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彩霞余暮慢慢隐去,身边的一切开始灯火通明。我走过繁华的街区楼市,回到了那幽暗狭小的巷落,在黑暗中,钻入最熟悉的那条深巷。忽然间的抬头,于狭窄的夜空中,看见了那半轮明月。
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空,看看云和月了。许是我已疲于生存,心已经被巷落的漆黑所遮蔽,感受不到身边的那些美好的事情了。我未曾留意过深秋路边依然在盛开的红棉,未曾留意过雨后路边飘香的桂花,未曾留意过傍晚天边的彩云,也未曾留意过那一直都在天上的明月……
记得想写篇随笔或者生活记事散文的时候,还是四五月份。但是,随着毕业后的找工作,换工作,就一直搁置着,平常有些闲碎的时间,大多数是在简单记录整理一下那些一瞬间的灵感,或者是写点古诗词。再后来古诗词也很少写了,往往是写了不满意就删掉放弃写,又或者是写不下去,就一直在那搁置着。想起来再写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时创作的那种情绪和灵感了,又只能是空对着草稿或者电脑发呆。很多所想的想写的,就这么搁置着,不知不觉间,又过了一个秋。
提笔初夏,落笔寒冬。
岭南的冬天来得晚,当感觉到寒风透骨的时候,已经是寒冬了。虽然路边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行道树的花还在默默开着。只是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没有人驻足观看,也没有人放缓脚步欣赏。寒风里的花儿,只在那儿绽放,凋零,然后化为尘土。
最近的事情也挺多,网上刷到的一些时事也有一定触动,先是十一月底叶嘉莹老师的长辞,再是十二月初的作家琼瑶的离世。只觉时光很慢,慢得只过了一个秋。却也感觉时光很快,恍惚间已过了七八载。
还记得大一选课选了叶老师的中华诗词之美的网科,之后的每一学年开课都重温一遍课程,每一遍重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叶老师的课里学到了诗词的美好,而不只是像高中的死记硬背,知道诗人词人我不知道的另一面,在那短短的诗词里看尽了诗人词人漂泊又或是志意难成、尽是遗憾的一生。现在想来,有些诗词年少初读,不知其中意,现在再读,仿佛已是其中人。在叶老师的课里也知道了她那漂泊的半生以及归国后教学的生活,也愈发对这位“穿着裙子的士”敬佩起来。当时看的网课,是叶老师在二零一几年的时候录的,那时的叶老师头发还没那么花白。直到那一天刷到叶老师离世……感觉恍恍惚惚,屏幕也慢慢模糊。在夜晚回来的路上,想起去年大四没课了,还在听着叶老师的诗词课,虽已过一年多,却又宛如昨日。抬头间,又见那半轮潮湿的明月。或许,老师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讲最爱的古诗词课了吧。
停下笔,去添了件外套,走到窗前看看。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窗外能看到的,只是隔壁楼临近的窗帘。抬头忘不到天,低头只有一片黑暗,还隐隐弥漫着一股臭水沟的腐烂味。今晚明月也许在,只是我看不到,只听到风穿过巷子的呼啸声。今年冬天不是很冷,却又比学生时期的任何一年冬天都要寒冷。
想来很要在夏天去做的事情都未能如愿,于流光中过尽夏末秋凉,直到那最后一抹温热散尽,想去做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提笔方初夏,落笔已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