为符彦卿次女。

符金锭④,符金锭(941-975),符氏乃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符彦卿之第六女。赵光义即位(即宋太宗)后,追册她为皇后,赐谥号“懿德”,其神主祔入太庙,在五代至宋初之政治格局中具有非凡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