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溪河畔水磨声
我第一眼看“水磨羌城”碑塔,就感到魅力不凡——它就像是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又像一个青春少年,散发着朝气蓬勃的光彩。
水磨羌城,商代前,这里被称作“老人村”,以“长寿之乡”闻名,必是出过不少寿星,而后更名水磨。
我在禅寿老街北口木楼上的磨房盘桓了许久。看着石磨,听着楼下的水声,似乎感到岁月流淌的韵味——有水有磨,生活便在这水声中缓缓转动。
水磨羌城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融合了羌、藏、汉三族的建筑风格。街边的木楼,檐角翘起,像是随时要飞走似的,却又被那些雕花的窗棂牢牢钉在原地。羌族的木楼,藏式的彩绘,汉家的砖瓦,它们合理地凑在一处,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禅寿老街,这条明清古街,是古镇的脉搏,跳动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两旁羌藏木楼错落有致,木质的纹理间渗透着历史的温度。楼前悬挂的红灯笼,随风摇曳,似在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来客。
街边都是店铺,售卖特色小吃,那阵阵扑鼻的香味,引得人垂涎欲滴。有摆满手工艺品的,精美的羌绣、古朴的木雕,无一不展现着匠人们的巧夺天工的手艺。
来到呈“凸”形的万年台,就被歇山顶、穿斗抬梁、七架九脊檩的建筑结构所吸引。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那飞扬的檐角、精美的雕刻,依旧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台上的精彩表演。
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演员们粉墨登场,水袖轻舞,唱念做打间,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台下观众们围坐在一起,时而掌声雷动,时而鸦雀无声,沉浸在戏曲的魅力之中。
我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上一份当地的特色豆花。白嫩的豆花入口即化,搭配上香辣可口的蘸料,瞬间唤醒了味蕾。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笑容温暖而亲切。
离开小吃店,继续前行,一座宏伟的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春风阁。这座结合了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的建筑,座落在古城南边的山边,居高临下,就像古镇的瞭望塔,俯瞰着哗哗流淌的寿溪河。
我想如果登上楼顶,极目远眺,古镇的全景一定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屋顶,蜿蜒的寿溪河如一条碧绿的哈达,环绕着古镇,为它增添了几分灵秀。
在古镇到处走走,都会看见坐在一起悠闲的老人,谈论着家长里短。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勋章,记录着古镇的变迁。孩子们在古巷中嬉笑追逐,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为古镇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