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泉往东行,闯入视线的黄泥堡,似戈壁沙海遗落的彩珠,肃然镶嵌于苍茫原野之间。1980年建立的这方宝地,是裕固族血脉独树一帜的故乡,世代守护着与风沙共存的智慧,于时光里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身影——在风霜侵蚀的岁月背后,红柳沉默地举起了这片天地的脊骨。
在风与沙的夹击中,红柳如饱经沧桑的智者挺直了脊背,姿态坚韧如青铜铭文。当旱风疾劲狂卷,赭褐枝条于天地间奋力起舞,如游牧者挥舞的马鞭,直指苍穹宣告不屈;待到花穗悄然绽放,竟燃起一片氤氲紫雾,那缄默深紫之中似乎浸染了无数边关的黄昏、驼铃声声的寂寥,更映照着裕固族与黄沙周旋千年的耐心与尊严。这紫与赭,俨然是命运谱就的诗笺,每一寸纹理都诉说着戈壁的冷峻之美。
乡路蜿蜒,引我至万亩红柳园前。这里非止于绿洲之肺,直是大地用生命绣成的华章。风息叶动,紫穗轻拂如波,宛如低唱一首游牧的古老歌谣;深盘根须如青铜铸就的筋络,无声抓牢着脚下沙海,任沧桑变幻自岿然不动。此处的红柳不仅是草木,更似一位饱经离乱却始终守护誓言的巨人——它盘根错节之间,缠绕着裕固先祖穿越千里流沙的身影,以及漂泊过后紧握家园的那一捧热土;韧性与漂泊被默默注入植物不朽的灵魂,每一道根系在暗处握住了千年,也握紧了土地上所有坚韧传说。
在民俗文化传承体验基地里,时间仿佛退潮,露出民族记忆的礁石。那“羊脂裹”弥漫着滚烫的生命温度,“酥油米饭”是祖先肠胃中的慰藉与智慧,“烧壳子”的炉火则照亮了飘摇岁月里每一次饱足的微笑。当尝试用双手拉拽“爬牛”、用肩颈之力“顶杠子”,一股倔强力道从脚底涌上,那是血脉深处传递的密码——多少裕固先民凭借这般与土地对话的力量,才在孤绝之地垒起了一个个温暖的毡帐,让炊烟最终袅娜在边陲长风的悲悯里。
如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匠人白英所言,民俗基地的每个细节皆饱含“原汁原味的裕固族特色”,像种子般等待着春风的唤醒。而基地之外,“团结广场”、“导航塔遗址”渐次铺开,恰似今日乡人精心续写的“醉美裕固情”。每年当“多彩黄泥堡·醉美裕固情”的歌声响彻原野,那些曾被风沙尘封的语言、舞步与醇厚情感便重新苏活,在流光溢彩的人群中,民族之魂以无形姿态回归喧腾人群的怀抱之中。
此刻抬眼,那浩荡的红柳如紫衣兵士守卫着这片土地。它那紧握沙石的根系,仿佛要固执证明某种不弃的信念——红柳,原本就是戈壁写给天穹的信札,用生命丈量荒原的宽度,以呼吸穿透岁月冰冷的石碑。每当朔风将纤柔花絮高高卷起,那细微的飞影宛如无字之诗,悄然织起大地上各民族心中坚韧的共同谱系。
立于这古老又蓬勃的乡土之上,唯觉自身在时光之河中何其渺小。凝望红柳紫絮纷扬不息,才恍然洞悉:沙砾之间红柳的倔强守望,从来不为等待戈壁的施舍,而是为了在静默深处印证万物相依的律则;每一簇紫穗飘向旷野,恰是生命传递着不灭的密码——无论根系深埋何处,都拥有着无远弗届的力量,足以支撑所有寻家游魂抵达安宁的彼岸。
沙海边缘摇曳的红柳林,终年不动如磐;那飘飞的花朵,是生命以低微形式进行的隆重告慰。当一粒紫絮乘风栖落于远方水草,根系已无形交织于大地深处——在万物共生的寂静仪式里,它默默见证着民族交融的坚韧密码:于贫瘠中扎根、在风沙里开花、并向着每一缕异域的光微笑伸展枝叶,共同守护这苦旅人间恒久未变的芬芳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