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从亮的头像

吴从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6
分享

千年回望鹳雀楼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它们早已超越了砖石土木的物理形态,化作悠久厚重的文化符号,成为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

四大名楼因不朽的诗文而获得灵魂,楼文彼此成就,楼以文名,文以楼存。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咏叹,又有对天地壮美的热情礼赞;既承载着心系苍生的入世情怀,又闪耀着超越自我的哲思光芒。每一次登临,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们在古老楼阁与不朽诗篇的交响中,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曾登临武汉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在暮色苍茫中体会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羁旅愁绪;也曾漫步南昌赣江岸边的滕王阁,印证重温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烂开阔。也渴望有朝一日,前往黄河之畔的鹳雀楼,追寻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哲思。

八月中旬,暑气未消,我与友人驱车前往永济蒲州古城,赴一场与鹳雀楼的千年之约。自小学时候便熟记的王之涣那四句绝唱,它像一枚文化的印记,或如同刻在灵魂里的文化密码,引领着这次朝圣之旅。

车近鹳雀楼,远远地便撞入了眼帘。主楼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如巨鹏展翅般雄踞高台之上,黑褐色的楼体在烈日下古朴大气。重檐翘角,仿佛真的要凌空而去。背景是那片漫无边际的湛蓝天空,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黄河。未登楼,那股睥睨天下的气魄已先夺人。

拾阶而上,一层大厅主题“千古绝唱”,主要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正是此楼的核心价值所在。南墙巨型壁画再现了大唐蒲州的盛世繁华,左侧则描绘了宇文护筑楼戍边的历史渊源。二层主题为“源远流长”,展示了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呈现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的智慧-----及至顶层“极目千里”,回廊外,但见王之涣铜像凭栏远眺,临风而立,左手执卷,右手挥毫,目光追随着黄河落日,神驰八荒,将盛唐的万里山河,尽数凝成了二十个字的千古绝唱。千年之后,“更上一层楼”的呼唤,至今仍在激励着每一个渴望超越的灵魂。

立于诗人身旁,手攀其挥毫的右手,与其合影留念;看其看过的落日余晖,不由得来一段声情并茂的诗作朗诵,收藏一份浪漫,这算不算跨越时空的一场相逢。顺其深邃的目光,诗人笔下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具象化:白日落山,黄河东流,更上层楼,目穷千里!诗人以最简练的文字道出最深刻的人生真谛:生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攀登。想要在人生的更高处,见到更美的风景,就需要开阔的视野、进取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如同伟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咏叹,或者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是啊,与古人神交,与自我审视,凡所经历,皆是成长。人生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蓄积,人生每一滴进步,都是一次进阶。

环廊徐行,八面来风。极目四野,天地豁然开朗。黄河自天际奔腾而来,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阳光下泛着粼粼金光,如同绿色大地上的一条金腰带。远处,中条山青黛色的脊梁蜿蜒如龙,如一道天然屏风,默默守护着这片沃土。楼阁之下,阡陌纵横的田野被分割成苍翠的棋盘,绿意斑驳,一直蔓延到远处天地相接的地方。这鲜活的绿意、远山的青黛与大河的苍黄,在苍茫的天幕下,自是一幅壮丽的画卷。

夕阳西斜,天地之间一片迷蒙的金红。千年前的诗人,所见的也是这般景象么?山河形貌,或许未改。他看到的,是这同一条黄河,同一脉中条山。但他胸中涌动的那股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以及生当其时的盛唐气象,让多少后世来客望之兴叹。

急于赶路,沿阶而下,回望那座在晚霞中愈发庄严的楼影,不由感慨:鹳雀楼早已不只是一座建筑,它是一座永恒的文化坐标,是让后世无数灵魂安放诗情与哲思的所在。我们此行,登临的不仅是楼阁,更是穿越千年的一次文化朝圣;所见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让心灵栖息的一方净土。而那首不朽的诗篇,何尝不是我们努力寻找的大唐诗韵的一块珍贵拼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