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坛”
黑夜如此美妙,它公平地笼罩每个角落,也正是处于这样的静谧中,我才明白了什么是孤独。这是一种不同于白日的体验——当阳光驱散黑暗,人们扎进人堆,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纷扰中,常如游魂般不知所往。那时,唯一的忠实伙伴,唯有身后静默的影子。
这让我不禁思索:究竟是内心的丰盈造就了独行,还是独行成全了内心的丰盈?史铁生先生的生活困于轮椅,这极致的形体孤独,却将他的精神推向一个无限广阔的地坛。在那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里,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最终领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看野草枯荣,看情侣漫步,看光阴流转,更在母亲悄然离世后,才于无尽的悔恨中看清那隐藏在车辙下的、沉默的脚印。他的思想正从这最具体、最痛苦的孤独土壤里,如野草般肆意生长出来。所以他“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当外在的束缚无法挣脱,他便在内心重建了一座更为坚固的园子——那里有对生命的思索,有对亲情的怀念,有容纳一切苦难的从容。这难得的生于掠影之间的敏锐,正是孤独时从万象中跳脱出来的能力。真正的孤独,并非身旁无人,而是能于静寂中,自成天地。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需要一座内心的“地坛”?于我而言,它不必那般苍茫。或许是夜深人静时,倚在窗前,守着一盏灯、一本书的天地。在书页的翻动间,我仿佛是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坦然对话的那个听众。或许是人声喧嚣时,感受油烟与柴米的琐碎,聆听八卦轶事的杂烩,在言笑晏晏间,我仿佛又是任思绪肆意流淌的那个看客。这些时刻,孤独不再是需要驱散的阴影,而是可以安享的自由——地坛不是远方的一座园,它早已被我种进了心底,不必跋涉而至。它安静,却从不沉寂;它隐秘,却随时能与我相见。而在我黯淡的某些瞬间,它像对待柔嫩的花儿般轻抚我的眼泪,推开重重围困我的焦虑、惶惑与悲伤,引我奔向无边的旷野。风是清的,天是宽的,地坛不语,却治愈一切荒芜。
纵游天地间,你我皆是路人,身边脚步匆匆,或走或停,实在不必挂怀。静默,自有其深远的意境;正是在这孤独的旅途中,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