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摇橹船在荷花堆里穿行,是此次“西溪行”的重头盼。一想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曼妙,就有点按捺不住。耐着性子等了两天,待闺蜜培训的休息日——周五,我们一起前往。
那天,计划早去早回的,但是闺蜜女儿冰丫头,头天晚上学习到了凌晨一两点钟,她娘舍不得喊她,我也于心不忍,等她起床收拾好,就10点多了——10点多就10点多,不跟团不就这一好么,想怎样就怎样。
先打车到高庄,再换乘景区直通车,到河渚衔码头。100块钱包一条船,3个人坐很宽松。小船起锚的地方,顶多算是个大水塘,我们的船是06号,船老大古铜肤色,精瘦,健谈。坐定后,船老大把橹离岸。
小船并非真正意义的摇橹船,它的动力是发动机,摇橹只是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出了水塘,我四下踅摸,没看到荷花,问船老大:“荷花在前边吗?”他拖着长腔说:“这里么,没有荷花,这是河道,不能种花。”啊?我跟闺蜜都愣住了。原来,冰丫头攻略选择的,是西溪湿地的不收费区域;有荷花的摇橹船,在收费区域,那里除了门票,船票也比这边高。闺蜜嗔道:“这孩子掉钱眼里了。”冰丫头却说:“干嘛要花那个冤枉钱?不就是没荷花嘛,你不天天看嘛!”闺蜜是个“荷花控”,入夏以来,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地到云龙湖看荷花,还嫌不够,两次网购盆栽荷花,妥妥的相看两不厌。坐船看荷花,也是她的心心念。船老大来了句:“要看荷花,回来去对面看喽!”他说的是票亭对面的池塘,那里的确有荷花,应属于原生态野荷,荷花有点差强人意。话又说回来,就是不差强人意,在岸上看花,跟坐船在花中穿行,也不是一回事不是?
不过,没撞见荷花、鸥鹭,游兴一点没受影响。很快,三个人便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了。受台风影响,杭州这几天的雨就没停过,而且说下就下,说停又停。天可怜见,今天的雨不大,无风,水面平静如镜。游船不多,来也悠悠,去也悠悠。大热的天,坐在这样的小船里,惬意!
这是一段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河道。小河不宽,四通八达。河水是青绿的,树木是翠绿的,河道被绿包裹着,小船俨然穿行在水彩画中。100块钱的标时是一个小时,船行不了多远,却经过了好几个小桥,拱桥有之,石板桥有之,有一个简易小木桥特别窄,两个人经过须双双侧身……这些在水乡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却很新奇。这桥、这绿、这水,就是风景;桥卧水、水映绿、绿衬桥,一派天然画卷;一座桥就是一方景,不同的桥有不同的景。我们一路行、一路看,每每为冷不丁撞进眼眶子的景物,而欢呼。
一棵合抱粗的大树长歪了,探进河叉半截子,又恰在一个拐角,把半个河道都染绿了。闺蜜说:“小时候就喜欢爬这样的树,骑在上面歇凉,那才叫凉快。”一段堤岸,护堤的不是石头,而是密集的排列整齐的圆滚滚的木头,那风光便含了几分野趣——其实,也不光这段木头堤岸有野趣,这个河道,这整个的西溪湿地公园,都带着几分野趣。在这里坐小船,跟在绍兴的仓桥直街坐小船,明显不一样。那边厢,乌篷船在白墙黛瓦间穿行,感受到的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厚重;这边厢,浓荫密布,鸟雀齐鸣,犹入绿野仙踪……
经过一个氦气球站时,船老大说:“你们可以坐坐气球,能俯瞰整个西溪湿地咧!”好一个巨无霸!我们可不敢,那是勇敢者的游戏。氦气球不敢坐,氦气球上的那句话——那句话,在西溪随处可见,却深得我心——“西溪且留下”。
“西溪且留下”——一句大白话,却有真故事。
“靖康之变” 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南逃,意图在南方重建宋室江山。途经西溪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水系纵横,芦苇丛生,没有市井喧嚣,却有天然的遮蔽性;岸边村落炊烟袅袅,百姓生活虽简朴却安宁,这与一路逃亡的颠沛流离形成强烈对比。相传,他勒马驻足,望着西溪的烟水竹径,感叹道:“西溪且留下!”
赵构即位,南宋开启,临安(今杭州)变皇都,西溪则因宋高宗的这个典故而声名鹊起。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西溪的水草绿了黄、黄了绿,西溪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西溪的故事从未间断。现在,这句话已成为西溪湿地的文化标签。昨天,我们专门去了一趟坐落于西溪创意产业园的“麦家理想谷”,亲身体验了一把文学给一座城市的温度,那静静阅读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在西溪,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包括海内外的名家工作室有很多,算是具象化了的当代版的“西溪且留下”罢。
坐在船上看岸上的绿,跟站在地上看岸上的绿,也不是一个概念。水中看绿,树叶像过了油一样的润泽可人。庆幸这个时间点来西溪。其实,康王眼里的西溪还是冬日的西溪,冬日的西溪再水草丰美,也不好跟夏天相提并论。他要是此时相遇西溪,估计就不是一句话的感慨,而是一首词或一组诗了。
船老大很有经验,他一会提醒:“前面是转弯,坐稳喽!”一会儿嘱咐:“注意啊,前面有倒影,可以拍照!”我叫不上那些树的名字,只看道满河满眼全都是绿,偏偏绿绿又不同,有的是毛茸茸的嫩绿,有的是脆生生的正绿,有的是绿油油的老绿,在水的照应下,愈发显得生动、多姿。
不知从何处飘来《梦里水乡》的笛子演奏,思绪一下子回到三十年前。正是这首歌的MTV,让我——一个北方姑娘,对江南水乡有了帧帧画面感……小桥流水,绿影婆娑,鸟声啁啾,丝竹婉转……梦里的江南水乡,如此真切的就在我眼前,我恍如在梦中。
手机被我拍得烫手了,那娘俩也没闲着。冰丫头一会儿调皮地伸手撩水花,一会儿跟娘亲互拍,闺蜜忙不迭地录了这边录那边。我跟船老大说:“生活在西溪,幸福啊!”这是我的心里话——
入住西溪的这几天,我们每天早晨都去散步。酒店的前前后后都是树,走在小径上,哪怕有太阳,也觉不着燥热。有一次,我们不经意间走到了距离酒店两站路的一个小区,小区的外围与西溪湿地大面积的植被连在一起,居民楼掩映在郁郁葱葱中。步道上,不时迎见跑步的年轻人、散步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心前人头攒动,很是热闹。原来,社区有堂食,出来进去的不是来吃早点的就是来买早点的。社区图书室门前,有几个拎着水杯、书本的半大孩子,不用说,他们在等待图书室开门……人这么多,却听不见高门大嗓的吵闹、吆喝,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闺蜜说:“等我也退休后,咱来这里吧,租个房子住上一年半载的。”正合我意。
没想到,船老大淡定地回了我一句:“哎,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喽!”我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看看,西溪不光有故事,还有情怀。那情怀,来自于西溪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形成的良好互动;那情怀,根植于心,代代相传。
西溪且留下。
写于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