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映寰的头像

吴映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5
分享

回忆三十年前我的高考

回忆三十年前我的高考

吴映寰


2018年的高考开始了。在这个决定无数年轻学子们前途命运的时刻,不仅想起三十年前我参加高考的往事。

我一共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0年。

那时候的高考时间,固定在7月7日至9日,一共三天。印象中,也许是老天爷对学子们的眷顾吧,那三天总会下点儿雨,不太大,正好,夏雨的凉意可以使参加高考的学子们头脑清醒地从容答题。

1989年7月6日。一大早,母亲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两个荷包蛋端给我吃,微笑着说,一根筷子,两个蛋,吃上了,考个一百分。去县城参加高考。父亲对我说:“考试的时候放松点儿,不要慌,不要忙,尽量往好里答,实在答不上也没关系,大不了再复读一年。”

当天上午,我与平堡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同学二十多人乘班车来到了靖远县城。记得带队的是班主任吴宗禄老师。他对大家关照有加,照应我们安顿好了住处,也就是离考点一中、二中较近的私人旅舍。房费大约是三十元一天,三人合住的话,一个人只需分摊十元钱。一般是大炕,三四个人合住一间。吃的是街边清真餐馆的炒面片儿,用粗瓷的大海碗盛着,三元钱一碗,味道好,量也足,里面有好些羊肉(牛肉)丁儿,很适合我们这些饭量大、胃口好的农村娃。

住处安顿好了,午饭也吃过了。天下着小雨,宗禄老师带领我们在县城的主街快速地逛了逛,分别到一中、二中两个考点的校门外熟悉了一下环境。我们还以钟鼓楼为背景照了一张珍贵的师生合影。宗禄老师特别叮嘱大家,别乱买街上的东西吃,小心吃坏肚子,晚上安生在旅舍里呆着,再把重要知识点复习复习,早点儿睡,没事儿最好别上街,万一有事儿上街,至少两个人结伴而行。他说自己备了应急的治感冒、拉肚子的药,万一谁感冒了、拉肚子了,可以找他。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虽然当时小小的县城只有一两条大街,楼房也没有几栋,但在我眼里也是“城里”,要比我的生活地域平堡、北湾、四龙一带繁华得多。雄伟的钟鼓楼,还有靖远一中、二中的巍峨的校门,小巷里低矮的平房,街上带白帽帽儿贩卖羊羔肉的回民,在街上偶尔见到的涂着红嘴唇、穿着花裙子、烫着大波浪头、脚蹬高跟鞋的时髦女人,还有旅舍老板典型的下河里人的靖远口音,都令我感到新奇。这些现在来说都是很稀松平常的,然而在当时从未走出过生活的那个小村庄的“井底之蛙”的我的眼里,无异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是多么精彩!

现在看来,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农家子弟的我,继承前辈的是憨厚朴实、吃苦耐劳、勤奋刻苦这些性挌特质,缺乏的是放眼世界、纵横天下的胆识与魄力……因为你从小生长的环境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黄河横穿而过,头顶是锅盖似的天,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没去过,也无从知晓。那时候,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改变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从土地里刨食的命运,是上学读书的最基本最现实的目标。

那一年没考好,我被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录取了。经过综合考虑,我没有去报到,而是投入了破釜沉舟的复读。又经过一年的刻苦复读,1990年高考后,被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系国际贸易专业录取。之所以报那个专业,一是因为我的英语一直学得好,二是当时正值中国正在谈判加入“关贸总协定”(后称“世界贸易组织”),估计外贸行业好就业。果不其然,那年报考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考生太多,录取分数线被抬高了不少,据说还高出了兰州大学的……那时候根本不知还有一门学问叫“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认识很浮浅,对“我要往哪里去”认识模糊,对形势的判断也是一知半解。工作二十多年了,单位不是外贸行业的,干的工作也不是外贸,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被压在了箱底,倒是一直与自己兴趣所在的文字工作没离开过……人一辈子,就这么阴差阳错。

时光飞逝。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吴宗禄老师、我的父亲、母亲都已先后作古。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一直还铭记在心。高考前宗禄老师的话、父亲为我宽心的叮嘱、母亲一碗荷包蛋的祝愿,都一直还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散发着融融的暖意。我的孩子也已经在2017年参加高考,到心仪的大学去上学了。

从1990年9月到兰州上大学算起,到毕业后留在兰州工作至今,转瞬已经快三十年了。回头看一下,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进,成了一个“城里人”,在省城站住了脚跟,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子,成长为一名服务于社会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競競业业地履职尽责……其间走过的路,有苦闷彷徨,有喜悦欢欣。与同龄人相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尽管如此,我还是永远心怀梦想,每天严以律己,每天不懈努力,同时也知足常乐,心境平和,迎接每一个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 (1842字)

   (2018年6月7日于金城正心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