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国饮。跟英国人看待哈姆莱特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茶经,所不同的,无非感悟程度的高低深浅而已。
说起来,我也算个老茶客。从上班开始,就无茶不水。非我讲究,实在是这个地方的水质不怎么样。工作单位的饮用水,是大运河的净化水,漂白粉味儿太浓,喝白水根本咽不下去——茶,就这么喝了起来。
喝过的茶?五花八门也。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普洱、黑茶等等,都品尝过。概括起来,大体可以50岁为分界线,之前只喝绿茶;之后,偏爱红茶。
用过的茶杯?不计其数也。最初用的是细溜一点的罐头瓶子,那种瓶子很好用,有盖,可以拧紧带在路上;缺点是易碎,冬天泡茶时,一不小心会“炸”裂。条件好点后,市面上流行什么就买什么。我有杯子情结。见到好看的杯子,手就痒痒,不买回来,睡觉都不安稳。喝茶的杯子,换了一茬又一茬,瓷质的、紫砂的、玻璃的,单个的、成套的都有,说不上好,但是很全乎,乃至于多得放不下,成了鸡肋。
可怜我喝了三十年的茶,也没混上个茶人的雅号。因为,不是喝茶就能叫茶人的。
茶人,与喝茶的时间、喝茶的器皿、泡茶的方式等等,关系不大。是不是茶人,得以品不品得出,茶的美感来定夺。
《红楼梦》里,妙玉对茶的赏鉴,连见过世面的贾母都惊叹:一是“煎水”的讲究。水是“旧年蠲的雨水”或“梅花上的雪水”。二是茶具的讲究。有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带耳的“斝”、“杏犀”、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海——呵呵,不知道活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人怎样,反正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想象不出,这些奇奇怪怪的器物,长什么样子。三是境地(环境)的讲究。好水好茶好杯,须得有一个好环境才搭调。四是会品。若是不懂品茶、不会品茶,即便是有这前三,也不过是个显摆。有了品,茶道的美感,才呼之欲出。
妙玉对茶的理解,也是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对茶道的理解。
世间茶叶有千般、杯子有万种,皆不足为道也。品,才能把茶提到典雅、清和的境地,才能展现出生活的情趣、生命的品质。品,是茶道的硬功夫。
茶人品茶,最在乎的,是茶所烘托出的美感的氛围,那种美感,叫愉悦。
古人云,品茶得与三两知己,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观水火相战,听茶壶里的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曼妙如松涛。茶烟袅袅,恍若置身于云光缥缈的仙境。此时,伴随着茶的清香,品诗,论道,对弈,听戏……与其说是茶沁心脾,不如说是知音悦己,分不清是茶醉了人,还是人醉了茶,可谓360度周身无死角通透的愉悦。
这等品法,权当是一个传说,于今不现实。不消说山泉在当下不大见了;就是山,莫不是人头攒动,哪里放得下一张安静的茶盘?只消记住,茶的意象就行。
茶,是一种带着雅韵的意象,从远古走来,古老又年轻。
有茶的地方,就有浪漫,有友情,有诗意,有会心。
现在,喝茶,自然已由古时的“上流喝”“雅士喝”变成了“全民喝”“草根喝”。不管谁喝,都是雅事;都得有雅的氛围,雅的语言。千万不能娘了吧唧,粗话连篇,那与愉悦这两个字,差了十万八千里。还得静心素面。古城有一个老字号茶叶店,其所有的售货员,春夏秋冬不得用香皂、洗手液之类带香味的洗涤品洗手,更不能抹护手霜——只这一点,就秒杀了一众茶客,这是对茶的尊重。烈焰红唇,可以呷红酒;沾茶,就亵渎了那来自天地草木间的灵物。
妙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真真道出了喝茶的真谛。
茶,得轻轻啜,慢慢咽,细细体会,无声胜有声。
呷一口,龇牙咧嘴的,是喝酒模式。
咕嘟嘟一饮而尽的,是喝凉白开模式。
一边喝一边转着圈呼噜的,是喝汤模式。
喝茶可以有一点仪式感,清洁,灌漱,素手,不为别的,只为囊括更丰满的愉悦。
现代研究表明,愉悦是一种益寿延年的情绪,抵得过任何滋养品。人要努力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愉悦状态,这需要修炼、调整、培育。当舌尖的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满口生津,齿颊生香时,那种愉悦,自上而下,醍醐灌顶。
有点仪式感,并非像表演茶道的那样——拿纸扇、穿芒鞋、戴流苏坠子、着中式长衫……大可不必!穿什么、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能不能静下来、平静如水。不急,不燥,不怒,不骂,整个饮茶的过程,才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如此,才是茶人,或准茶人,或想做茶人的人。
一句“茶七酒八”,可见茶在老百姓心里的份量——因为珍惜,所以茶在七成,以免有一滴浪费。
在东方智慧中,为什么这么注重茶?
人生,不过一杯茶,有时满,有时半;有时急,有时缓;有时浓,有时淡。哪一种形态,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快乐面对。
茶道本质是愉悦?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