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沿G30连霍高速一路向西,告别“石油摇篮”玉门的喧嚣,便一头扎进了无垠的戈壁。里程在恍惚中累积,时间也仿佛被干燥的空气抽走了刻度。直到一块巨大的界牌突兀地撞入眼帘:“你已进入边境管理区……”。它斑驳伫立,背后是桥湾古城风蚀的断壁残垣。那牌,连同古城的注视,骤然化作一道无形的结界,将身后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生生截断。疾驰的车轮折向北方,恍如挣脱缰绳的烈马,轰然撞入雄浑浩渺的黑戈壁。此行的终点,马鬃山镇,便深潜在这片黑色瀚海的腹心。
眼前,公路如一条被烈日煮融的黑色缎带,软塌塌地伸向天边。路旁,梭梭树以殉道者般决绝的姿态凝固成沉默的剪影;骆驼刺则在蒸腾的热浪里,痉挛般地舞动。散落四野的土丘,宛如上古巨人遗落的森森骸骨,风化的岩层褶皱间,依稀刻录着匈奴箭镞呼啸而过的刮痕。而最摄人心魄的,是那铺天盖地的“黑”——非城邑沾染的污浊,而是这片大地,被亿万年的骄阳反复煅烧、淬炼,从骨子里沁出的、沉甸甸的矿物之黑。大马鬃山的岩石断面像冷却的熔岩蛋糕,戈壁滩上的砾石裹着沥青般的光泽,连蜿蜒的公路都成了泼洒在黑色宣纸上的墨线。地质学家说这是侏罗纪地壳运动的遗产,牧民们却坚信这是成吉思汗铁骑踏过的焦土。当夕阳把整个戈壁染成紫黑色时,那些被风雕刻了千年的雅丹群开始投下妖异的阴影,恍若匈奴单于的金帐正在地平线下苏醒。这里的每一粒砂砾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梭梭树扭曲的枝干像是汉代戍卒弓弩的残骸,骆驼刺尖锐的叶片划破干燥的风声。烈日将戈壁表面的砾石烤出了黑色的釉光,远远望去,整片大地就像被泼洒了一层浓墨。
继续前行,终于抵达了历史悠久的边陲小镇——马鬃山镇。在这里,天空却蓝得刺眼,蓬松的云朵低垂,仿佛伸手就能扯下一团塞进背囊。秦时明月依旧皎洁,汉代边城古旧斑驳。大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有绿洲的肥沃、草原的青葱、雪山的巍峨、沙漠的浩瀚与戈壁的雄浑,更有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关隘、驿道村庄、湖泊河流、井渠村落和摩崖石窟等文化遗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骆驼、牛马羊群以及红柳、骆驼刺等沙漠动植物顽强生存,它们的存在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伟大。这些古老的文化遗迹和自然生灵,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彰显了生命在极限环境下的非凡意义。从嘉峪关到玉门关,从敦煌莫高窟到天山天池,每一处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而那些在风沙中挺立的胡杨林、在干旱中绽放的沙漠玫瑰,则以无声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奇迹。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残酷的环境下,生命的意义才显得更加珍贵。或许我们无法想象,在千百年前,那些商旅驼队如何穿越漫漫黄沙,将丝绸之路的繁华延续至今;也无法完全体会,那些戍边将士面对荒凉孤寂时内心的坚守与信念。
国门,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马鬃山的黑戈壁上,它的光芒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如此耀眼,仿佛在诉说着甘肃唯一的口岸——中蒙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口岸的庄严与神圣。而那“496”号界碑,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它的金属光泽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国徽的阴影随日影慢慢移动,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时间的故事。
界碑旁,蒙古国的风滚草偶尔越过边界,它们在界碑基座旁堆积成枯黄的圆环,像是大自然在边境线上留下的印记。界碑表面的细密凹痕,是风沙无情的雕刻,而编号“496”的凹槽里残留的漆痕,却是戍边战士们对祖国深情的表白,鲜亮如血,象征着他们的忠诚与勇敢。
在496号界碑不远处,静卧着恩来井。它的井沿上密布着绳磨的沟痕与系绳的凹孔,像一位老者手掌的褶皱,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变迁。井水清冽如镜,倒映着戈壁的蓝天,与周边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口井,曾经是戍边战士的生命之源,也是他们精神的图腾。每当他们捧起第一掬井水,都会想起老班长的话:“喝过恩来井的水,骨头里就长了戍边的根。”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戍边战士的心灵,激励他们坚守岗位,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边关,乃国土之边缘,是国门所在,亦是守护者生死相搏之地。它承载着国家尊严,不容丝毫轻视。那由碎石堆砌而成的边关,在晨昏交替之际投下楔形阴影,仿佛大地深处的一道古老伤痕。每一粒黄沙,都镌刻着双重记忆:一边是商队驼铃摇曳而落的波斯银币,象征着繁荣与交流;另一边则是箭矢穿透铠甲时迸发的火星,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65.018公里的边境线,犹如祖国摊开的手掌纹路中的一段。河西走廊马鬃山如指节般挺立,黑戈壁的流沙恰似生命线蜿蜒流淌,而界碑上未干的朱漆,则是掌心新结出的血痂,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不屈。
在历史长河中,边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屏障,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它见证了无数英雄的热血忠诚,也记录了商贸往来的繁华盛景。正如古人所言:“一寸山河一寸血。”边关的存在,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激励后人守护这份安宁。
试想,若无边关,何以捍卫家园?若无将士驻守,何以保障百姓安居乐业?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界碑,不仅划分了疆域,更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边关才成为一种象征,一种信念,一种永恒的追求。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如此重视边关?”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国家主权的核心体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牢牢守住边关,才能为人民撑起一片晴空。
让我们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边关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神圣之地。正如一句古语所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正是边关精神的真实写照!
戍边警察的皮靴碾过古代烽燧的陶片残渣,旋翼机阴影掠过班超饮马的泉眼。正午烈日下,雷达站旋转的银盘与玄奘遗留的铜钵反射着同源的光芒,它们都在丈量同一种距离——从长安到疏勒,从牺牲到永生。
当寒夜的帷幕悄然降临,边关便展现出其深沉而庄重的本色。那公婆泉下涌动的,恰似王昭君在琵琶弦上凝结的哀怨之泪;营房窗棂间微颤的,则是战马昔日嘶鸣留下的余响。而在黎明破晓之际,第一缕曙光总是先轻抚界碑上的国徽,随后才将温暖洒向内陆的千家万户——这不变的顺序,正是边关存在的深远意义所在。
风蚀的砾石在脚下发出碎骨般的声响,我望着这片被阳光烤得发黑的荒原,突然想起那个流传在边防线的传说:喀喇昆仑下来的兵,看见棵树能抱着哭半晌。也许哭树的人没来过这儿,黑戈壁连草籽都是稀客,风沙在边境警察的眼睑上刻出深纹,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对这片死寂之地的熟稔。
清晨的薄雾中,小镇正在苏醒。沙枣树的银叶翻卷着露珠,红柳的根系在地下织成密网,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鼓胀如帆。很久以前这里只有风的呜咽与钢枪的沉默,现在红柳坚强的的影子正一寸寸覆盖界碑的基座。老所长蹲下身,从红柳脚下捧起一抔土——那些曾经拒绝生命的砂砾,此刻正从他指缝间漏出细碎的草籽。
傍晚,天渐渐暗了下去,梭梭也懒得整理自己的头发,任它随秋风飞舞,以前柔美的枝条如美人的纤纤玉手,招来北山羊的驻足观望;如今疲惫的枝干看起来像老妪不太灵活的手指,没有了层层叠叠叶面庇护,显的褶皱倍觉老态。寻一块平整的巨石坐下,望着远处的天际。时间不动声色的转动,太阳渐渐下落,天空的颜色变了,变成了橙红色,温暖的氛围瞬间赶走了大漠一多半的荒凉。边境小镇马鬃山则更是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就像是一把金粉均匀地洒在广袤的大漠上。几只不知名的鸟儿轻轻飞过夕阳的上方,为这片天空划上的最点睛的一笔,黑色的一小点,便是生命肆意绽放的样子。那凌乱的红柳丛,虽没了整齐的妆容,缺失了昨天的朝气,但空气中还残存着往日的挺拔!这挺拔,充满力量的红柳正如威严的战士,蕴含着刚强的气质,无畏的风骨。在四季的时光里,见证边境警察留下的深深足迹,和他们一起将青春年华、忠诚信仰、辛勤汗水、甚至于鲜血生命都倾注给了马鬃山,这种感情岂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