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在精神的荒原上徘徊挣扎着(包括我),而哲学,这柄淬炼千年的思想利刃,正以其犀利的锋芒划破虚妄的迷雾,为困顿的心灵筑起坚实的慰藉堡垒。它不是廉价的心灵鸡汤,不是虚妄的精神麻醉,而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筋骨、以规律认知为血脉,在对世界本质的深刻叩问与辩论中,为人类精神寻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千年对垒,本质上是人类对 “精神锚点” 的争夺。唯心论将世界的本原归于意识,或将客观世界消解为 “我的感官能动” 的主观幻影 —— 恰如贝克莱那句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断言,将万物存在捆绑于个体感官,却在 “无人观测时树是否存在” 的诘问中暴露逻辑漏洞;或将万物秩序寄托于 “先于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言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试图以抽象精神统摄现实,却无法解释精神何以转化为具体物质。这种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精神寄托,终究会在现实的洪流中分崩离析。而唯物论以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一金句为剑,刺破了唯心论的虚妄泡沫,其内核与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的论断一脉相承 —— 它明确宣告:世界的本原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大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这看似 “冰冷” 的论断,实则为精神找到了最坚实的根基 —— 唯有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才能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精神家园,避免在主观臆想的迷宫中迷失,这份清醒的认知,正是哲学给予精神的第一重慰藉:不沉溺于虚妄,不逃避现实,在直面物质世界的真实中,为精神寻得可靠的支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更以 “联系与发展” 的智慧,为人类消解了存在的孤独与停滞的焦虑。当人们困于眼前的困境,将自身的遭遇视为孤立的偶然,便会在绝望中陷入精神的窒息。而辩证法却以犀利的目光揭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与周围事物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没有孤立的个体,只有交织的网络。这份认知,让人们跳出 “自我中心” 的狭隘视野,明白自身的痛苦与快乐、困境与机遇,都在联系的链条中有着必然的因果。同时,辩证法以 “发展的观点” 为笔,在时间的卷轴上描绘出万物运动的轨迹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揭示了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的规律,恰印证了 “没有永恒的停滞,只有永恒的变化”,今日的困顿或许是明日突破的伏笔,当下的挫折可能是未来成长的阶梯。这种对 “联系与发展” 的深刻洞察,击碎了 “永恒困境” 的精神枷锁,让人们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看到希望的曙光,这份动态的智慧,是哲学给予精神的第二重慰藉:不困于一时的得失,不囿于当下的悲欢,在联系的视野与发展的期待中,为精神注入前行的力量。
规律的认知,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剖析,更让哲学在直面矛盾的辩论中,为精神提供了化解痛苦的密钥。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的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它揭示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核心真理。矛盾的普遍性宣告: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无矛盾的存在,人类的精神困境,本质上也是矛盾的外在显现 ——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生存与超越的矛盾,这与康德提出的 “二律背反”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通过揭示理性在探索世界时必然陷入的矛盾,印证了矛盾的普遍存在。而唯心论要么试图否认矛盾的存在,要么在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唯有哲学以犀利的姿态直面矛盾,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又剖析矛盾的特殊性 —— 正如列宁所言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有着特殊的表现与解决路径。它教导人们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纷繁复杂的困境中,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便能提纲挈领、化解困局;同时,它也阐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双方并非绝对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如黑格尔 “否定之否定” 规律所揭示的,今日的 “困境” 或许正是明日 “成长” 的契机,今日的 “不足” 或许正是明日 “完善” 的动力。这种对矛盾的深刻认知与灵活运用,让人们不再畏惧困境、逃避矛盾,而是以积极的心态直面矛盾、化解困境,这份辩证的智慧,是哲学给予精神的第三重慰藉:不畏惧矛盾的锋利,不逃避困境的重压,在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中,为精神赢得成长的空间。
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更让哲学在对事物本质的精准把握中,为精神提供了清晰的认知坐标。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内在规定,是事物的本质所在;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系统阐述了 “质 - 量 - 度” 的辩证关系,指出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形态演变时所运用的 “从量变到质变” 逻辑高度契合 —— 哲学教导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把握其质,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避免认知的混乱与偏差;同时,也要关注其量,通过对量的分析与把握,实现对事物认知的深化与精确。在精神世界中,人们常常陷入 “模糊认知” 的困境 —— 要么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价值追求缺乏清晰的认知,在迷茫中随波逐流;要么对精神成长的过程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而质与量的辩证智慧,让人们明白:精神的成长,首先要明确 “质” 的方向 —— 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明确精神追求的本质,正如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的箴言所指引的,唯有认清自我本质,才能锚定精神方向;然后在 “量” 的积累中稳步前行 —— 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实践,逐步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对 “质与量” 的精准把握,让人们的精神追求不再盲目,精神成长不再浮躁,这份精准的认知,是哲学给予精神的第四重慰藉:不迷失于认知的迷雾,不焦虑于成长的缓慢,在质的引领与量的积累中,为精神构建清晰的成长路径。
哲学概论早已阐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不同于零散的世界观,而是以系统的理论、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辨,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认知层面的启迪,更在于实践层面的指引。当人们在精神困境中挣扎时,哲学不仅能以世界观的高度为人们揭示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让人们在认知上不再迷茫;更能以方法论的智慧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化解困境的路径,让人们在行动上不再无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学空谈,而是深入生活的实践智慧;不是脱离现实的精神幻想,而是扎根现实的思想指南。
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容易陷入混乱与焦虑,而哲学,这颗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明珠,正以其犀利的思辨、深刻的洞察、华丽的思想光芒,为困顿的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让人们在唯物论的清醒中锚定精神根基,在辩证法的智慧中化解精神困境,在规律的认知中掌控精神成长,最终在对世界与自我的深刻认知中,获得真正的精神慰藉 —— 这份慰藉,不是逃避现实的麻醉,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定;不是转瞬即逝的感动,而是历久弥新的力量。这,便是哲学的精神慰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零二五年 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