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平中诸恩师(吴映寰)
题记:我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照片,是吴宗禄先生、王志敏先生、雷锡金先生与我们19位同学在靖远县城钟鼓楼前的合影,摄于1989年7月6日。那是三位先生陪我们在县城参加高考期间拍摄的。照片上的宗禄先生面带微笑,又一届学生要毕业了,自此要放飞梦想了,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怎能不高兴呢?
怀念平中诸恩师
吴映寰
平堡中学1989级同学毕业30周年“感恩母校、重回平中”聚会活动在即,看到同学群中不间断发布的有关同学聚会筹备情况的消息,我的心一下子飞回了30多年前,飞回了母校平堡中学,飞到了在那儿度过的难以忘怀的四年青春岁月,想起了平中曾经给予我很多关爱的诸位恩师,尤其是已经去世的五位敬爱的先生……
第一位是吴宗法先生。他是我的语文老师。因为他是我们吴氏本家堂兄,又是我父亲的故交,所以我们的关系分外亲近一些。私下里,他称呼我父亲为“八爸”、亲切地呼我“贵学”,我则尊称他“老哥”。宗法老哥当时将近五十岁,常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表情比较严肃,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因而换来一个有些不敬的外号“老狼”,然而我并不害怕他,因为他倒是很喜欢我、很关心我,并且常在班上读我的作文和表扬我。现在回想起来,表扬胜过批评。正是包括李怀珠先生、王柯基先生、王明宽先生、吴宗法先生、吴宗禄先生在内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诸位恩师对我的正向激励,在我心中埋下了文学梦的种子。虽然我至今只是在工作之余徘徊在这条小路上,但这注定是我一辈子难以割舍的追求和爱好……
宗法老哥的语文课讲得特别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天山景物记》等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听了他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解析,一个具有高度自知之明的美男子的形象便鲜活起来,而我也明白了听人说话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而不能被表象所惑的道理和如何说服才能让人易于接受的技巧。后来阅读《古文观止》一书,才发现那篇文章确实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中的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它至今还有教化人的现实意义。《天山景物记》是现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名篇,正是宗法先生的讲解,把我带到了对天山美景的遐想中,骏马飞驰在千里碧野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山谷泉鸣,溪流淙淙,无名的野花开满山坡和树林……人间天上美景,不过如此!是碧野先生的美文和宗法先生的讲解共同触动了我那颗爱美向美崇美的少年心。于是,我们几个同好的同学创办了“碧野文学社”,办起了自己油印的小报《碧野》,在上面刊发些我们自己涂鸦的文字。最令人感动的是,报头“碧野”二字是宗法先生应我的约请题写的。非但题字,宗法先生还应约写了一篇短文,以支持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的“不务正业”之举。记得文中引用了法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那篇短文刊发在1987年6月15日《碧野》第 2 期的头版头条《读者作者编者》栏目,尊先生嘱,署了笔名“茵陈”。当时不解“茵陈”之意,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茵陈是一种常见的药材,俗称“蒿”,分青蒿和黄蒿两种,如果错过采摘时机长过了头,就没有药用价值了,所谓“三月里茵陈四月里蒿,五六月里当柴烧”。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科研成果青蒿素就是从茵陈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用于抗疟疾。宗法先生为什么以“茵陈”为笔名呢?现在猜想,乃是他的一种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价值追求,要做治病救人的药材,即使退而求其次,被人当作烧柴,那也是带给人光明与温暖的啊。
第二位是吴宗禄先生。他是高二分科以后文科班的班主任,同时是我的语文老师。宗禄先生个头矮一些,大概1.6米出头的样子,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精干。宗禄先生是我的老师中英年早逝的一位。他1958年农历三月廿四出生,1994年农历三月廿六病逝,年仅37岁。1994年春,他因病在兰医二院(现名兰大二院)就诊数月,终因肾衰竭不治,不幸去世。先生去世时,一儿一女尚年幼。记得先生在兰医二院住院时,当时在兰上学的我得到消息去看望,他还委托我将他的本科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送交兰州大学的一位老师,并将一封关于请那位老师帮忙衔接论文答辩之事的亲笔信转交那位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宗禄先生是一位个性很要强、脾气有些急的人。宗禄先生1977年12月考入靖远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靖远县箬笠中学任教,后调至平堡中学,是平中多年的优秀班主任和教学骨干。先生曾在定西教师进修学校深造。让我感叹的是,宗禄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牵挂着毕业论文答辩的事儿。后来我听说,宗禄先生的病是累的,好强的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凭一己之力用数年时间翻修了一院新房子,好多木工、瓦工的活儿都是他自己干的。我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照片,是吴宗禄先生、王志敏先生、雷锡金先生与我们19位同学在靖远县城钟鼓楼前的合影,摄于1989年7月6日。那是三位先生陪我们在县城参加高考期间拍摄的。照片上的宗禄先生面带微笑,又一届学生要毕业了,自此要放飞梦想了,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怎能不高兴呢?
第三位是吴贵鹏先生。贵鹏先生又名吴少勇。我在平中上学时他是平中校长,但是他也代课,给我们上政治课。他没有一点儿校长的架子,对人总是很和蔼,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贵鹏先生头上经常戴着一顶半新不旧的帽子,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浅色中山装,扣子总是扣得整整齐齐,连脖领下的风纪扣儿都不放过。他的穿戴总给人一种大方整洁、朴素严谨的印象。贵鹏先生给我们讲辩证唯物主义的课饶有趣味,使人在会心一笑中明白主旨,总使人感觉45分钟的课怎么过得这么快。他的板书也很整齐、大气,字体刚劲有力。“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至今还记着他讲这句话时的神态。
第四位是王志敏先生。志敏先生总体给人的印象是儒雅,他的穿着、说话和讲课的风格,都是这样。他是隔壁高一一班的班主任,也教我们历史课。当时,志敏老师每周一清晨升国旗之后在班上的“训话”我们都有耳闻。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某次训话,志敏老师把某位同学叫起来说,“你上山去——”那位同学和全班同学都不知道志敏先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山上有草呢——”大家还是莫名其妙。“你吃草去!”先生的第三句话一出,大家才明白,他这批评的分量有多么重。还记得志敏先生在历史课上给我们纠正“歼灭”一词的发音,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词语“歼灭、纤维、迁徙”,并且说,这三个词的发音很容易读错,正确的发音应该分别是“歼(jian) 灭、纤(xian)维、迁(qian )徙”,历史课上一讲到战争,经常用到“歼灭”这个词,可千万别念成“qian灭 ”。
第五位是吴侠华先生。他是我的数学老师,一位非常认真的人。印象最深的是,在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两三个学生,但这丝毫不影响侠华先生的情绪,他依然像往日一样上课,声若洪钟,目光炯炯,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讲解知识要点和解题思路……读者可能会问,怎么才两三个学生上课?因为这是文科班,总共30多人,多数文科生因数学基础不好就索性放弃了数学,在数学课上“逃课”到边墙湾里背书(史地、政治、外语等)去了!“你们可以逃课,但我绝不会!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的课照样正常上!”这大概是侠华先生的心里话,也是他的职业操守。直到今天,我还对侠华先生的那种认真钦佩不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上述我的这几位恩师都已先后去世了!但是,他们的操守和风范永留我的心中!在毕业30周年重回平中共话母校情、师生谊之际,怀着感恩之心,深深地怀念我的诸位恩师。是他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教给了我们知识,引导我们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培养了我们修身立人、造福桑梓、报效祖国的情怀。不论我们飞多高、走多远,都有赖于诸位恩师对我们的悉心培养教育,是他们为我们的人生远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909字)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酷暑中写于金城正心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