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大兴安岭,长在大兴安岭,在大兴安岭工作40年,我却在深圳与他相识。他乘着大兴安岭的风来深圳落户,并以大兴安岭人固有的特质在这里继续发挥光和热。他叫孟庆魁,是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长青老年大学的摄影专业课老师。
与孟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他讲的第一节摄影课上。他60出头,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普通话吐字清晰,语言流畅。他从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讲起,步步深入,取景、构图、光线、命名等等。他那一串串有关摄影的名言佳句,特别吸引人:摄影是光和影的诗篇,是瞬间的艺术,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永恒与瞬间的交响;摄影是发现美的旅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心灵的捕捉;摄影是时间的凝固,是光影的舞蹈……
课下,路上,孟老师主动与我交流,亲切、诚恳,让我了解更多。他老家黑龙江漠河,“神州北极、金鸡之冠”。退休后,因女儿和儿子分别在深圳和香港工作,夫妻双双定居深圳。2021年春,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招聘摄影教师,他报名经过资格审查,面试、试讲,脱颖而出,被聘为唯一的一名摄影教师。自此,从一名记者走上了摄影教学岗位。
孟老师自幼爱好文学、摄影,用一部简易相机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社会动态。80年代初,凭一手好文章,并偏爱摄影,被调入漠河县委宣传部门工作。
漠河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植物繁茂,动物繁多,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漠河的北极村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极地风光和极昼极夜的现象。独特的环境,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摄影素材,更锻炼了他的性格。皑皑白雪,莽莽林海,滔滔江水,成就了他深邃广博的作品,滋养了他坚韧勇毅、谦让包容的性格,栽培了他踏实真诚的为人。人们用猎枪狩猎,孟老师用镜头和笔狩猎,创作并发表了大量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很快就被选调到大兴安岭日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之后被任命为《中国绿色时报》驻黑龙江大兴安岭记者站站长。
扛着他的挚爱,带着他的伴侣——长短镜头,走遍大兴安岭,游历祖国江河湖海、高山峡谷。他对各种相机爱不释手,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拍到哪里,把摄影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痴迷不变,热情不减,钻研不止,进取不停。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扛到退休,从北国漠河一直扛到南疆鹏城,一扛就是40年。
一本漂亮的《孟庆魁摄影作品集》,收入他103篇优秀风光作品,每篇都是光影的选择、灵感的捕捉、瞬间的永恒,是他思想照耀现实的真诚再现。他对摄影的钟情,体现了他的大爱真爱,爱高山峻岭,爱江河湖海,爱蓝天白云,爱大地炊烟,爱高楼大厦,爱自然宇宙……所有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民的真情实感,都收藏在他的作品里,装在他的影集里,留在他的记忆里,永远封存,永不磨灭。
他为人低调勤奋,谦让谦和。河流因低洼而汇聚成大海。他从影40年来,千余幅作品刊发在各类报刊网站,还出版4本画册,2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深秋落叶,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潮起潮落,旭日东升,火红晚霞都是他相机的猎物。得一份优雅,添一份善意,拥一份清幽是他的追求。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孟老师在摄影领域已经有了很深造诣了,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拓宽视野,攀登高峰。2019年春,得知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深圳分院招生,他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一年半的函授,刻苦研读,不管哪里有摄影活动全然参与,虚心求教。2020年仲夏结业时,他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还被深圳摄影函授学院聘为摄影教师。
他在四年摄影教学生涯中,循循善诱,辛勤耕耘,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他从教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全班30名学员,年龄大小不等,知识参差不齐,阅历深浅不一。他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把复习旧内容与讲解新内容相结合,让新生学得好,让老生吃得饱,课堂生动活泼。班级里有一位75岁的大哥从惠州专程到深圳听他讲课,前段时间老同志髋骨骨折手术,不到一个月尚未痊愈,就拄着拐杖乘坐公共汽车再换乘地铁,辗转来到深圳听讲。
他实行开门办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他把摄影实操课上到公园、艺术中心、摄影展会,处处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按一比一的比例安排,有机结合。
他善于发现和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现学员拍摄到好作品,积极推荐参赛参展,宁肯自己的作品不上,也要推荐学员的作品。四年来,学员获奖百余次。
他坚持工作第一,经常带病坚持上课。他说,自己累些,能普及摄影知识,让广大摄影爱好者拍出称心如意的作品,也就值了。
如今他不但受聘于龙岗区文化馆,还活跃在老龄大学的讲坛上,穿梭于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科研单位,累计培训学员700多人次。
孟老师说,我们每个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都一闪而过,在浩瀚宇宙中都像灰尘随风飘落,太短暂,太渺小,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这样的人生,值得珍惜,值得尊重。孟老师从漠河北极村乘着大兴安岭的风,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南方锦绣鹏城,坚守初衷,贡献余热,正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大兴安岭人。
(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