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义斌的头像

吴义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1
分享

湖北省博物馆游记

长江之滨,东湖之畔,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从高空俯瞰,建筑群整体恰似一个巨大的“鼎”字,沉稳地矗立在荆楚大地上。这便是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宝库,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

步入博物馆广场,迎面而来的是三期新馆建筑。设计师以楚文化中青铜器“簠”(fǔ)为灵感,新馆采用倒梯形几何形体,与老馆的梯形屋顶形成完美呼应,恰似“簠”的上下对称。建筑外墙采用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延续了老馆的楚风楚韵。立面处的青铜器饕餮纹立体浮雕,无声地诉说着楚文化的辉煌。

进入馆内,中庭空间开阔,58.8米宽的区域内仅由两个树形仿生结构柱支撑,创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自然光线从顶部的光井洒落,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空间具有生命般的灵动。我沿着旋转楼梯上行,透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东湖美景尽收眼底,仿佛历史与自然在此刻交融。

“楚国八百年”展览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精华所在,系统梳理与宏大叙事早在2022年便入选了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足见其学术与文化价值。而博物馆在荆楚文化展示上的探索从未止步,在2024年,由其新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入选该主题展览推介名单,持续为观众带来新的震撼。序厅的大型浮雕以楚国典型的虎座鸟架鼓为主要元素,整体色调选用楚国漆器常见的红色,厚重而绚丽。

在这里,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特质得到了充分展现。望着那些精美的文物,我仿佛看到楚先民在蛮荒之地开辟疆土,建立辉煌文明的壮阔历程。

漆木器和玉器最能体现楚文化的灵动特质。一件战国彩绘猪形盒吸引了我的目光——圆头圆脑的小肥猪,眼神憨态可掬,展现着楚人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想象力。旁边展示的彩绘鸟兽纹矢箙面板,中间是头向下的凤鸟,两侧各有一只凤鸟,下方有回头的豹子,边框处还有两条小蛇,构图繁复却不失和谐。

楚文化中凤鸟和小蛇的形象随处可见,展现出楚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彩绘凤鸟双连杯——一只凤鸟托着两个相连的杯子,造型别致精妙,既是实用器皿,也是艺术珍品。

竹简木牍区域虽然不如金银器璀璨,却在文化传承上熠熠生辉。包山楚简和云梦睡虎地秦简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前者记录了楚国的社会百态,后者则是秦代基层官吏喜携带的法律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竹简为重新认识先秦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其上的秦隶书法也是篆书向隶书转化的重要实证。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是迄今考古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音乐性能最佳的青铜编钟,被誉为“世界古乐器之王”。1978年在随县出土时,65件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气势恢宏。

最令人惊叹的是每件钟都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敲击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能发出一个音高,二者呈三度关系。这套编钟音高稳定,音域宽广,音响完好保存了当时的乐音信息。它与编钟铭文相结合,是世界上现存公元前5世纪极为珍贵的有声文献,也是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档案。

越王勾践剑则展现了吴越宝剑的精湛工艺。虽历经2400多年,剑身仍然锋利无比。剑身双线花纹交叉处有不规则云纹双层花朵,剑格镶嵌绿松石和玻璃,剑首铸有11道同心圆,最薄处仅有30微米,比发丝还细。八字“鸟虫书”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宣告着这把剑的尊贵身份。这把剑出土在楚墓中,很可能是越国结好楚国政策的产物,无声见证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交流互动。

四楼的观景平台是博物馆设计的点睛之笔。站在这里,可以270度欣赏东湖景色。平台上设置了咖啡茶座,让游客在感受历史厚重后,得以在现代城市自然景致中放松身心。这种历史与当代、文化与自然的交融,正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我想起荆州鱼糕——那块“食鱼不见鱼”的精致美食,据说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而楚庄王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相传乾隆南巡时尝后赞其“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如今,鱼糕仍是荆州人“无糕不成席”的传统,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升”。这种对食物的匠心,何尝不是楚文化精神的体现?

离馆前,我有幸聆听了编钟演奏。演奏厅设计源自“编钟”形态,以红黑为主色调,按照专业演奏厅规格建造,在同类型博物馆中首个采用机械舞台。千年乐音再次响起,悠扬钟声穿越时空,仿佛楚文化的灵魂在今日复苏。

走出博物馆,夕阳西下,建筑群在余晖中更显庄严。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的诞生,更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凡意义。

那些蒙尘的青铜礼器,饕餮纹饰的狰狞早已褪尽,只剩下时间打磨后的温润。三千年前盛满热血与虔诚的祭器,如今映照着游客沉思的面容。黄土之下,对文明延续的执念,曾是先民最深的渴望。

楚人崇凤尚赤、敬鬼尊巫,却又筚路蓝缕、开拓进取。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特质,实则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在敬畏中创新,在传统中突破。今日湖北人那句“不服周”的方言,不正是楚人倔强性格的千年回响吗?

荆楚文化,从未真正沉睡。它在编钟的乐声里苏醒,在越王剑的寒光中闪烁,在漆木器的纹样间流动,在楚剧的唱腔中回荡。它融入湖北人的血脉,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离馆回首,博物馆建筑群巍峨屹立,如同鼎簠承载着文明的重量,又似凤凰展翅欲飞,向着未来翱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