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湖春的头像

一湖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4
分享

岳飞精神的时空烙印

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岳飞,宛如一颗尤为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光耀千古。他是民族英雄长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手持长枪、目光坚毅的将军形象,战袍在朔风里猎猎飞扬,“精忠报国”的刺字烙印脊背,其精神在血脉深处炽烈如火。他的一生,是金戈铁马谱写的壮烈长歌,是壮志未酬铸就的永恒悲歌,更是深深镌刻在华夏儿女心中不朽的信仰图腾。岁月的尘烟虽已消散,风波亭的寒雨虽已停歇,岳飞的身躯虽已消逝,但他的精魂,以一种独特而永恒的方式,熔铸于江城的土地肌理、市井烟火与城市脉搏之中,与之血脉相融,永世长存。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像是一本封存着时光密语的古老书籍,每一缕烟火,都氤氲着历史的醇厚馨香。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时空的界限,惊觉八百余年前的金戈铁马从未真正远去。岳飞,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精魂,早已悄然化作江城的血脉与风骨,成为其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

那些与岳飞血脉相连的地名,早已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融入了江城人们的日常呼吸,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岳家嘴地铁站的人潮熙攘,马蹄营小巷的烟火温馨,岳飞街咖啡馆的香气氤氲……它们正是八百多年前那支铁军在此驻守时,为这座城市刻下的深刻印记。细细数来,仅武昌一地,黄鹤楼岳飞遗迹群(含铜像、遗像亭、浮雕及“还我河山”石刻)、岳家嘴、马蹄营、忠孝门路、岳飞帅府旧址、岳王庙旧址、岳飞亭与古松林、中军营旧址等,便有整整11处;汉阳也有马沧湖、冰塘角(兵藏阁)、邓甲村、翠微古井、报国巷5处;即便是近代开埠的汉口,也倔强地保留着一条“岳飞街”,铭记着那份永不磨灭的民族气节。这十七处遗迹,有现存遗址、传说和现代纪念物,恰似青铜铆钉,将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牢牢铆在江城的筋骨之上。它们是历经历史长河冲刷后,沉淀于城市肌理中的永恒印记,是岳飞精神不灭的见证。每当指尖拂过斑驳路牌,就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在岁月的长河里,它们是永不褪色的坐标,指引我们追寻英雄足迹,探寻那段激荡人心的往昔。

绍兴四年(1134年),三十二岁的岳飞,以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之职,率领岳家军屯驻鄂州(今武昌)。在以后的时光里,武昌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战略明珠,成为他北伐中原的核心枢纽,那宏伟的“连结河朔”之策便在此运筹帷幄、孕育成型。那时的武昌,旌旗蔽日,铁甲映日,战马嘶鸣声回荡。岳家军威震敌胆,令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在这片广袤的江汉大地上,他们厉兵秣马,整肃军纪,精心操练水陆雄师,将满腔热血与赤胆忠心,尽数倾注于这片山河。

站在蛇山之巅,目光所及之处,黄鹤楼东侧那八米高的青铜战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光仿佛在此凝驻,马上的将军勒缰北望,甲胄映照着江汉平原上的旷野清光。那身姿,那神情,仿佛随时会策马扬鞭,冲破八百年尘烟,直赴那收复中原的疆场。这座落成于1993年的岳飞像,脚下镌刻着他在写下《满江红》[1]:“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词句如黄钟大吕,震散了八百年的岁月尘烟。遥想当年,那位年轻的统帅或许就在某个秋日,立于荒芜的黄鹤楼遗址之上,望着金兵铁蹄下破碎的山河,满腔热血与悲愤喷薄而出,化作这气贯长虹的词章。那一刻,天下苍生的苦难、破碎山河的呜咽、未竟壮志的灼烧,尽数凝聚于笔端,化作穿越时空的雷霆,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魄。

从司门口天桥向东延伸的民主路,青石板上,深印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义传奇。绍兴六年(1136年),岳母姚氏在帅府病逝。史料记载,岳飞与子岳云赤足扶棺,踏着霜雪寒冰,一步一步走出小东门,前往庐山安葬母亲。明代嘉靖年间,人们为了弘扬忠孝之魂的精神,将小东门改名“忠孝门[2]”,门前长街称忠孝门路。岁月悠悠流转,车水马龙不息,这条街道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雪夜的故事。想象那个寒冷彻骨的雪夜,岳飞怀抱着巨大的悲痛,赤足扶棺前行。每一步都无比沉重,浸透着对母亲的刻骨深情与无尽不舍,也饱含着对家国的赤诚忠义与沉重担当。这份孝义与忠诚,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古往今来的江城,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融入了城市精神的血脉。

当脚步迈向沙湖之畔,东岸的“岳家嘴”,宛如历史投下的一枚清晰倒影。当年,岳家军的艨艟战船曾在此停泊,水卒操练之声震天动地。如今,地铁站台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唯有“岳家嘴”这个地名,如同一枚青铜箭镞,穿越时空迷雾,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不远处粮道街的马蹄营,窄巷深处,仿佛仍有战马嘶鸣的幽咽在风中萦回。这里曾是“踏白、游奕、背嵬”三支精锐骑兵的驻扎地。青石板上蹄铁踏出的凹痕虽已被岁月抚平,深埋于尘埃之下,但“马蹄营”这个地名却如同一枚封印,牢牢锁住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凝立于此,仿佛可见当年岳家军的身影,他们披坚执锐,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日夜操练。刀光剑影间,是护家卫国的赤忱;马嘶人沸中,是庇佑黎庶的誓言。他们的身影,融入沙湖的潋滟波光与岸边的依依垂柳,交织成一幅苍凉而深沉的史诗长卷。

洪山宝通禅寺东侧,八株古柏虬枝盘空,姿态苍劲。昔日的雷火在虬干上烙下焦黑的印记,中空的躯干虽身披伤痕,却依然傲然挺立,傲骨铮铮,宛如一位老兵。园林局的保护牌标明“树龄800-850年”——原来,它们或许并非岳飞亲手栽下的柏苗,但确为南宋鄂州屯军时期的遗存。它们曾见证岳家军旌旗猎猎,聆听“连结河朔”之策在帅府中运筹帷幄,更在1938年,悲悯地注视着岳王庙于战火中倾塌。而今,古柏的年轮深处,仿佛依然镌刻着将军“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迈誓言。这跨越时空的壮志豪情,在年轮中流转,历久弥新。这些古柏,如同忠诚的卫士,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扎根于斯,以沉默的枝干守护着英雄的史诗,荫蔽着江城的集体记忆。它们的存在,是凝固的历史,也是不灭的烽烟,让我们肃然起敬,深切缅怀。

跨过长江,来到汉阳,归元寺的飞檐下,翠微古井默然伫立,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石栏被井绳磨出深深的痕迹,那是岁月镌刻的年轮。民间传说岳家军曾在此汲水饮马,将军也曾策马行经此处,或许吟诵过那“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3]”的诗句。清代地图上标注的“得得处”(或取其意),那得得的马蹄声似犹在耳畔回响。如今,它化作“翠微路”的路牌,在新建的楼影间,默默延续着那段融合了铁血与诗意的传奇。古井无声,却以深邃的波光,映照过岳家军的日常营生,也映照过将军挥毫泼墨的儒雅与横槊赋诗的豪迈。它便如一位沉默的长者,以井壁的绳痕、井水的微澜,无声地传递着岁月的密语。在它的静默里,我们得以触摸到英雄铁甲下的文心,感知历史粗粝肌理下的丰饶层次,对那段峥嵘岁月生出更深的感悟。

向西行至拦江路与归元寺路交会处,“冰糖角”的名字静立于街角。老人们说,这里本叫“兵藏阁”,当年岳飞严令士兵将兵器藏入指定营阁,以免惊扰百姓。武汉方言中,“阁”“角”同音,每至严冬,塘面覆冰,久而久之,“兵藏阁”便讹为“冰塘角”,后又演变成了“冰糖角”。隔街相望的邓甲村,其名同样源于岳家军。汉阳方言中,“顿”与“邓”同音,“顿”即“存放”,“顿甲岭”(存放铠甲之岭)之名,在口耳相传的岁月流转里,渐渐化作了今日的“邓甲村”。这些地名的变迁,是历史的指纹,也是文化的密码。每一个音节背后,都铭刻着岳飞体恤黎庶的仁心与整肃军纪的铁腕。它们如同散落江城的古老印玺,深深钤印在这片土地上,其温润光泽里,映照着千载不移的中华道义。触摸这些名字,指尖便传来历史的温热与文化的厚重。

马沧湖的柔波温柔地拍着武汉动物园的岸线,宁静安详。八百年前,这里称作马场湖,浅滩开阔,水草丰茂,是岳家军饮马、驯马的绝佳之所。遥想当年,马啸奔腾,鬃鬣飞扬如战旗翻卷,踏浪嘶风,气势如虹。如今,湖畔垂柳依依,随风摇曳,唯有动物园入口的铜马雕塑,依然保持着蓄势冲锋的姿态,凝固的肌肉线条下,仿佛奔涌着不息的雷霆,向今人昭示着那股踏破贺兰山缺的决绝气概。鹦鹉大道旁的报国巷,曾矗立着报国庵。岳飞遇害的噩耗传来,汉阳百姓含泪捐建此庵,明面供佛,暗里祭奠英魂。1957年庵堂虽已拆除,但“报国巷”这个名字留存至今。它便如一块无字之碑,默默承载着汉阳百姓绵延千年的悲恸、敬仰与不灭的怀念。这份深沉的情感,早已超越时空,融入城市的血脉与呼吸。

伫立马沧湖畔,铜马雕塑那凝固的冲锋姿态,犹带八百年前的嘶鸣与烟尘;而静默的报国巷,则是百姓心香一瓣铸就的永恒渡口,连接着历史的悲壮与当下的追思。它们共同诉说:英雄或许陨落,但其精神脊梁从未坍塌,早已化作这方水土最坚韧的筋骨。

当我们来到汉口江岸区,岳飞街的法式拱廊下,咖啡的香气氤氲流淌,弥漫着当代生活的气息。这条街原名法租界“霞飞街”。1945年抗战胜利,江城人民毅然拭去殖民印记,以民族英雄岳飞之名重铸街牌。这远非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昂然挺立,是江城儿女对英雄的无上崇敬,更是对国家尊严的凛然宣示。每当指尖抚过路牌上“岳飞”二字深刻的凸痕,便如同触摸到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感受到深植于民族血脉的浩然之气。它无声地昭示:岁月长河奔涌不息,英雄精魂历久弥坚。

回到蛇山,岳飞亭畔,青铜雕像巍然矗立。碑前鲜花常新,无声寄托着人们的敬仰与追思。1937年抗日烽火中,民众冒死从被炸毁的岳王庙废墟里抢出明代岳飞像石碑,移至此地建亭护碑,使英魂有所依归。亭柱楹联墨迹如血:“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4]”。春有纸鸢的尾翼拂过飞檐,秋有霜菊的素盏环绕基石。精忠报国的魂魄早已融入江城的血脉,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在此,历史与现实交汇,英雄与民心相通。岳飞的精神,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江城的夜空,也照亮了每一个江城人的心灵,给予人们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岁月无情,时光的洪流滚滚向前,烽烟散尽。武昌岳王庙的飞檐斗拱在1938年的战火中湮没,化作历史的尘埃;汉阳报国庵的香火在时代更迭中消散,只留下回忆;司门口帅府、兵藏阁、顿甲岭等承载着岳飞足迹的实体古迹,也随着城市的变迁,化作地图上沉默的注脚。然而,正如黄鹤楼前那八株虽被雷火灼空躯干,根系却愈发虬劲的古柏,岳飞在江城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几处地名、几段传说。那“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凛然气节,早已如长江水渗入三镇厚土,成为这座城市最坚硬的骨血,最深沉的精神基因。这些精神,是江城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历经岁月的洗礼,却愈发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城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不息,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如今,晨光洒在岳飞街的咖啡馆露台,温馨而又美好;笑语充盈沙湖公园的绿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地铁在“岳家嘴”站吞吐着奔赴生活的人潮,展现出城市的蓬勃朝气。老人们摇扇讲述“冰糖角”的由来,将历史的故事代代相传;孩童在黄鹤楼岳飞像前仰首背诵“怒发冲冠”,英雄的精神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历史课堂里,《满江红》的铿锵词句激荡着少年心胸,激发着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南财大(首义校区)的银杏树下,学子们在岳王庙旧址前驻足沉思,感悟着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伟大。英雄的肉身虽已消逝于风波亭的寒雨,但他的魂魄却化作不灭的星辰,照亮着一代代江城人前行的道路。在寻常巷陌的闲谈里,在学堂琅琅的书声中,在每一个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江城儿女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岳飞精神的延续。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了江城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无形却又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当我们站在蛇山俯瞰长江,会发现这座城市记忆的存储方式如此特别——它既保存在档案馆的图纸里,也编码在方言的转音中;既镌刻于有形的石碑,更流淌在无形的精神血脉。正如那八株古柏,以空心的躯干承载着比实体更沉重的历史。江城的每一次日出,都像是将军重披金甲,焕发新生,象征着希望与力量;每一条街巷的姓名,都是他未熄灭的营火,温暖着这座城市,传递着历史的温度;每一代童声诵读的《满江红》,都在续写精忠报国的史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让英雄的故事永流传;每一份平凡的坚守与赤诚,都是对英魂最深沉的告祭,诉说着对英雄的敬仰与追随,彰显着英雄精神的伟大力量。岳飞,这位八百年前的英雄,永远驻守在江城,与这座城市的烟火人间,共度岁岁年年。他的精神,也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英雄的精神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1] 《满江红》:基座镌刻的《满江红》采用近世发现的清洛河版本

[2]

[3] 诗句出自《池州翠微亭》。绍兴五年(1135年)春 ,岳飞率兵驻防池州,游城东南齐山翠微亭,作此诗。

[4] 楹联由近代张难先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