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蒙蒙的天空下,他手执二胡傲立风雨,如同黑夜中的闪电那样站着。
此时,我正站在阿炳的塑像前,四周飘荡着迷蒙的小雨,水边笼着一层云翳,微茫的雨声,撼不动天地的大寂静,而我的耳边却有声音萦绕不息,似乎听见那如泣如诉的二胡曲,穿云破雾。
阿炳本名华彦钧,少小时就显露出对音乐独有的天赋,10岁起跟父亲学习各种乐器,几年间就把二胡、三弦、琵琶、笛子演奏得颇为熟稔、功法纯熟。作为一名道士,他聪明伶俐,还有一副好嗓子,这让原本就具备深厚音乐素养的他如鱼得水。每逢唱奏,都受欢迎。
可惜命途多舛,乱世之下人若飘萍,他的人生也由波峰滑至浪谷。34岁时,他因故双目失明,世界在他面前收敛光华,变得一片漆黑,以此衰病潦倒之躯,他堕入了社会最底层,只得靠沿街卖艺获得微薄收入勉强糊口。
一根盲杖,点击着老城街衢的甬路,也探索着人生不可预知的坎坷。目盲以后,他用另一种状态触摸生活,也触摸心灵。其实,此刻他的年龄并不算大,心也未老。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短。他不向命运苟活弯腰,更不向权贵低眉顺眼,在无可挽回的败势之下,寻觅九死一生的胜机。
舍却蝇头蜗角的计较,他的内心仍有浩瀚的穹窿!远离浮华和欲望的他,回归自我,固守穷且益坚的心智。锻打出一身傲骨,三分豪气。那些从少小时在音乐中吸取的养分,曾经为他的成长注入钙质。如今他化身为音乐之神安插在人间的使臣,穿行在大街小巷酒肆茶楼。当二胡、琵琶、竹笛,这些乐器飘出的音符在他手下织成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在云间飘逸,他把听众们也带入了自己的世界。
阿炳生活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他音乐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的生活依赖于音乐,他的精神来源于音乐,他的灵魂寄托于音乐,他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有着太多的关联和牵绊。他与手中的乐器,仿佛有了共同的律动,可以随着心弦波动一触而发。《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寒春风曲》《龙船》,一首首融进他心血与艰辛的乐曲,就在他走街串巷的步履中,从他的脑海顺着手指缓缓地流淌出来。他十分珍视他的作品,每一次创作完成,他都如释重负。这一首首乐章,就是他赢得命运赌局的见证。
时光如流水,生活在延续。不断奔腾雀跃的,是他装在脑子里那些带有生命质感的音乐,充满生机的音符承载着最后的生命原力,在血液中流淌飘动。
无锡二泉,是阿炳常去的地方。旷世经典《二泉映月》的灵感,也生发于此处。每次经过,我都会觉得这里的水声、波纹、月光、清风、树影、花丛中,有阿炳的影子。秋风起了,月光明了,他迈着蹒跚的步履缓缓而去,只把一袭背影留给生养他的这片土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袍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清瘦,摇摇出了巷口,又上小桥头……
我常为他的一生慨叹,才华和命运总是相悖而行的吗?比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却依然拥有着顶级感知,仍能让跳跃的音符汇入内心,并做出清澈如流的《月光曲》。阿炳也是这样,虽然失明,却洞见了世间所有旋律的色彩。
也许,他只是拥有了另一双“慧眼”,而那一缕如泣如诉的琴声,就是他赠予人间的一缕春风。
注:《慧眼有光》,首发于《齐鲁晚报》2025年9月3日A14青未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