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年,想必大家一定会想起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过年除旧迎新,热闹欢乐的景象。
过年,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满满的期待与希望,是一种满满的幸福与快乐。然而,对咱中年人来讲,也许是一道艰难的过不去的坎。怪不得许多人说过年就是过坎,就是过是过关。在如今这个物质相对充足的年代,人到中年之后,总觉得过年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一种无奈。过与不过,对我们来说已没什么太多的奢望与意义了;过与不过,已没什么太多的惊喜与味道了,剩下只是一家人一顿团圆饭,一张合家照而已。
老话说得好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又到年底了,又快要过年啦,又到了过坎、过关的时刻了。
过年,又恰是“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常言道:“年年难过,年年过,关关难过,关关过”。这“年”宛如一股无形的神奇的魔力,还带着年的仪式感,对咱老百姓来说,不管是“有钱冇钱,背着行囊都得回家过年”;对企业工商老板来说,这过年好哇,可以过年为借口,把一年的帐理一理,清一清,给自己和职工息个假,准备来年再出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也有一个交待;对政府机关干部来说,那是过坎,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年,在供电、供水、供暖,防火、防盗、防骗等民生安全保障方面,必须加大保障力度,干部必须24小时值班值守!
过年,是—年当中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东西南北中人口的南来北往的一次大迁移,不论路途有多遥远,不任风雪有多大,不任困难有多难,都要回家过年。
每年的腊八节一开启,这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
今年,这过年的脚步似乎比以往过得更早些,大中院校、企业均提前放假过年。劳务输出型小山城莲花县回家过年的人都回来了,集镇、县城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人流如织、熙熙攘攘,都大包小包的采购年货来啦……
这年是越来越近了,这味也是跟着年的节奏也越来越浓了。人到中年之后的我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过年已是大人与小孩的事,自己对过不过年已无所谓了,因为日子变好之后好象每天都在过年,我也四五年也没置件新衣裳给自己过年啦。然而,我们是年味的“制造者”,过年便成了我们这些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年味浓与否全靠我们这些人。立冬之后,我们便也像过去爸妈那样开始得忙碌起来,准备糯米蒸一两缸地道的家乡米酒,准备过冬守岁的柴火,准备足够多腊肉、牛肉、香肠等腊味,得琢磨着为父母孙女准备过年的衣服,准备好过年的红包、春联、红灯笼、每年的吉祥物等等。在我们莲花的乡下则更热闹,从腊八节那天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节便正式拉开了序幕,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小年一过,年味更浓,女人们打扫卫生,作豆腐,煎豆子、薯片、薯饼(煎怪)、兰花根、作冻米糖,男人们编花灯、写春联等等忙个不休;城里头,省市县城市美容部门就忙着在大街小巷的路灯装上三至五个不等,大小不一的红灯笼,就连乡镇的集镇上不管有钱没钱也挂起了一至三个红灯笼,绵延几公里;集市的地摊上铺了满地写好的对联,摊桌上书法爱好者,正兴高采烈的挥墨书写一年的喜悦与祝福:农村的大多写“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
这年是越来越旺了,可这味却越来越淡了。过去,过年家家户户自己写对联,或请人写对联,贴春联,拜年路过时一般都会议论哪一家春联写得好,谁家的字写得如何。可如今,大多数人家图省事在书店或市场买春联一贴了之;过年放鞭炮,放烟花,是驱鬼神,除废气,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习惯!可如今政府倡导中心城区禁燃!虽然也安排了燃放点,但怎么也没有在自个家燃放那么热闹!那么喜气!那么的充满年味!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怎能一禁了止?尽管城管、社区的巡逻车的喇叭不停地放着“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可一些老人和小孩为了放烟花爆竹,巡逻车前脚刚走,后脚立马就点燃庆祝!以至于整个春晚的炮竹烟花是此起彼伏的彻夜响个不停……
过年,吃年夜饭,那是农历年最后的晚餐,那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那是一年一家人齐乐融融的大团圆,那是一家人一年的年终总结,那是一家人抒写来年计划,抒写来年美好远景的晚餐。
过年,发红包(压岁钱),那是过年时必备礼物。这是沿袭了上千年的传统,不过“千家千样,万家万样”心意到了就可以啦。过年穿新衣,收压岁钱,那是小孩子们最大的期待!也是老年人收获孝心、感受幸福、感受温暖的事情。可如今被徽信支付,支付包转帐给替换掉了,再没有了往日那份一张张新票子数钱的快乐与喜悦。就连“乞丐”上门讨喜,也递上了微信支付。
过年,拍一张团圆照,一张全家福,那是一个一年家庭成长的记录。一年一次的全家福,那是一家人一年最大的期待!也是一年一家人最放松最开心最快乐最精彩最难忘最幸福的瞬间。
过年,守岁,一家人围围堂堂挤在一起围炉夜话。随着电视的诞生变成了过年看春晚,那是国人一年除夕之夜的营养大餐,因为春晚最能代表过年,代表春节,代表除夕的一个文艺盛会。过去,过年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尤其是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起,烟花爆竹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响个不停……断断续续一直延续至大年初一。
过年,拜年,那是过年中的一个重头戏。大年初一,大人牵着小孩挨家挨户串门拜年,这是延续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几千年的老传统。可如今因为有了手机,有了微信,有了抖音,年轻人作兴用手机在微信和抖音里拜年,中年人,老年人也紧跟潮流在手机上玩起拜年祝福的花样,不再向过去那样串门拜年,也不再串门喝茶,吃年货,蹲下来喝酒小琢几杯,拉拉家常,叙叙旧啦!
过去,拜年靠的是双腿,靠骑自行车,可如今全民小康富裕了,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小车,出门就是开车。可又谁知道拜年竟拜在了路上?去时堵,回来还是堵,每起动一次,只能1米,2米,1米,10,20米……的前行,平时开40一120码速度,现在变成了蜗牛,还不如打伞拜年族走路之轻松。不耐烦的尽管打嗽叭,打喇叭有用吗?要怪只能怪大家富裕了,不愿走了,怪就怪年轻人太时尚了,出门爱开车,怪就怪中年人太爱赶潮了,买了新车,过年不开,买车干啥?怪就怪老年人也不甘寂寞,开个电瓶车也吹着口哨上道了,结果这么样,开奔驰的,奔驰的,比亚迪,日汽太众的,江铃的,开电瓶车的……统统一个样,都像蜗牛似的趴在了拜年的路上。不耐烦的,溜下车来看看前方到底咱回事?有的抱着小孩出来透透气,实在憋在车里很久了;耐得住性子的干脆下车抽抽烟,闹闹瞌,还有的人甚至干脆掉转车头打道回府,不去了;更有甚者,索性熄火睡大觉,也许是过年累得,难得片刻休息,有急功近利者,便见缝插针,凭着自已的豪车那股牛劲,结果是堵的车是越来越多,堵车之路是越来越长,一眼望不边……
拜年一大半时间耗废在路上,这拜年之路成了一条条长长的堵车之路……
在县城北小学路段,见一位老者挥武着双手,义务指挥分流车流;在六模三叉路口,二位交警冒雨在现场指挥,但由于车子太多太多,仍不见任何效果。看样子,除拓宽道路外,得恢复旧时走路拜年,或骑自行车拜年模式,方可解决堵车之患。
其实,在咱们农村过年除了吃年夜饭,照团圆照、发红包、守岁,拜年之外,还有比这更刺激更好玩的节目便是在村里的大小祠堂里打牌赌博,虽赌资不多,不大,那场面可是热闹的很!酒足饭饱之后,一年来难得有半天休闲,于是乎同村人在祠堂里聚一聚,闹闹瞌,打打牌,图的是一份热闹与喜气,图的是一个热闹与运气!图的是一个开心与快乐!男女老少在祠堂里忙开了,有打扑克的,有打麻将的,有勾豆子的,有玩骰子的……尤其是勾豆子和玩骰子,大伙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严严实实的,“大大大,小小小……中中中……”大伙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的,有时候甚至是震耳欲聋……
倘若村上遇上五谷丰收大年或高考中榜多,乔迁婚宴喜事多的那年,过年村里或祠堂里舞龙灯,则是大事!参与者则忙得不亦乐乎。
初七一过,年轻人便又背起行囊走四方,小孩又忙着报名上学啦,这年又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家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山村也恢复往日的寂静,但农村拜年却仍在继续……
这还不算,只有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把过年时插在大门两边的腊叶、柏叶收起来、垒起来,烧起来,辟里拍拉响起来,再放一两块鞭炮或一二两个烟花,把家里所有房间的灯亮起来,如果有闹花灯的(在莲花的南岭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挨家挨户上门舞一遍,村里吹唢呐的在前,撑花灯舞花灯闹花灯的在后,各家各户在大门口放一挂长长的鞭炮迎花灯,大户人家则放冲天烟花,好不热闹……元霄一过,这年才算是真正地过完了,结束了。
这年虽是过完了,但咱们莲花农村的“喝春酒”的习俗仍在进行,那些传唱在民间抑扬顿挫的“哥俩好”“一定发”“三星照”“四季财”……猜拳歌一直要持续三四月“春草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