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义斌的头像

吴义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9
分享

珞珈山:烽火秋叶,精神长青

每当秋风轻柔地拂过珞珈山,那漫山枫叶似火焰般热烈燃烧,红得炽热,红得耀眼。这抹艳丽的红,仿佛是时光的纽带,穿越八十余载岁月,将我们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秋天,带回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带回那战火纷飞却又热血澎湃的年代。

1938年的武汉,宛如中国抗战棋局的核心,是历史漩涡的中心。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也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成为了革命活动的关键舞台。日军铁蹄在华北、华东肆意践踏,南京惨剧尚历历在目,武汉便成为了新的抗战前线。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国共两党暂时摒弃前嫌,携手抗敌。周恩来,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踏上了珞珈山的土地,入住“十八栋”27号。

那是一栋充满英式田园风情的二层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参天大树郁郁葱葱,通往山下的石阶小径,铺满了层层落叶,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隔,楼栋之间,精致花园静立,虽历经岁月,仍可想象当年的雅致。在这里,周恩来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国际友人,与他们交流抗战局势,争取国际支持;也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人员共商抗日大计,为抗战事业出谋划策。二楼的三间房,一间用作会客室,一间是卧室兼办公室,还有一小间供警卫人员居住。如今,这栋小楼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彼时的武汉,犹如抗战的临时心脏,各方力量纷纷汇聚。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共产党的代表团、各国记者、流亡学生,都聚集在这座尚未陷落的城市。长江之上,船只日夜穿梭,运送着军队与物资;码头上,弹药箱与医疗物资堆积如山,一片紧张忙碌之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无论是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还是海外华侨,都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洪流,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正如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激昂文字,正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心声的真切呐喊。

周恩来在这间简朴的小屋里,肩负着沉重而光荣的使命。他频繁接见将领,商讨军事策略,为抗战胜利出谋划策;他精心起草电文,传递重要信息,确保政令畅通;他巧妙调解矛盾,维护国共合作的脆弱平衡,为抗战大局保驾护航。在复杂局势下,他还领导着地下情报工作,组织人员深入敌人内部,收集关键情报,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此外,他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革命遗孤。他与邓颖超同志一起,积极组织力量,收留这些无辜孩子,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让这些在战火中失去依靠的幼苗,重新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国共合作的表象下,暗流涌动,但前线的士兵们深知,唯有并肩作战,方能抵御外敌。当台儿庄捷报传来,珞珈山上电话铃声不断,周恩来与国民党军官握手,笑容中既有短暂的喜悦,又有凝重的思考。因为他明白,这胜利背后,是无数英雄人物的浴血奋战,是数不清的感人事迹,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黑暗岁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印记。

然而,1938年10月,武汉终究难以坚守。日军轰炸机成群掠过长江,炮弹如雨点般落下,武昌、汉口、汉阳三地火光冲天,长江宛如炼狱。国民政府开始撤退,机关、学校、工厂纷纷向重庆、向西南迁移,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在战火中艰难展开。而共产党的部队——八路军、新四军,早已深入敌后,在华北、华东的乡村点燃了游击战的烽火。他们明白,武汉虽不可守,但要从这里带走最宝贵的财富——人。青年学生、技术工人、知识分子,一批批被组织起来,向西、向北、向敌后进发,在敌人后方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胜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漫步珞珈山,仍能看到至今日寇飞机炸弹留下的弹坑,这些弹坑早已长满了野草 。枯黄与翠绿交织的草叶在风中摇曳,像是在无声控诉侵略者的暴行,又似在倔强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当年的弹片撕裂土地,如今的野草却在伤痕上重生,每一株都像是历史的证人,守望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凭借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这种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犹如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未来。

如今的珞珈山下,岁月静好,枫叶依旧年年红透。曾经的战壕已被野草覆盖,长江上的炮火声早已被游轮的汽笛声取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先辈们,不能忘记周恩来等革命前辈在珞珈山上为收留革命遗孤、组织抗日情报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用爱与智慧,为民族的未来点燃了希望之光,他们的精神,如珞珈山的枫叶,永不褪色。

抗战的故事,史书中已记载无数,但每一次回顾,仍让人深感震撼。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凭着顽强毅力,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而珞珈山上的那栋小楼,默默矗立,见证了这一切,成为历史永恒的见证者。

八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硝烟散尽,珞珈山下一片宁静祥和。周总理曾经住过的小楼,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山上。纪念馆的墙上,那张泛黄的地图,红蓝铅笔勾勒出的防线,宛如一道道伤疤,时刻提醒着人们曾经的苦难。床头的划痕,台灯的绿罩,依旧保留着旧时模样,仿佛时光在此凝固,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那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走进纪念馆,仿佛能看到周总理与文艺界人士彻夜商讨的画面。他那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神态,与大家深入交流、探讨的身影,如在眼前。他不仅是革命的领袖,更是文艺工作者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共同为抗战文艺事业奋斗。在政治部第三厅,周恩来慧眼识珠,力邀郭沫若出任厅长,广纳胡愈之、田汉、冼星海等文化英杰。他们汇聚于此,以笔为戈,以墨为刃,创作出大量激昂奋进的文艺作品,用文字和艺术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周恩来还亲自指导开展武汉抗日宣传周活动,精心策划每一个宣传日的主题,从戏剧日到电影日,从美术漫画日到火炬游行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时间,艺术家们在街头巷尾演出短剧,学生们慷慨陈词,画家的漫画遍布街头,抗日歌声在长江之上、武汉三镇之间回荡,延绵数里,如熊熊烈火,点燃了人民心中的抗日烽火,为抗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周恩来致力于组织更为广泛的文艺战线,推动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将全国文艺界人士凝聚在一起,无论左翼人士还是中间派,只要心怀爱国热忱,都携手共进,为抗战发声。在武汉形势危急时,他果断决策,将文艺队伍分散重组,一部分深入各战区宣传,一部分前往延安培养人才,一部分留在国统区继续战斗,让文艺的力量在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这些先辈们,在烽火岁月中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壮丽篇章。八十多年过去,时间的长河虽冲淡了许多记忆,但珞珈山上的枫叶依旧红得热烈。那些曾在山上争论、谋划、彻夜不眠的人,虽大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逝,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纪念馆的墙上,那泛黄地图上的防线,如未愈合的伤疤,时刻警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床头划痕依旧,台灯绿罩仍泛着旧时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历史。

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歌颂某一场战役、某一支军队,而是为了铭记: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中国人曾不分党派、不分立场,共同挺起脊梁,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而战。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璀璨星辰,在历史天空闪耀永恒光芒。

烽火虽已远去,却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秋叶岁岁凋零,又岁岁新生,恰似先辈精神在代代传承。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挺拔,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火永不熄灭,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早日成真。

当再次漫步在珞珈山下,看着那红透的枫叶,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的未来,必将在先辈精神的照耀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而这种精神,也将如同珞珈山的枫叶,岁岁年年,永不褪色,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珞珈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闪耀着爱国精神光芒的山。它是武大人的福泽之地,更是全体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传承着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