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一件事。走过春,走过夏,走不出文字的芳华。又或者,他们似我默默的书童,不曾离弃。
一段忙碌之后,迎来亭午时光。躺在高层北卧的床上,看见蓝天白云悠悠然。车水马龙的喧嚣,竟等同于和弦。我,在这样一个安适的午后,倏尔吟诵出一个美句——做自己的知己,于是决定下笔成章。
为了孩子们,我和先生暂时选择了分居的生活。孩子们白天工作繁忙,家中便只剩下我一人。我每天负责准备早餐与晚餐,力求不重样,当然,那些深受喜爱的拿手菜,比如生菜卷小酥肉、干煸茧蛹、芦笋煎鸡蛋、酱香排骨、可乐鸡翅、牛肉炒茄子,冬瓜肉丸汤等也可以循环出现。坦白说,曾经的我对厨艺一无所知,但如今却已创意无限,甚至可以说,是厨房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得感谢我们家的豆包,是它激发了我最初的烹饪热情。
美食需要灵感,正如创作一般。食材如同文字,是最初的素材;食谱如同构思,是灵感的雏形;烹饪的过程,恰似笔耕不辍;而最终的出品,便是作品的发布。诗文中,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不容忽视;美食中,一油一盐、一道工序同样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唯有用心,方能成事。
每天我都在厨房哼着小曲,把每一道菜当作一件作品来对待,把每一份爱意融进柴米油盐之中。这样的生活,虽平凡却充实,虽琐碎却有意义。孩子们需要我时,我便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我是不计报酬的家政,是无所不能的管家,更是他们背后默默守护的力量。为爱奔赴,我乐此不疲。
月底回趟老家,家中还有娘俩。我为他们包饺子、烙馅饼,做些面食来改善伙食。看着婆婆吃得满足,我忽然意识到,作为儿媳的我,在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先生业务不少,应酬不断,哪有时间顾及这些细节。回到城里后,我对孩子们说:“我看着老少都挺可怜的……老的是你奶奶,少的是你爸爸……”儿子随即笑着回应:“那你在这儿看我俩也挺可怜的,慈悲啊……我佛慈悲……”我和儿媳都笑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无比重要。
如果愿意,我可以八面玲珑,但我不愿意。我,竟也成了三不女人,不化妆不打扮不社交。我喜欢散步和思考。我喜欢写写字,唱唱歌,读读书。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宋桂杰说,我冲进图书馆,就像流浪的人冲进中餐馆。这是周末孩子们在家我驻图书馆时从脑海里蹦出来的一句话。
一个人念一个家,算不上虚度年华。在特殊的时期,我需要承担起特殊的责任,执行特殊的任务,为家庭付出。我和先生视频,嘱咐他少去酒局,远离那些烟民,保重身体。先生说:“你不用惦记我,你就做好你的事。”我自当心领神会。每次听到孩子们上下班清亮的语声,看到他们阳光的笑容,我就知足。人的一生,总要扮演着无数角色,而此刻的我,内心富足。
我知道,这世间,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让生命和谐起舞,是对生命的不辜负。而当我们只能独处时,也要学会享受孤独。独处的时光,是沉淀的时光,是内心愈发丰盈的时光。做自己的知己,才能在岁月中不慌不忙,稳稳前行。
想想《嗜静》,想想庄周晓梦,想想杨绛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就做自己的知己吧。做自己的知己,孤独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