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与中秋喜相连的金秋,武汉的秋意先浸软了东湖的水,再漫进街巷的肌理。凌波门一带,仿佛是被东湖的粼粼波光唤醒的——2025年10月1日凌晨五点半,晨光还未漫过湖岸的芦苇,栈桥上已缀满静默的身影。风掠水而来,裹着残荷的清韵与初桂的馥郁,数千道目光齐刷刷凝向东方,那不仅是城市与朝阳的千年之约,更是家国与盛世的时代回响。
清晨六时许,天际的墨色渐次褪成乳白。六点十七分,第一缕朝阳跃出湖面的刹那,凌波门的水域突然亮了——那光是霞光的金,也映着人们手中挥舞国旗的红。“日出东方”船队准时启航,画舫舷侧“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红字在微光里流转,帆上黄鹤沾了晨露,羽纹竟似活了过来,要挣开织物的羁绊,驮着晨光飞进湖里;队尾的智能船藏着巧思,“1949-2025”的鎏金数字投在水波上,随浪轻轻晃,像在细数岁月的年轮。恰在此刻,《歌唱祖国》的旋律从岸边涌来:老人的苍劲、孩童的清亮、游客的热忱缠在一起,与水波同频,与霞光相融。我忽然懂了,“山河无恙”从不是博物馆中静默展品“完好如初”:它是历经风霜后,仍能让数千道目光一同凝望东方,让人心与晨光一起沸腾的磅礴生机。
一、山河之章:大地的叙事与文明的交融
上午九时,东湖绿道的晨光已暖得刚好。我沿湖缓行,水杉把影子浸在湖里,墨痕般的枝影随波轻晃;白鹭在浅滩啄食,翅尖点破倒影时,水下的游鱼会闪成一道银线。偶有骑行者掠过,车铃轻响,惊飞了芦苇上的蝴蝶,又迅速消失在路的尽头。眼前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让我几乎忘记——这片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水域,如今在秋光里舒展着所有灵秀,连风都裹着自在的暖意。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原来山河的无恙,就藏在这份亘古不变的韵律里:是能自由呼吸的风,是可随意漫步的路,是当下秋光里,每一个不必慌张的日常。
东坡先生笔下这份“耳得目遇”的自在,常伴随着对世事无常的感怀;而今我们能安然享有这份自在,正因脚下的山河,早已被一个强大而温暖的时代稳稳托举。这份“无恙”从非天赐,是时代与奋斗熔铸的勋章。
武汉的山河,更藏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份胸怀,在上午十时光谷高新大道的“河山添锦绣”文旅大巡游里,铺展得淋漓尽致。23台主题花车远非冰冷的展品,它们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华夏文明史诗,每一道轮廓与色彩都在勾勒文明的轨迹。
打头阵的“河山锦绣”花车气贯长虹:底座铺着渐变的青绿釉彩,鎏金巨龙从“三峡大坝”模型旁穿梭,龙鳞上的LED灯随音乐明灭,整座花车宛若行走的《千里江山图》,连龙须都仿佛带着风雷。紧随的“初心如磐”花车满含敬意,复刻的嘉兴红船里,“共产党人”的蜡像低头议事,船桨轻摇时,与街道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无声对话。
而更接地气、也更具巧思的,是湖北各地市州的花车。潜江的机械小龙虾双螯开合,栩栩如生,旁侧屏幕里,稻田到餐桌的产业链流转,将寻常烟火气巧妙地融入了巡游队伍;鄂州花车以水墨为底,武昌鱼的剪纸在风里轻旋,意趣盎然;天门花车则透着历史的厚重,石家河玉器的复刻模型静立其间,灯光打在玉琮上,映出千年文明的幽深光泽;襄阳花车最是巧妙,微型古城墙下,“诸葛亮”的剪影持羽扇轻摇,似在与现代的武汉隔空论道。
与此同时,38支国内外演艺团队的歌舞,把这片山河变成了世界文化交相辉映的舞台。广东英歌舞的锣鼓一响,全场瞬间沸腾——舞者戴着五彩脸谱,手中红绸在阳光下甩成炽热的弧线,每一步都踏得地动山摇,尽显生命的豪迈;西藏藏戏演员登场,高亢的唱腔直冲云霄,华丽的藏袍扫过地面,像把雪域的辽阔与神秘一并带到了江城;陕西社火的高跷艺人踩着欢快节拍,脸上的油彩在秋阳下格外亮鲜;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乐手拨动琴弦,古老而悠远的旋律引人遐思。站在一片喧腾与多彩之中,我忽然触到了“山河无恙”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亘古瑰丽,更是文明生命的蓬勃与包容——既能深厚地承载千年楚韵,也能欢欣地拥抱四海风情。这一刻,山河不仅是地理的容器,更是文明生生不息、交汇共鸣的广阔舞台。
晚间七时,随着长江夜幕降临,这场文明的盛宴也随之切换了节奏与光影。“知音号”游船亮起暖黄的灯光,木质甲板上,身着民国服饰的演员正演绎着老武汉的浮光旧梦。游船缓缓驶过汉口江滩,如同一座浮动的时光剧院,将岁月的温情静静洒向江心。船身投影的“山河礼赞”四字随波起伏,与对岸楼宇上演的国庆灯光秀《山河礼赞•盛世华章》交相辉映——现代科技将整片楼群点化为巨幅画布,长江大桥的轮廓在流光溢彩中愈发巍峨,三峡、黄鹤楼、东湖绿道的画面如史诗般轮番流转,最终共同定格于“我爱你中国”的璀璨宣言。
而江的另一端,园博园的夜空正上演着一场属于家国叙事的光影奇迹。晚间八时整,数百架无人机如流萤汇入墨蓝天幕,起初是散碎的银点,转瞬便织成流动的画卷:先是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在夜空中猎猎飘扬,边角似有风动,与江对岸的灯光秀遥相呼应;继而国旗渐褪,化作黄鹤楼的飞檐翘角,连青砖上的纹路都由光点勾勒得清晰可辨,仿佛把地面的千年古楼搬到了天上;未等观众从屏息中回神,“1949-2025”的鎏金数字便从光影中浮现,与园博园内“岁月长廊”的历史展品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所有光点汇聚成“山河无恙”四个光芒凝聚的大字,悬于古建筑飞檐之上,与朱红宫墙、檐角铜铃彼此辉映。围观人群里,孩童的惊呼与老人的赞叹交织在一起,融进江风里——这是现代科技对家国情怀的崇高致敬,让“山河无恙”有了更辽阔的注脚:它能在大地上铺展花车的叙事,亦能在夜空中书写时代的诗行。
江风裹着水汽,将两岸的光影晕染得有些朦胧,唯有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在夜色中始终轮廓分明:它默默承载着往来的车轮,车灯流泻成一条金色的河,一如这座城市无言地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与璀璨的梦想。水的柔软与桥的坚固,现代光影的绚烂与历史建筑的沉静,在此刻达成了一种深邃的平衡与共鸣。我最终明了,山河的无恙,正在于这变与不变的永恒辩证——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时代面貌,不变的,是这土地上千古未易的坚韧,与生活于其上的人心之中,那份对家国昌盛、岁月静好的共同期许。
二、日月之章:时光的对话与精神的辉光
“双节”里的黄鹤楼,在秋阳下像一部摊开的厚重古籍。飞檐翘角沾着金辉,青砖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沁着岁月的温润。楼前,编钟乐舞、鸣钟祈福与诗词互动,正将千年的文脉 徐徐激活。编钟的音波最先漫漶开来,乐手身着宽袖汉服,指尖轻击青铜钟体,曾侯乙墓的古老乐音穿越时空,裹着青铜的凛冽漫过飞檐时,竟似与诗人崔颢登楼时拂过的清风 悄然共振;鸣钟祈福的队伍从楼前排至广场,一位白发老人握起钟槌,闭目凝神后沉稳一击,“咚——”的余韵悠远绵长,绕着飞檐缓缓散开,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虔诚对话;诗会对句的区域更是人气鼎盛,“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上句刚落,便有孩童脆生生接出“白云千载空悠悠”,清亮的吟诵与欢快的笑语相叠,让古雅的诗句在鲜活的童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无忧无虑的童声,蓦地叩动我的心弦:他们仰着脸,眼中是全然的信赖与明亮。在世界某些角落,与这些孩子同龄的幼童,耳中或许唯有炮火的轰鸣。而我们的孩子,能在千年名楼下安心嬉戏、诵读千古诗篇——这本身就是“日月同辉”最深刻,也最珍贵的注脚:是无数守护者用忠诚与奉献,在国境线与人间烟火处,为我们撑起的和平之日、守护的安宁之月。
我随人流登楼,于顶层极目远眺,城中湖的潋滟波光与长江的浩渺烟波在此交汇,汉口的现代楼宇与武昌的典雅红墙相映成画。那位钟情于秋景题字的老人,正凝神运腕,在宣纸上写下“楚天秋高气爽”,笔锋起落间,氤氲墨香与楼外清甜桂香缭绕相依;举着月饼气球的孩子,兴奋地央求父母讲述黄鹤楼的传说,小手指向楼外翩飞的鸟影,眼里闪烁着无尽的好奇——古迹,正因为人的情感与参与而愈发鲜活;传统,也正是在当下的切身体验中得以生生不息。一位年轻的编钟乐手在表演后动情地说:“我们要让编钟不仅活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更要活在每个人的耳朵里、心里。”这句话如一道光,照彻了我的思绪:“日月同辉”从来不是抽象的颂词。历史如“日”,以其亘古积累的光热,为文明提供不竭的滋养;当代如“月”,折射那古老的光源,以创新的清辉为传统赋予崭新的轮廓与生命——日月交替映照,古老文脉便在这永恒的双向奔赴中,熠熠生辉,万古长青。
中秋夜的东湖,化为一幅流动的浪漫画卷。表演船从楚风园启航,沿听涛景区岸线徐徐巡游,船身绘着“嫦娥奔月”的水墨图卷,划过湖面时,像是将千年的缱绻相思,都轻轻漾开在波心。船上的汉服舞者手提绢灯,裙裾随船身轻摇慢晃,当水袖悠然拂过水面,恍若正与那水中的月影缱绻相连。她们便如同从古典画境中走出的人,悄然融入了今宵的溶溶月色。
“嫦娥奔月”主题航模表演刚落幕,夜空便被另一簇光点倏然点亮——晚间九时整,数百架无人机贴着湖面悄然升空,宛如自水中凝结而出的星尘,转瞬之间便织就出一幅空灵的中秋图景:先是一轮“圆月”悬于湖心亭之上,月轮边缘的“光晕”由暖黄光点温柔晕染,与湖中荡漾的月影叠合,教人分不清哪一轮属于天际,哪一轮沉于水底;继而“圆月”渐散,化作一只衔着桂花枝的玉兔,兔耳微颤间,“但愿人长久”的诗词光影自空中流转而过,与岸边游客的轻声吟诵遥相唱和。民乐《彩云追月》的旋律自游船漫溢开来,二胡的悠扬与古筝的清亮交织缠绵,随风送至岸边。
我凝望着天上由科技织就的“圆月”“玉兔”,与水中亘古不变的月影,忽然间领悟了“日月同辉”的深意:它存在于卢沟晓月诗会上,抗战家书与清亮童声《卢沟谣》的呼应,那是历史记忆与未来期许的共生;它存在于西宁中秋夜,巨大手工月饼被分享时的温暖,那是人间烟火与血脉亲情的交融;它更生动地存在于今夜武汉的东湖,古老中秋月色与现代无人机光影的相遇,典雅民乐与都市夜景的对话——这跨越时空的一切,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在佳节里的璀璨绽放,是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最深情的彼此照亮。而这,正是“日月同辉”最动人的模样: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光焰长存,永续华章。
三、人间之章:烟火的祥和与生命的韧性
双节清晨六点半,武汉最动人的风景,就漫溢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是吉庆街糊汤粉蒸腾的热浪,是户部巷“过早”排起的长龙,是巷口小摊上面窝沁出的油香。我挤在熙攘人群中,看卖豆皮的老师傅手腕轻旋,金黄的蛋皮在空中抖成一片薄而亮的弧,“啪”地一声妥帖地落进鏊子,糯米与肉丁的浓香裹着早秋的微凉,直往排队食客的鼻尖里钻;听卖热干面的老板娘利落地拌着芝麻酱,一边和熟客唠着“今年中秋月亮格外圆”,一边顺手给客人的碗里添上一勺酸豆角;推小车卖糖炒栗子的摊贩跟前,铁锅里的栗子沙沙翻滚,焦甜香气窜出半条街,引得孩子扯住家长的衣角,眼巴巴地停下脚步。种种香气与鼎沸人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了这座城市最朴素也最鲜活的生命交响。
这升腾不息的烟火气,正是“山河无恙”最平实也最有力的注脚,是一个国家能给予她的公民最珍贵的礼物——那是一种免于匮乏与恐惧的自由。当我们能为了糊汤粉的鲜美、热干面的醇香而安然排队时,世界的许多角落,人们或许正为一块面包、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而挣扎。这份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恰恰是无数默默守护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非常”。
武汉的“人间烟火”,更蕴藏着深入肌理的文化传承。10月4日晚七时,江夏区谭鑫培公园内,“铁火流光”非遗表演将夜晚的氛围推向高潮。非遗传承人赤膊袒背,手持盛满1600摄氏度铁水的陶罐,在震天的欢呼声中,奋力将铁水击向苍穹——霎时间,万千火星迸溅四射:恍如星河决堤倾泻,又若金菊于墨色夜幕中轰然怒放。炽热的铁水砸在湿稻草上,爆出“滋啦”锐响,溅起的细碎光屑中,清晰地映照出围观者圆睁的双眼、以及孩童藏在父母身后那既惊且畏的闪亮眸光。这短暂到极致却也绚烂到极致的古老绝技,恰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写照:不畏千般淬炼,偏要从烈火中亲手创造光明。它或许不似网球公开赛那般充满竞技的张力,也不同菊花展那般洋溢闲适的恬淡,却以这般危险而壮烈的燃烧,将文化的血脉,深深烙进每一位见证者的心底。
除了街市的喧嚣与非遗的璀璨,武汉的双节还拥有另一种令人心安的宁静。这宁静,恰如武汉作家池莉在《到武汉来做徒步家》中所描绘的那份闲情,许多市民乐于沿两江四岸漫步,看大江东去,云卷云舒。我曾随徒步的队伍行至江滩,恰是黄昏,江风拂面带着湿润的水汽,对岸的灯火渐次点亮,将一片江面晕染成温暖的金红色。见有一对白发夫妻,老爷爷推着载有折叠凳的轮椅,走累了便并肩坐下,目光一同追随江中往来的轮船,偶尔相视一笑,所有岁月的默契与温情,尽在不言中;江滩公园的开阔草坪上,孩子们正追着风筝奔跑,风筝线在手中一圈圈地收放,那清脆的欢笑声,仿佛也让古老的江水焕发出新的朝气,岸边的芦苇随风轻摇,沙沙作响,宛如为这鲜活的生命力轻声伴唱。
这份流淌的温情,同样蕴藏于城市细节的脉脉善意之中。今年双节,武汉推出了联动文旅的“宠客”举措——凭一场文艺演出的票根,便可享景区门票减免或酒店住宿折扣。例如,手持《夜上黄鹤楼》的门票即可免费游览园博园,看完杂技厅的演出亦能在周边餐厅享受八折优惠。一位来自上海的王先生,便因手持《知音号》船票而惊喜地获赠了江汉关博物馆的参观资格,他由衷感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优惠,更让人真切触碰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诸如此类的贴心安排,或许未曾见诸宏大的宣传,却如春风化雨,让每一位外来者都体会到“家”一般的暖意。至此,“山河无恙”在我们心中有了更具体的模样:它是陌生人相遇时递来的友善微笑,是城市对每一个体的真诚包容,更是寻常岁月里,那些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关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根植于日常、在无声中积蓄并显现的生命韧性呢?
四、尾声之章:晨光的希望与明月的寄托
10月8日,双节的最后一日,武汉的晨光里浸透着依依不舍的暖意,各家公园早已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中山公园的菊展正值巅峰,千株秋菊在晨光中恣意舒展,“金背大红”的浓艳、“绿云”的淡雅、“墨菊”的幽深,引得游人举着手机流连忘返。老人俯身细嗅花香,孩童欢笑着追逐花间蝶影,连风中都满载着菊花特有的清苦气息。解放公园的草坪上,几户人家支起了帐篷,野餐垫上散落着未尽的月饼与水果,父母陪着孩子抛接飞盘,清脆的笑声与远处合唱团的练歌声交融共鸣。东湖绿道的骑行道上,队伍较往日更为绵长,骑行者的头盔在阳光下跃动着光点,车轮碾过落叶发出的“沙沙”声,与湖面的风吟、鸟儿的啼鸣,共同谱写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晨间乐章。
待到夜幕降临,江夏区谭鑫培公园的氛围愈发炽热升温——非遗表演的场地旁,临时搭建的舞台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上万名市民游客自发地聚拢而来,有人手擎小国旗,有人捧着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连每一处石凳都坐满了人。不知是谁先起的头,一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人群某处悄然响起,紧接着,歌声便如潮水般蔓延开来:有刚从周边景区赶来的游客,有带着稚子的年轻父母,有散步途经的白发长者,连公园门口的摊贩都暂且放下了生计,跟着熟悉的旋律轻声应和。
《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在夜空中回荡。此时虽已过中秋,但澄澈的天幕上,一轮圆月依旧静静悬于树梢,清辉洒落,为每个人的面庞镀上柔光,也将密集的人影拉得悠长。歌声中融汇了孩童的清亮、青年的激昂、老人的苍劲,它与远处稀疏的虫鸣相融,也与舞台旁“欢度双节”的灯笼光彩相映。有人开始挥舞手中的国旗,红色的旗角在晚风中猎猎飘动,与月光下摇曳的人影,共同构成一幅深情的画卷。相熟的邻里挽着胳膊齐声高歌,陌生的游人也伴着节奏轻轻击掌,原本松散的人群,被这澎湃的歌声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在此刻,我心中豁然:武汉的“山河无恙”,从来不是一幅定格的静态画面——它是国庆清晨东湖跃出的那轮朝阳,是园博园夜空中抒写的家国光影;它是中秋月夜东湖上空的“玉兔诗行”,也是这最后一日里,公园的菊香、夜空的长久圆月与万人同心的赞歌。它同样是花车巡游的绚烂多元,是非遗铁火的壮丽璀璨,是户部巷里早餐蒸腾的热气,是江滩边相伴相依的无言默契。它,归根结底,是融入每个平凡日子里的盈盈笑意、碗中温热与心底的安宁。这片人间烟火最坚实的底色,正是国旗之下、我们共同守护的和平与繁荣。
而“日月同辉”,又何尝是遥远的天象?它是历史如“日”,积累的光热照亮千年文脉的根基;它是未来如“月”,挥洒的清辉映照出创新发展的路径;它更是每一个体与宏大祖国、深沉记忆与美好希望相互照亮、彼此成就的永恒瞬间。这一切光与热的源头,正是我们身后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那些默默负重前行、最为可爱可敬的人。
歌声渐息,而那轮圆月依旧宁静地悬于天幕,清辉如水,漫过公园的朱红栏杆,轻柔地披在每个人的肩头。这份由月光与歌声共同织就的温暖,仿佛在为“山河无恙,日月同辉”这八个字,落下了一个无比温柔而又余韵悠长的注脚,久久回荡在江城之夜,也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