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时间的信使,自历史深处走来,在2025年9月3日的清晨,轻吻天安门广场的华表。它携着八十载的岁月与荣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间流连——那些深邃的浮雕之中,回荡着卢沟桥的枪声、长江的涛声,蕴含着千万先烈未曾冷却的热血。当风掠过北京璀璨的天际线,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光辉在此刻交融——“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回响,随风掠过街巷,成为城市最深沉的旁白。
1945年的风曾载着捷报疾行。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的瞬间,风挤进重庆吊脚楼的木窗,穿过武汉街巷的石板路,将欢呼撒向每一寸土地。梧桐叶被震得簌簌下落,恰好接住百姓眼中悲喜交加的泪光。次日的晨光里,这欢呼已化作席卷神州的潮声。2014年的春风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让这一天被郑重镌刻进民族年轮,此后每阵秋风过处,都似在轻唤:3500万军民的伤亡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太行母亲拭泪的帕子,是武汉城外将士嵌在枪柄的指痕,是苦难里生出的觉醒之光。
最早被风铭记的,是白山黑水间中国共产党人燃起的星火。九一八事变的硝烟未散,中共中央的宣言便随北风传遍林海雪原:"组织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抗日将士的靴底踏碎雪原,足迹在林间织成罗网,成为侵略者的梦魇。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春风拂过大地,工人的铁锤、农民的锄头、学子的笔杆,皆化作筑墙的砖石,那座由信念凝成的长城,任炮火摧击而不倒。
1938年的武汉,风裹挟着硝烟的灼热。中国军队依长江天险筑防,风掠过将士汗湿的军装,舔过江堤火炮的炮管,在战壕间传递"誓死保卫大武汉"的怒吼。四个半月的鏖战里,毙伤二十多万(见注)日本侵略者的血,浇灭了"速战速决"的狂妄,也让风记住了这座城的筋骨。
武汉会战激烈进行之际,全城掀起支援前线的献金热潮,风在临时搭建献金台上飘着赤诚。原定三日的募捐,因民众的热忱延至五日,临时搭起的木台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风掠过长衫先生献上的怀表,听铜制表芯仍在跳动;拂过黄包车夫掌心的铜板,沾着车轮碾过的尘泥;停在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尖,那里还留着糖纸的甜香。断腿的老兵拄着木棍爬上台,捐出两元钱说"买子弹打鬼子";乞丐教养所的难民绝食一日,将四十元钱捧得端正;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送来薪金与党费,让风读懂"团结如一人"的深意 。这百万元法币里凝聚的万千心意,被伊文思的镜头定格,风便带着这温度,吹过八路军办事处的窗棂,拂过木刻家的刻刀——"还我河山"的纹路,随风吹向前线,成了战士枪膛里的勇气。
风见过最深的黑暗,更懂正义的重量。它曾在南京城嗅到大屠杀的血腥,那是民族记忆里无法愈合的伤口,但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纸片、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呐喊,都在风里写着"不屈"二字。后来风掠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看梅汝璈法官以法为剑,为亡灵讨回公道;追随着"飞虎队"的机翼,在滇缅上空见证援华通道的坚守;伴着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战机,撕破武汉上空的封锁网。正如毛泽东所言,正义的战争自有破晓之光,当这些力量与中国军民的鲜血相融,侵略者的阴霾终被风彻底吹散。
武汉长江金口的风,永远记得中山舰的悲壮。1938年10月24日,舰长萨师俊身负重伤仍立舰指挥,二十四名官兵随舰沉没,江水托着他们的忠魂,也托举起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执念。这份执念化作风,吹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签署桌,拂过亚丁湾护航编队的舰舷,飘向联合国的讲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非洲援建工地到国际维和营地,风里的中国声音始终带着"守护和平"的底色。
"人民必胜"的真理,藏在风的每一次拂动里。它掠过密云山村,见邓玉芬送丈夫与五子出征,四人殉国、一人失踪,她便把"活着回来"的期盼深埋心底,握锄的手仍在种粮支援前线,脊背挺得如门前青松;它扫过滇缅公路,看南侨机工的卡车在炮火中穿行,二十出头的生命把名字刻在"血路"旁,车轮碾出的轨迹里全是赤诚;它绕过后方村庄,见百姓用身体为伤员挡子弹,送粮的篮子里盛着整个家的积蓄。风知道,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从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保家卫国"四字刻进掌纹的执着。
如今风又掠过新城。武汉光谷的玻璃幕墙上,风听着年轻人敲击键盘的声响,与八十年前战士扣动扳机的坚守同频;长江大桥上车流如织,风在钢筋铁骨间辨认着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山河轮廓;乡村小学的读书声里,风裹着欢笑,盖过了曾经难童的啼哭;阳逻港的码头边,巨轮鸣笛取代了炮声,浪花里漾着先烈们未竟的期盼。和平的阳光洒在笑脸上,发展的生机漫过田垄,这正是风携带了八十年的答案。
风仍在吹。它吻过广场上仰望纪念碑的孩童眼眸,蹭过老兵胸前勋章的棱角,抚过每个普通人的脸颊。八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风里的正义之火、和平之愿、人民之力,从未熄灭。
我们迎着风前行,将历史的记忆折进衣襟。风会记得,那些扛在肩上的信念,终将让今日的城在岁月里愈发璀璨——因为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把先辈的期盼,活成眼前的繁花似锦。
注:数据来源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10月25日,新华社:历史的今天栏目,《10月25日:中日武汉会战结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