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打电话,说想吃我做的糊涂面条。“周末我给你做。”我答道。
“不行,我天天都想吃你的糊涂面条。”女儿电话里说。虽说闺女是跟老爹撒娇,但也确实说明我做糊涂面条的厨艺还是可以的。
生于豫北农村的我,对糊涂面条有着深刻而温暖的记忆。和现在相比,小的时候农村很穷,因为穷,人们都很节俭,断不肯浪费粮食。当时村里人去世,送葬纸扎中除了花圈、荆楼,一般都会有“纸牛”。老人说,生前浪费的洗衣水、刷锅水,人死了去阴间都得喝完,糊纸牛就是代替人喝。这种习俗虽然涉嫌迷信,但也从一个侧面教育人们要节约资源,节俭粮食。
那时,家家户户都喂猪,猪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青草和刷锅水,初春时节。大雁回归,也会去麦田拾大雁屎回家喂猪。那时猪肉特别香,香得我吃一口肥肉都会“头疼”。早饭、晚饭一般都是玉米糁,一家人吃完饭,锅里基本吃干净了,刷锅的水喂猪。如果饭剩得稍微多些,那是舍不得喂猪的,因为中午要做糊涂面条用,锅都不用刷。
那时农田大都种粮食,一些犄角旮旯边角废地种点菜。冬春季节没什么新鲜蔬菜,全靠萝卜、白菜对付。夏秋时节菜吃不完不舍得扔,都晒成干菜。家里隔三差五用这些干菜做糊涂面条。
快晌午了,趁着锅里剩下的玉米糁,母亲添上水,找来些萝卜干、萝卜缨、干红薯叶、干豆角之类的干菜放锅里,熬一会儿,下面条,面条快熟的时候,勺子里放些盐、葱花、少许油,往锅里一倒,糊涂面条就做好了。
因为经常吃,所以妈一说中午吃糊涂面条,我就很不乐意,但真端起碗,也吃得有滋有味,如果再就个干辣椒,那就更呲呲哈哈热火朝天。现在想想,那时糊涂面条为什么那么好吃?一方面是因为当年也没啥更好吃的,另一方面一碗糊涂面条中,有夏日酷热阳光煎熬出玉米的醇香,有时光经年沉淀着干菜的幽香 ,还有一家人简单、质朴、满足的情怀。那时父亲健在,母亲不老,我们姊妹七个,吵吵闹闹,却相亲相爱。
多少年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做糊涂面条。自己成家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做一顿糊涂面条。随着时代发展,蔬菜品类繁多,调味品各种各样,糊涂面条也越做越精致,受到越来越多厌倦山珍海味人们的喜爱。前几年,和朋友骑行,跑一天大家都很累,晚上我掌勺,做了一大锅糊涂面条,还炒了一碗青辣椒圈,结果好几个人都撑得不行,翻箱倒柜找“健胃消食片”。
今天周六,上午早早泡上花生米、黄豆、黄花菜,自己家小菜园薅一把红薯叶。十一点开始烧水煮玉米面粥(还是熬新鲜的玉米面味道更好),玉米面熬二三十分钟,一边炒豆角和南瓜。炒好的菜和那些干菜一起倒进玉米粥锅里,然后下面条,加入各式调料,十分钟左右,煮得黏黏糊糊,基本上“插筷子不倒”,糊涂面条就做好了。又炸了点儿青辣椒,老婆闺女吃得不亦乐乎,赞不绝口。美中不足的是做的有点稠,不太好下嘴。
以前吃糊涂面条是因为节俭,剩饭剩菜不舍得扔。现在糊涂面条好吃是因为兼收并蓄,时光和食材相互碰撞、叠加出香的极致。人生聪明易糊涂难,糊涂是一种通透、圆融和智慧,糊涂面条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5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