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从亮的头像

吴从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4
分享

烟火人间又一年

元宵节刚过,老家过年时的鞭炮声渐渐稀落乃至消失,鲜红喜庆的对联不知何时变得残缺在风中凌乱。而不久前,鞭炮烟花燃爆时留下的满院大地红,来往拜年的车辆人影,宾主尽欢的高声喧闹,晨曦里的鸡鸣狗吠,夜色中的大红灯笼,粉墙红瓦上升腾起的袅袅炊烟,似乎只是昨夜的一场梦。

                                                                   01

腊月一到,亲友乡邻们从天南地北舟车劳顿长途驱驰,像一只只迁徙的候鸟回归他们的故巢,带回的还有一年的辛劳汗水换取的收获。回到老家,他们卸下行囊,抖落风尘,也卸下了在他乡漂泊的疲惫,在自己的地盘上,尽情享受着自由安逸和天伦之乐,也在预热着一年里最浓烈的浮世清欢,让平时冷寂的乡村又恢复了元气和生气,寥落的炊烟也变得繁密了起来。

老家民风淳朴,乡邻间非亲即故,平时散做满天星,过年聚是一家人。闲暇时光,不甘寂寞的人生起炭火,在暖和的火盆旁,在氤氲的茶香里,在弥漫的烟草味中,麻将哗哗,扑克刷刷,声声入耳,牌牌惊心,偶有输赢较大的紧张刺激,但更多是百十块钱的休闲怡情。

时近正午或薄暮,热情的主人已在柴火灶前,备好热气腾腾的火锅,拿出自酿的醇香粮食酒,久别重逢的人哪能辜负这盛情美意。更温暖的是乡邻间没有世俗的客套和隔膜,一家做饭,几家享用。男人们自是把酒言欢,微醺方休;女人们围炉而坐,家常里短。

比起男人们的“花天酒地”,过年无疑是女人们最为辛苦的劳动节,锅碗瓢盆交响曲是其主旋律,厨房灶台是其主阵地,“洗刷刷”是其主业,但她们是开心满足的。在自家的乡间小楼里,嫌弃了大半辈子却又离不开的男人往灶膛里添着柴火,也映红了男人花白的鬓发下有些沧桑的脸;平时隔屏相见的儿孙们回来了,在自己眼前膝下打闹承欢;莫逆和气亲如姊妹的妯娌姑嫂搭手协作炸圆子、做米粑准备着过年,一边打趣说笑,充溢着最本真的人间烟火,也流淌着浓浓的年味。

                                                            02

因侄子定亲,年前我告假先行回到了老家。到家是在晚上,放下行李箱,我第一件事就是点亮了红灯笼,也算是宣告主人回来过年啦。

老家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平时因工作生活的羁绊,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只有在过年时候,才会摆脱那些纷扰,漫步在老家的山山水水之间,抚今追昔,想想老家过去的人过去的事,看看老家日渐美好的面貌,清空一年来所有的烦忧,也是一次心灵的疗伤慰藉。

每次回老家,总喜欢站在窗前放眼远眺,家乡的山永远那么亲切,一片片青翠的林海竹涛逶迤蜿蜒,或像游龙在打斗嬉戏,或如卧虎虎视眈眈,或似坐佛慈眉善目,不正如坚毅坦荡的父亲样护卫着我们子孙万代么?也喜欢在溪旁侧耳倾听,家乡的水永远那么温柔,发源山涧里的一汪清泉甘甜如醴,或默默灌溉良田沃土,或潺潺流过欢快轻吟,或清澈见底与游鱼嬉戏,不正像绵声细语的母亲滋润呵护着她的万世子民吗?老家的山山水水不仅养育了我们,也承载着我们多少童年趣事!

在老家的日子,我会去长辈家串串门,他们是我的亲戚,我的乡邻,他们承载着一些我远去多时的亲人的记忆;他们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我曾受过他们的照顾呵护,我何曾忘怀,又怎能忘怀。我也会去乡邻家唠唠嗑,在漫无边际的闲聊中,倾听他们诉说在外面打拼的故事,会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会暗自为他们的辛苦遭逢感到心疼。我也会关心一些晚辈学子的成长,给他们一些真诚的鼓励,从他们的身上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祝愿他们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年前的一场冰雪恰逢其时,似乎是特意赶来烘托过年的氛围。一夜“隔牖风惊竹”,早晨“开门雪满山”,山川竹树,田野屋宇,一片银装素裹,宛如置身北国。溪旁的梓树、海棠、银杏、五谷树,亭亭玉立,冰肌雪骨,粉妆玉砌,显尽繁华。屋前稻场和小径被雪覆盖,踩上去吱嘎吱嘎响,清脆而美好。屋檐垂下多年未见的长长的冰挂,晶莹剔透,如同美人白皙项脖下的玉坠。

                                                      03

年如期而至。按习俗,当天上午,家家户户扫尽“脏乱差”,自觉开展环境整治,以洁净的面貌辞旧迎新。午饭后,男人和孩子们贴上大红对联,“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几点送新年”,还在窗户上粘上福字的剪纸,告别一年的悲欢离合,寄托新年万事顺遂,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年味。

暮色苍茫,大红灯笼高高挂,自是喜气洋洋。男女老少汇聚到祖屋堂轩,举行庄重的还年仪式。大门外,阑珊的夜色中,淡淡的星光下,堆积如小山的鞭炮一齐被点燃,交织缠绕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在山谷间碰撞回荡,如喜庆昂扬的放歌;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照亮了夜空,也掩映出群山的轮廓,定格成夜幕背景上最美的画卷,气氛值瞬间拉满。堂轩里,供桌上摆满了祭品,点燃了红烛,地上点起香火纸钱,列祖列宗也回家过年了,男女老少齐刷刷行礼跪拜,祈福许愿,以满满的仪式感寄托对天地的敬畏和慎思追远的情怀。年少时对长辈们还年时毕恭毕敬的虔诚总是不以为然,对三叩九拜的规矩总觉迂腐多余,如今年近知命,才深知传承“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仪式未尝不是敬畏生命丰富精神家园的需要。

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当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通过神圣而又平凡的仪式,把感恩、人伦、孝道、规矩、敬畏、期许等植入人的心田,也是“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终极意义。根据传统,我们尊祖以下的五兄弟四家在一起吃年夜饭,四世同堂,20来号人,满满两桌,自是热闹非凡。餐桌上,煎炒炸炖煮,荤素搭配,山肴野蔌,美酒饮料,杂然而前陈。大家边吃边喝边聊,盘点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展望着新的一年的希望。恍惚间心头也掠过几分喜乐和淡淡的感伤,喜的是侄子婚事新定,大家庭又添新人;伤的是四个月前半身不遂多年的二伯终不敌岁月。另外我因故戒酒多时,也没有了以往过年一醉方休的豪情,自然少却了一份兴奋。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正月拜年贺岁,是连缀着各种血脉亲情的一种传承维系,是被现实割裂失落联系的一种回归补偿,也承载着曾经拥有但消逝多时的美好回忆。走亲访友过程中,悄然发现很多熟稔的长辈垂垂老矣,很多同龄人也已不再年轻,很多晚辈相见自不相熟,徒自感慨时间流逝岁月无情。

                                                  04

八天的假期似乎很长,足以把儿时过年拜年的快乐浮光掠影地温习一遍,也可把房前屋后山山水水间童年留下的足迹重走一遍,还可以实现取关手机闹钟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小小梦想。八天的假期却也太短,来不及回味拜访老亲故戚时怀旧的话题,来不及组织一场期待许久却未果的聚会,也来不及去看看久违的乡村花灯巡演。

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经历了一个让人留恋的快乐巅峰之后,一切都将回归原来的轨道。孩子们要上学了,我们也要回归工作岗位,收拾好行囊,带着新年的祈愿和希望,带上老家的温情和铭记又要出发。可以想见,在不久后的某一天,亲友乡邻们也将为了生计又一次离开家乡奔赴他乡;老家的公路上将不再有春节前后的车辆疾驰和人来人往,只留有少数蹒跚佝偻而孤独寂寞的身影;粉墙红瓦上将少有春节前后的炊烟袅袅和烟火人间,只能沉默无语地等待着主人不期的下一次回归;浓浓夜色中也将不再有春节前后的大红灯笼和可亲灯火,只有冷寂的路灯忠实地在驱赶着无边的黑暗。

是啊!年是一场狂欢的盛宴,宴罢人散一切回归平淡;是一处休憩的驿站,休整之后需要继续赶路。而生活的原生态永远是平凡的烟火人间,生活的底色永远是聚散离合,生活的本质永远是岁月年轮中的周而复始。但因为有了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里的起承转合,有了过年时亲人跨越山海团聚的隆重仪式,生活才有了意义,日子才有了盼头,人生才能连缀成一串串闪耀着幸福快乐的珍珠。让我们祝愿并期待着更好的相逢和回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