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千万里奔赴,在异乡的博物馆里长久驻足,隔着玻璃凝视那些与我血脉遥远的陶罐与青铜,试图在它们中间寻找到先祖的痕迹。直到2025年的一个秋日,我踏入湖南常德博物馆,才知道我的祖先公元前12000年就在这里生存、劳作、繁衍......而当我看见那些从澧阳平原出土的稻谷化石———“碳化稻米”带着八、九千年前泥土的余温,安静甜美地躺在展柜里时,它虽细小如尘,却如重锤击打在我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一直在远方寻找的根,早就深埋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里。
博物馆的灯光柔和地笼罩着那些远古的器物。彭头山文化的陶器带我们穿越到九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感受远古先民们的智慧——用干预与控制驯化出全球超出一半人赖以生存的水稻,开始了从自然攫取型向生产型转变的漫长历程。沅水河畔的高庙文化以1672平的祭祀场所,以土陶、石、玉、骨、角、蚌为材质的上万件的太阳、凤鸟、神面标本,绽放出古先民的认知与信仰之光。“华夏第一城”城头山古城以“城池之母”的威严在遗留的夯土墙基里仍保留着先民劳作的痕迹。我的指尖轻轻划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消逝在时光里的丰收果实。这些器物不会说话,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一个事实:我的祖先曾在这里播种、收获、制陶、筑城,将生命一代代延续下来。而我,竟像个迷途的孩子,在别人的庭院里寻找自己家的门号牌。
"澧水之滨,文明肇始"的展标清晰至极,当之无愧!我呆呆地在他面前久久站立。那些复原的远古生活场景中,先民们弯腰插秧的背影与今日田间劳作的乡亲何其相似!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土地,在岁月的光影里穿梭不息,在此刻——2025年的秋天重叠交汇。我眼前浮现儿时欢蹦在田埂边时,一个老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他蹲在稻田边,捧着一把泥土轻柔的抚摸,仿佛抚摸着一个初生的婴儿。如今我才懂得,他抚摸的不是泥土,、是绵延不绝的血脉记忆。我们常德人骨子里的勤劳坚韧、对土地的眷恋,原来早就在基因里生根、发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在我耳边响起……
携挽着古老的记忆,在"常德保卫战"的影像资料前停下了脚步,我眼眶的湿润重又泛起。“我们拼着最后一滴血,守住我们的家乡。我们拼着最后一滴血,收回我们的边疆。”这是当时汉寿《醒报》上刊登的歌词,那时候,这首歌唱遍了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943年的硝烟中,常德,这座古城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展柜里一枚生锈的怀表,指针永远停在了那个血色黎明;墙上那些年轻战士的照片,目光清澈得让人心碎。“731”细菌战中,常德有7643名受害者啊,无数个家庭被毁,无数个家族记忆里只留下"牺牲于常德保卫战"的模糊记载。站在复原的战壕场景前,眼泪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今天的和平街道、繁华商场,都是先辈用生命的红色奠基。我们常德人没有忘记这血泪写就的历史,不仅有科学巨匠——几十名社科院院士为家乡添彩争光,更有常德法律人的勇敢担当——常德政府和人民一直在为罹难同胞的尊严坚持不懈地争取国际上的支持,高峰律师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坚持了近30年,团结的力量,正义的呐喊,让无数日本战争罪犯低下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头颅,只剩日本政府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同胞道歉了!当最后的胜利来临时,湖南常德博物馆将续写出更新的篇章!
人类战争史上,常德是唯一一个经历过大会战、大屠杀(长窖惨案)、细菌战、无差别大轰炸的城市,真的没有第二个!凤凰卫视的记者说:常德市是一个有良知的城市(文革时期市民保护了公墓)。会战废墟上建设起来的魅力常德,吸引了远近各地无数人探索与好奇的目光。
现代常德展区里,一组对比照片格外触动人心:八十年代的沅水码头与今日的沅江风光带并列展示。同样的地理位置,却已是天壤之别——昔日的木船渔火变成了游轮画舫,泥泞的河滩化作绿树成荫的步道。这些画面让我既自豪又惭愧:自豪于家乡的巨变,惭愧的是自己为家乡做的事情太少,家乡的建设需要每个儿女的真心浇灌与奉献。
湖南,常德,“稻作兴源,城邦立建”。我一路寻根,从50万年前津市虎爪山的人类曙光,到城头山稻作农业的成熟和城市的崛起,从高庙神秘诡谲的信仰符号,到孙家岗玉器背后文明浪潮的涌动......这一处处史前文明的遗迹,不仅蕴含着一方水土的古老记忆,更是一支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万古长歌。
我满怀敬畏穿越在数十万年古老岁月的长河里,触摸历史的脉搏,聆听先民的风雅颂歌,满含热泪与我的祖先拥抱、絮叨,这一场殊胜的疗愈之旅,让颠沛流离的我依偎在先民温暖的怀抱终于与那个曾经傲慢的自己握手言和。
走出博物馆时,天,下起了小雨,我没有撑开随身携带的雨伞,我希望这场雨为我加持,把我淋透、淋得彻底、淋得更“灵醒”!看着一群孩子在雨中欢快地蹦着、跳着,小脚丫子仿佛在地面书写着历史与当下,先人与来者,瞬间在雨中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
我余兴未尽,特意驱车绕道去了儿时居住的老街。那些曾经觉得破旧的红砖灰瓦,此刻在我眼中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韵味。街角那家开了四十多年的“贺记”米粉店仍在,老板娘已经微胖的身体却依然有着一张白净的脸庞,头发很黑一丝也不凌乱,却还是记得我小时候的口味:"细粉、多葱、不要香菜,对吧?"一碗热腾腾的米粉下肚,让史前的文明突然变得具体又真实,奇怪!原来他们一直藏在老板娘的乡音里,藏在我突然涌起的泪水中。
湖南常德博物馆给了我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与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情感与联结。我不再是漂泊无根的游子,几十年的寻祖觅根路,我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源泉,我是澧水和沅水、湘江共同养育的儿女。从今往后,我愿做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故乡的土壤里生长、开花、绽放——用文字记录它们的故事。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寻根,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真正的守护,不在豪言,而在日常。
归途中,远远望见火车站的屋顶灯带勾勒出一幅巨大的"长沙"二字轮廓,在夜色中温暖而坚定。这光亮,历经几千年的跋涉一直照到21世纪的今天,它从未懈怠,如灯塔般不知疲倦地迎接每个孩子回家。
人生如同一列火车,每一个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该经历的都会经历,逃不过,也躲不了!顺其自然地接纳才是对生命最好的祝福!最温馨的还是母亲的叮咛:“孩子,开不开心,都回家!”
回家!下一站:幸福!
202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