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建文的头像

高建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30
分享

悲愤的尽头是觉醒——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2025年8月25号,我在县城大华影剧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亮出历史真相的底片,是历史上罗瑾和吴旋两位青年冒死守护侵华日军罪证照片的真实事件。

让历史真相不被掩盖和遗忘。影片以近乎纪录影像的质地,真实还原了南京大屠杀期间那漫长而无边的暗夜,令人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压抑与窒息,以及人们在绝望中的生死抗争,在至暗时刻不屈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吉祥照相馆”是电影的主要叙事场景。邮差苏柳昌在本能的极度恐惧中,侥幸活下来,成了吉祥照相馆的“伙计阿昌”,与藏在地下室的照相馆主人老金一家相遇。照相馆外,南京城的骇人屠杀在进行,照相馆内,虽局促逼仄却还存有一线生机。在日军轰炸后的残垣断壁中,狭小的照相馆就成了他们求生的隐蔽之所。

为了活下去,老金要传给阿昌洗照片的手艺,“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是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反复六遍,是冲洗照片的时间密码。

扣下扳机,带来死亡;按下快门,定格永恒。

吉祥照相馆的墙上,本来定格的是街坊邻居的生活仪式,是玄武湖上游人如织,是男女老少开怀大笑,然而,这些人都被定格成了1937年12月13号之前的南京人,都成了那三十多万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的亡魂。

枪击和拍摄讲述着当年之殇,“照片”洗印,保存,替换,串联起不同人物的命运,也串联起南京大屠杀的各个场景:裁缝铺的老板,咸水鸭的伙计,开膛破肚的妇女,提着人头的日本兵,已成废墟的房屋街巷,难民区的医院,鲜血染红的滚滚长江,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被恐怖笼罩,四处蔓延的暴行不仅震撼着影片中的见证人,更由这种感同身受的“在场”性,震撼着每位观众的心。

恐惧的尽头是悲愤,悲愤的尽头是觉醒。

觉醒的尽头是无声,但是却震耳欲聋的抗争。

照相馆,“吉祥”照相馆,原本是记录南京人生活中那些美好安宁的一个地方,但是,在当年的南京,却成了冲洗战争罪证的暗房。这个舞台虽小,却足以承载人物的深刻转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苏柳昌从只求自保到坚决斗争,老金从恐惧躲避到奋起反抗,毓秀这个曾经与蝴蝶演过电影,被迫给日本兵唱戏,又被迫抱着刚刚被日本兵摔死的婴儿还要露出笑容照像的女人,也从沉眠幻梦到深明大义,还有那个受伤的宋班长------,每个人的形象都充盈饱满,他们的牺牲也让观众动容。

罪证冲洗成册,历史就不会永远沉默。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被正义的子弹惩处,被快意的相机定格。在这里,压抑的情感和沉潜的力量得以释放,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生命和人权的粗暴践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挑战,这决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较量。

走出电影院,我记住了:邮差阿昌的编号是“1213”,那是南京浩劫的日子;老金冲洗照片时唱的计算时间的童谣,是承载着南京历史和文化的《城门谣》;最后把底片带出去的老金和林毓秀,他们的姓氏拼在一起组合成的是“金陵”;还有那一句南京的孩子用南京口音说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还有约翰拉贝,辛德贝格在南京舍身庇护;------这份长长的名单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道义的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胶片或许也会褪色,时间的流逝中,我们该如何延续记忆?《南京照相馆》给出的答案是:让每个人成为显影历史的活性酶。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