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元年,日光照耀下的登州城更显巍然,其外部海防设施完善,据海临空,内部百姓熙熙攘攘,高楼林立。自倭患被平定后百姓的日子也是逐渐好转,而生于登州府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率军平定东南倭患,成功抵御蒙古旧部侵扰后更是声名鹊起,成为了当地百姓酒桌上的谈资。
日中市满朝,车马若川流。老槐树下一位落魄老者缓缓走入临时搭建的说书棚子,在邻里妇孺的注视下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惊堂木重重一拍,随即道:“各位看官,小老啊,今日献艺,继续道一段铁马金戈故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话说,这嘉靖三十七年,抗倭名臣任环病逝于山西长治,享年四十岁。‘昔年走马燕山道,今日驱兵沧海涯。三尺龙泉书万卷,丈夫何处不为家。’任公之诗词,任公之大义啊,鼓舞着有心抗倭者,前赴后继。越来越多的人融入抗倭队伍中去,更有甚者亲手将孩儿送向战场,惟愿不负家国,哪位父母心里面儿不是想着‘待到倭寇除尽日,便是吾儿还家时’啊?”
说到此座下看官或眉头紧蹙,或唏嘘不已,说书先生也默默向嘴中放入一颗盐水花生。待台下安静后,其再次开口。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戚继光在咱们登州接到朝廷调令,担任浙江都司佥事。据说,在去往浙江的路上戚继光甚至身体都在不自觉地抖动,小老估计着这应该是激动的。虽然他只是去管理当地屯政,但是这是戚继光距离有机会实现“海波平”的理想最近的时候。推辞过繁文缛节后,他开始沉下心来处理职务之内的公务并且开始深入了解当地的抗倭形势,思考破局之法。就在一年戚继光多次为总督胡宗宪谋划御倭,可是深得胡宗宪的赏识。在胡宗宪的一再请求下,就在次年七月朝廷升任戚继光为参将,负责防守倭寇频繁出没的钱塘江以东地区。二十九岁的戚继光终于得到了实现“海波平”理想的机会。这刚刚升任的戚继光虽然怀着一腔热血,但是‘数万明军被倭寇以矛走之’的残酷现实无疑像一个煞虎,使他不得不设法破壁。就在戚继光上任快到一个月时啊,一封急报打破了他繁忙但平静的生活。你且看啊,军营中的戚继光看着手中的急报,下达着一道道军令,同时思量着该如何迎击这八百名倭寇对于龙山所的进攻。你们恐不知啊,龙山所作为浙中门户可是绝对不得有失的啊!等这数千人集结完毕后,戚继光便披坚执锐,一马当先率军向龙山所进发。好生微风呐!在数千名明军搭建好防线不久啊,这倭寇便冲至防线前,分三路向明军发起冲击。这仇寇虽然可恶,但咱不得不承认他们兵器精良且训练有素啊,他们之于明军就如恶狼之于羊群一样,肆无忌惮的冲杀,其赤体赴敌,虽身无甲胄之弊,但遇明军即欺身砍杀。数倍于倭寇的明军竟于短兵相接时或怯懦不前或临阵脱逃。这明军的气势就像那踩扁了的鱼鳔——泄气啊。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再奋勇厮杀又能怎么办呐?战场上一边倒的局面难以改变啊!这种情况下啊,戚继光在击退周边倭寇一波又一波的冲杀的间隙于马上观察战场的状况,龙山所上,明军的尸体堆叠,令人胆寒,戚继光紧握着长枪的手愈发用力。”
听至此处台下听书人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握紧拳头,仿佛只要倭寇现至身前便会被众人撕碎。风扫过秋叶,扫过说书棚子,扫的说书先生的眼更加酸涩。
“咱继续说,这戚继光见形势如此危急,气的他直接挑杀身前数名倭寇,策马冲锋,而后奋不顾身的跳到一块高石上,张弓搭箭,咱只见圆如满月,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酋,群龙无首的倭寇这才灰头土脸地退去。倭寇退后,戚继光深呼一口气,见军队无力追赶,随即便命令士兵们打扫战场,带回战死袍泽的尸体,回营整顿。”
讲至此说书先生含蓄一笑,随即道“诸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到这句话,台下众人并没有表现不满,老者们止住唏嘘,出神地望着挂在柳梢头的月亮;汉子们迎着炊烟归家,心里想着家中劳累了一天妻子;孩子们分成两派奔走嬉戏,但被分到倭寇那一派的孩子总是兴致不高的。
讲了数个时辰的说书先生似乎是累啦,颤颤巍巍的从座上站起,收拾起家伙事儿,缓缓没于巷中,头的月光也没能化开他脸上那记着一波三折的往事的皱纹。心头若无烦心事,便是人间好时节。让老人觉得这不是好时节的不是偶尔不被人喜欢的说书内容,也不是整日苦于生计,更不是将要到来的冬天的风雪。或许大概是他那投军抗倭的儿子在本该回来的时候却迟迟未归家,甚至大抵以后也没了归家的机会。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可在天下百姓心中总归是欢喜要多些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