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映寰的头像

吴映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9
分享

杨柳青青正春时

杨柳青青正春时

吴映寰

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称,而是柳树的别名。

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载,隋炀帝杨广登基后,采纳了大臣虞世基的建议,下令在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广泛栽种柳树,百姓每栽一棵柳树就赏绢一匹,并亲自带头参加植柳劳动。没过几年,千里运河两岸已柳荫覆地,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隋炀帝巡游江南,见了之后欣喜无比,龙颜大悦,于是御赐柳树国姓,并亲书“杨柳”两个大字挂于树上作为旌奖,从此柳树在民间便有了“杨柳”之称。

在唐诗中,“杨柳”是诗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意象。“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笔下边关将士留守家眷的《闺怨》。这里的杨柳是勾起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守边关的夫婿的一个物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塞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委婉地表达了对于朝廷关怀体恤戍边将士不够的哀怨。其中的“杨柳”是指名叫《折杨柳》的曲子。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是唐人刘禹锡笔下怀春少女的情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渭城曲》写出了作者送好友元二赴安西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炀帝下令在大运河边广植柳树,后世还有一个人同样号令在甘新大道上广植柳树,他就是晚清重臣、陕甘总督左宗棠(1812—1885)。19世纪下半叶,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带领湘军来到西北大漠,见西行路上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了无生气,于1871年下令筑路军士在甘肃至新疆的大道沿途广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作为行道树,其用意有四:筑固路基、防风固沙、限戎马之足、利行人遮凉。自古以来,大西北因干旱缺水,种树为最难事,但在左宗棠的倡导和督促下,竟然从甘肃到新疆形成了连绵数千里的旱柳大道的塞外奇观。后来,他的同乡和老部下,大将、陕甘总督杨昌浚赴新疆筹办军务,途经甘新大道时看到那些道柳绿如帷幄、蔚为大观,感佩当年左公的壮举,挥笔写下诗句,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恐怕左宗棠本人都没想到,当年他号令军士所栽的那些柳树竟然成了后世人们缅怀他的精神寄托——“左公柳”。清代诗人肖雄曾这样歌咏“左公柳”:“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现在,漫步兰州市南滨河路读者大道和平凉市柳湖公园,还能看到那些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生机旺盛的“左公柳”。

柳树是报春的使者。柳树大多是在立春前后发芽吐绿,人们只要看到柳树发芽吐绿,就知道春天来了。“吹面不寒杨柳风”,“拂堤杨柳醉春烟”,初春时节,新绽出浅浅绿意的柳枝迎风摇曳,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春光无限的美好感觉。1958年6月30日,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得知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在次日激动地写下了《七律·送瘟神》,其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对祖国大好春光和美好前程的热情讴歌……

柳树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已达两千多年。它是我国有记载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原生树种之一。史前文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柳”字。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从西周时期发端,穿越江南大运河的水和西北戈壁的风,柳一直与中华民族同在,活在中国大地上,也活在中国人的文字里……

柳树是农家栽植较多的庭院树种。父亲生前每年春天都带领我们兄弟植树。栽得最多的,除了杨树,就是柳树。春分前后,从杨树、柳树上精选直而正的枝条砍下作为“栽子”,立在水缸里泡半个月左右,待根部生出细细的须根来,就可以栽了。父亲经常念叨:“前榆后柳,不苦自有” “门前一棵槐,不苦自己来”。“不苦自有”、“不苦自来”,肯定不大可能,但在房前屋后遍植树木,益处还是不少:一者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二者栽树等于建了一座植物银行,可为将来盖房子、做家具储备木料;三者通过植树活动能从小培养我们对劳动的尊崇和热爱。

柳树的适应性很强。柳树就像平民家的孩子,不娇气,也没有骄气。它不挑环境,适应性很强,极易成活,只要有水土、阳光的地方就能生长。柳絮中包裹的小小的种籽,随风飘散,落地就能生根发芽,疯长起来。扦插柳枝成活更不用说,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喜欢湿地,但在生态条件恶劣的地方也能生长。既耐涝,又耐旱;既耐高温,又耐寒;平原沃野固然好,盐碱地里也能生存。

柳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将树冠截去,树干上会再生出新枝条;将树枝砍掉,树干上也会再生出新枝条;将整棵树齐着地面截掉,树根上依然会再生出新枝条;只要根还在,只要心不死,它总会再发新枝。在宁夏海原县的一条山谷中,有一棵著名的“震柳”。1920年12月16日晚上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烈度12,夺去了27万人的生命,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3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那株“震柳”就是在那场地震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百年古柳。当时,地震把它从树身中间撕扯成了两半,但它还是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依然浓荫如盖,令人惊叹……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撼动一株顽强的柳!这就是柳树的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柳树的寓意美好。如果说杨树是树中的“大丈夫”,有阳刚之气;那么柳树则是树中的“小女人”,有阴柔之性。柳的谐音是“留”,寄托了中国人的朴素心愿。自古以来被作为送别相赠之物,用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寒食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前者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之推,后者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插柳、折柳有三层含义:一表惜别;二表挽留;三表祝愿。柳遇水土就能生存,借柳祝愿远去的亲友随遇而安。折柳相送,寓意亲友离别去新的地方后很快落脚生根。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这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生活一种——答友人书》的开篇之言。想必平凹先生同五柳先生陶渊明一样,也是个爱柳之人。先贤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北方少有竹子,柳却随处可见。所以,我改一个字,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柳”。

人生天地间,短短几十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柳树的秉性、品格与精神,那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值得称道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2562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