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最早是我在读小学四年级学过冯骥才先生写的《挑山工》那篇课文才认识的。后来,读初中时杜甫的那首《望岳》,更让我对泰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想去泰山看看挑山工,很想站在泰山顶上去感受“一览众山小”那种味道。
2025年4月21日青岛马拉松结束之后,我便借机去了次泰山,了却一下我儿时的愿望。泰安人热情好客,这或许是山东人骨子里品质,昨晚当地出租车司机就告诉我登泰山有三条线路:体力弱者可选择天外村和桃花峪,体力强者可选择红门。而红马才是最原始的登山古道。我是跑马之人自然是从红门途步登泰山。
然而”天公不作美”,第二天凌晨五点就被窗外“拍啦、拍啦……”瓢沷大雨所唤醒。本想早起赶往红门。真是应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老话。泰山久旱未雨,怎么我来了却下了大雨,看样子今天登泰山赴红门上山的计划落空,得从天外村乘坐客车上山。但不论下多大的雨,我今天也一定要登上泰山,圆一场我的泰山梦,时间与金钱也不允许我在酒店再苦等一天吧。于是,我下定决心,穿上跑鞋,撑着雨伞硬着头皮出发啦。
当地一泰安老人见我就说,撑伞在泰山不管用,会被泰山的风刮倒的风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于是,我便在天外村景区门口的商铺上又买了件雨衣穿上。
听一同上山的旅客讲,今天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泰山奶奶的生日,上泰山朝拜的信陡特别的多。雨还在下,上山的游客真的一点儿也没减,大家穿戴雨衣,有人还带了许多祭品、蛋糕等贡品,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撑扶老人,有人还背着仅几个月的小孩,有人背着大衣准备山上过夜……我在天外村景区美团APP购票,票价150元(含上山车费)。上山的盘山公路弯弯绕绕,且又陡峭,不到15分钟车程,坐我身旁的一名中年妇女就晕车呕吐。还好司机事先准备好了塑料袋,要不然弄得整车气味难闻。
20分钟后,客车在中天门客运站停靠,前方步行200米便是登山缆车。左上方是途步阶梯,难得来一次泰山,而且还是第一次,既是下着飘泼大雨,我也愿意选择途步上南天门,看看这沿途的风景,看一看能否遇见儿时课文中的“挑山工”是什么样子。唉,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我想挑山工肯定是见不到了。
通往“南天门”的路,一开始就是陡峭的阶梯犹如天梯般直插云端,抬头仰望,大雨弥漫,云雾缭绕,云深不知高处,令人多了几分寒意,看来雨中登泰山别有一番风味。据光绪八年《修泰山盘路碑记》记载“泰山由麓至顶四十餘里其间石磴六千七百余级”。这些石磴均是由长1.2米,宽0·3米条纹青石筑成的,整条盘路宽约5米,地面均为青石板铺没,抬头一见宛如一道弯弯曲曲折折长长的天梯!我拾梯而上,见许多穿着雨衣的旅客拄着拐杖,疲惫不堪地下山,还有的旅客向后打退脚一步一摇地盘旋下来……一问原来是昨晚在山上住的旅客,他们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喽……
从中天门客运站登山爬升不到200米处就看见一座叫“增福廟”寺庙,该庙香客不断,香火鼎盛,创建于明未清初,祀福、禄、寿三神,民间亦称“三星”,1993重建。据香客们讲泰山大大小小的寺庙有58座。
过“迎天”古石坊,便是“快活三里”,这里路平景幽,林茂风清,游客登山至此,好不快活。途中看见一旅客头裹着围巾,双手戴着一双厚厚的手套,身穿雨衣,双手合一,冒着大雨,走两步又跪拜一次,一路跪拜,其虔诚的模样着实令人感动。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原先总以为我们跑马拉松的人是风雨无阻的,想不到这朝圣信徒也是风雨无阻的。
沿途两边的山石上一路刻有“五嶽之尊”“既雨睛众佳”“佛”“雲路先聲”“山辉川媚”“峻嶺”“曲径通霄”“人间天上”“天下第一名山”“造化鐘神秀”“江山多娇”“通遍游”“登欢喜地”“天下奇观”“雄冠五嶽”等石刻,这些精美摩崖石刻文字历经千百年均依然清晰可见,实属罕见,堪称泰山之奇观,究其缘故,原来泰山的岩石非常古老,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大部分岩石中发育有多组节理。在后期风化崩塌作用的影响下,这些节理面暴露出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题字留念的天然场所。这些地质遗迹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泰山地质公园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泰山摩崖石刻现存2516处。
“快活三里”尽头便是“云步桥”,此桥原是木桥,因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叫“云木桥”,1937年改建成石桥,杨承训题名为“云步桥”。我在桥旁的“御帐坪”避雨时,当地的香客说这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定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当她来到快活三里,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周围都是悬崖绝壁,插翅难飞。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而桥下一眼望不到底,令人头晕目眩,元君举步难行。元君这时寒心绝望了,伤心地泪流不止。正在此时,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遮挡住了无底的深渊,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便得名“云木桥”。 其实,不仅仅是云步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泰山上的每一座寺庙,每一块石坊,每一石刻碑文都有故事。
爬至“五大夫松”(因五大夫松而得名)石坊时,这大雨是越下越大,把我的跑鞋衣裤全被弄湿了,大雨也模糊了我的视线,能见度极底,那湍急的水流从石磴阶梯倾泻而下,分不清这是石阶还是溪流,一般人都无法再往前行,只好到“东岳廟”暂时躲避一下,然而向上朝圣的信陡们却依然顶着暴雨逆流向上攀爬,跪拜……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魔法?一种什么样信念?我被这些信徒所折服!这时,庙里庙外站都满了游客,我只好挤在走廊边躲一躲。此时,这雨似乎变得更疯狂啦,风也跟着起舞,本身裤鞋都湿透,风一来就更冷啦,我提着裤子也试着往庙里挤。可一点儿也挤不进去了,原来,这个东岳庙在民间俗称全神庙,始建年代无考,于近代维修重建,殿内供奉:东岳大帝、玉皇大帝、泰山奶奶、文财神、武财神、孔子、天官。看来,各路众神也顺应时代发展和谐共生。
过了一阵子, 雨稍微小了些,游客们又开始陆续出庙登山,我也紧随其后又冒雨继续前行,来到“对松山”古石坊,石坊后就是泰山最为艰难险峻的一段“十八盘”,抬头仰望,那威武雄壮的“南天门”在云雾中或隐或现。看似近在咫尺,却还有好长一段路要爬。
“拔地五千仗,冲霄十八盘”这是明代人曾咏上十八盘时留下的诗句,可见其险峻陡峭。的确,十八盘是泰山盘道中最险要的一段,全长0.8公里,石阶1633级,盘道两侧崖壁如削,题刻遍布,远望如天梯高悬,稍有不慎,则会滚落之危险。传说秦始皇登临泰山时,山高坡陡,轿夫汗出如雨,沿途休息了数次才至顶,皇帝也许感到了累了,于是乎问随从:轿夫休息了几次?回曰:十八次,因而得名十八盘。
十八盘岩层陡立,从这里仰视南天门,盘磴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诸刻。虽是下雨天,我却因登山感觉喉咙好酸而中途喝过三次水,其强度似乎赛过一场马拉松,在“云步桥”的“御帐坪”、东岳庙、十八盘我停下来逗留过了三次。
爬至“升仙坊”时,虽然累得有点气喘吁吁,但整个人神清气爽。南天门近在咫尺,全长仅542米,480个台阶,爬升高度120米,是十八盘登山路中最险峻最具挑战性的路段之一,一般人要30一50分钟才能上去,也许是出于激动与兴奋的缘故,我却仅用了10分钟。
九点四十分,我终于到达了“南天门”。此时此刻,这老天也真是奇了怪?暴雨骤然间停了,这或许人们传说中天上人间的区别的缘故,登上了南天门就是踏入了天界。南天门古称“天门关”,又名三天门。创建于元中统五年(1264),道土张志纯创建,明清多次重修。门楼式建筑,拱形门洞,上为“摩空阁”,北有未了轩,位于十八盘顶端,东为飞龙岩,西有翔风岭,占地面积706平方米,为泰山标志性建筑。门有联为“门开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祟萬级俯臨千嶂奇觀”。进入南天门内,里面香客众多,香火潦绕,但秩序井然,密密麻麻地排队进殿敬香……正对面便是“未了轩”大殿(取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之意,其柱子楹联为“凌绝顶远眺风物日新,听三门长啸松涛依旧”,为郭沫若所题。左为“送子娘娘”,右为“碧霞光君”,门两侧为关公庙(关帝圣君,关平、周仓)和武财神。
过了“天街”坊,山上庙宇极多,香客更多,香火旺盛……碧霞祠内参拜人更是拥挤不堪,梵音鼎沸……原来祠内供奉的是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女神,尊称泰山圣母,民间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主掌庇佑众生、送子延嗣等职能。今又恰逢泰山奶奶的生日,故香客无数,祭拜者甚多。我只能站在寺庙外粗略的游览一番,知道这么一回事便赶往下一站。
曾为人师的我自然得参观一下孔子庙,朝拜孔圣人,这才是我读书人的初心。
孔子庙,内祀孔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今门家.为韩复榘书。南有望吴圣迹坊,为孔子登临泰山远朓吴国之处。相比碧霞祠人流如织之热闹场景,孔子庙似乎显得有些冷冷清清,敬拜之人廖廖无几,这怎回事?孔子可是中国的万代师表。
进入庙内,影壁墙中间则是先师孔子行教石雕像,两边有楹联:左为“登泰山而小天下”(寓意是登上泰山之后,觉得天下变小了。这句活出自《孟子.尽心上》文,原文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很小,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很小。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描述泰山之高大,实际上是在比喻人的眼界与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玻,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做人或者做学向要有远大理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右为“黜百氏以宗六径”(寓意贬斥其他学派而尊祟六经,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背面为一个大“儒”字。庙内立有“至圣孔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復圣颜子、述圣恩子”神位供世人参拜。
曾为人师的我拜祭完孔庙算是功德圆满,大功告成。走出孔庙,已是正午时刻,我便折返。虽雨过天晴,但云雾较大,也很难感受得到站在泰山极顶(玉皇顶)上“一览众山小”那种感觉,就留给下次吧。不过,这也是我长期以来旅游的风格,总爱给自己留点念想,留点再来的理由。
上山时仅遇见一个挑山工挑着两蛇皮垃圾下山。我想,由于泰山架上了登山上下索道,挑山工也改行了,变成了专门捡垃圾的服务员,课本上挑山工或许再也见不到啦。然而在下山时却有幸遇见四五位挑山工。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录视频。我要真实地记录他们,虽然过去了四五十年,可他们跟儿时课本上描写的“挑山工”几乎没啥两样,还是一条毛巾,一根扁担,穿着一双解放鞋或运动鞋,挑着一百二十多斤的矿泉山、饮料等物质,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他们没有登山杖,也没有攀扶阶梯两边的扶栏,他们额头上汗珠如屋檐水般直流滴落下来……下山时,挑山工却剑步如飞,比游客快多啦,原来缆车所未涉及的地方还得靠挑山工上下来回挑运。我被这沿途的挑山工长期以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感动!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挑山工那样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埋头苦干,何愁什么苦事不能忍住?什么难事不能克服?什么困难不能战胜?什么压力不能顶住呢?
因上山时下雨坐车,下山至中天门时,已是下午二时,天也彻底放晴,仰望天空,蓝天、白云、青山……令我心旷神怡,我仍坚持途步至红门出。“不经红门,未解真泰山”,要不然会后悔来这一趟。
红门是一条最原始、最古老的千年朝圣古道,一路风景比天外村要原始、古朴的多,尤其是沿途两边一排排的千年古柏夹道,郁郁遮天,人行其间,仿佛穿越,如在洞中,故称“柏洞”。从红门上泰山才是千年古道,千年古桥,千年古树,千年古刹。
壶天阁,原名升仙阁,创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拓建,又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道更名为“壶天阁”。拱门两侧有㨕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知泰安府事长白廷鏴敬题)。在壶天阁前后石墙缝中竟长出了三棵“”神松”,己长成参天大树,此乃堪称泰山一奇。阁内有元君殿,供奉碧霞元君之神位,有联曰“日照碧霞金世界,月临泰岱玉乾坤”。
在壶天阁一路下行,看见一棵古树横卧在路上,此株是“四槐树”景点之一于1987年7月10日因连降暴雨后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倾倒的那棵。相传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在此种下四棵槐树形成景观,至今1300余年。树木自然经历生长,发肓,衰老,死亡的过程,民国以前,前二株槐树陆续死之,现仅存活一株。
在登山盘道“柏洞”南侧,有“总理奉安纪念碑”,是1929年6月为纪念孙中山灵柩安葬南京途经泰安而建。碑座西面刻有总理遗嘱,碑首三棱形象征三民主义,碑体五棱形代表五权宪法。
走出红门已是下午五点,我今天从早七点从天外村出发,走走停停,上山下山,出红门时差不多途步走了九小时。这一次,我没有被导游忽悠,既没卖登山杖,也没在中天门乘坐缆车。来泰山就应该像挑山工那样,人家上山下山双肩挑的可是120斤以上的重担,何况我还是空手游荡没有理由拄着登山杖,更没有理由去乘坐缆车上下。
在红门登山入口石坊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两侧分立明代"登高必自"碑与"第一山"碑。其中“登高必自”位于泰山红门“孔子登临处”石坊东侧,为明嘉靖四十三(1564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写、青州衡王府新乐王朱载玺书丹的楷书石刻。碑高246厘米,宽82厘米,字径60×47厘米,镌“登高必自”四字,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既指登山路径起点,又寓“循序渐进”的儒家哲理,强调务实笃行。该碑与西侧“第一山”碑构成坊碑组合景观,其箴言被引为某百年大学校训,并作为泰山精神的文化坐标,体现中华民族积跬步至千里的传统智慧。这次因为下雨未能实现从红门登山的愿望,他日登泰山必自红门开始。
“泰山归来不看岳”。游览完泰山,虽被大雨淋湿的衣裤鞋也干了,多少显得有点狼狈,但我仍兴奋不已,感慨颇多。我曾游览过祖国许多的名山大川,然而,泰山却给我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被赋予“五岳独尊”之称号,当之无愧,正如北宋米芾题写的“第一山”一样,实至名归;另外,泰山还以其挑山工,古石牌坊,古寺庙,石刻书法之多等特色形成的泰山独特的人文奇观,令人叹为观止!无不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