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总有一片净土,仿佛宝藏一样藏在心底。那些年的时光,简直一如潺潺流水,舒展心头,快乐而充满回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那些人,去了哪里?到底是难以忘怀。更令人难以磨灭的是,那吉大子校给我教会的人生密码。
我从小居住在大学城里,这座大学城,叫做“吉大子弟学校”,当然,与吉林完全两码事。此吉大,乃是吉首大学,湘西的首府,也是湘西的命脉。从小到大,吉大子校便是我的快乐家园。这个并不显得宽大的学校,人数也并没有多少。
我依稀记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栋四四方方的楼阁,最高只有五层。整个墙体粉刷的十分干净,但是一看就是历久弥新,经历过风风雨雨。这里没有操场,可以说操场就是吉首大学的一部分而已,对于学校,只是偏安一隅,别具一格的小建筑。这里门户也不大,似乎不像是一个学校,倒是像一个养老院。甚至于这里外面只有几个打乒乓球的桌椅。而在内部,更是简陋到一个小小的方形阵列院子,每天做早操可以在这里,但是大的活动只有跑到外面。
每一间课堂充满了七八十年代的意味,桌椅板凳不多,可也足够牢实。与农村那时候的学校,别无二致。说来这一座大学城内的中小学校,着实有点寒酸了。走过每一间的教室,可以看到属于学校专门张贴的名人画像。还有一些当年看不明白的“格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回头看来,少了又一句话,那就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最重要”。
我曾经在老师眼里算是一个人才,天才还差一点点,但是学业方面的屡次高分,也让我得意洋洋。甚至于我扪心自问,我在这座学校,排名都是前三的。我有这样的信心,就像每天看到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我。当然,我也有陋习的一点,那就是我经常多动症,喜欢和女生一起玩笔头,当做玩家家酒。之后笔尖落地,我又不顾老师的威严去捡拾,终究老师一张手,让班上的纪律委员一顿倒腾,拉着我的耳朵罚站。
虽说经常违反纪律,但我在这所学校还是很开心。这里的同学,素来带着单纯,就连一位智力障碍的同学,他们也没有歧视。回想起来,不愧是大学城的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因材施教,虽然环境简朴,但也教出来的是正道,而不是歪门邪道。
我记得学校特别喜欢组织春游和看电影啥的。一次春游,我们一个班的人,跑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山上,差点迷失了道路。还好老师带领下,找到了长坪所在地。每一个同学分享零食,坐落在山沟沟里,吃着小吃,在溪水前嬉戏。还好有老师照看。
后来好几次的电影,也是当年的“主旋律”。我记得那个年代,宣传的爱心,是孝心,是遵纪守法。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播放的电影,但是每一次播放完毕,势必是全班哗啦啦的哭泣,连最严苛的纪律委员,也由不得落泪。那时候的我,却还是懵懵懂懂,我毕竟读书尚早,甚至是五岁就上了小学,因此很多思维不够成熟。回到现在,我才蓦然发现,那个时代的早教,确实是顶呱呱的。不像这个时代的肮脏的低俗的短视频,以及囫囵吞枣的知识灌输,失去了本来教育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吉大子校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还能记起每周都有体育课和电脑课。体育课不少器械,如果是电影是给孩子们分享正确三观,而体育课的安排,就是给孩子带来生命的升华。这是后来占据体育课,专注青少年的知识而非是心理和身体健康,所无法带来的好处。
那个年代的电脑课,无疑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九十年代,零零年代,能摸到电脑的孩童青少年,都少之又少。电脑课那时候就已经兴起。我还记得老师每次电脑课都在玩一款“剑侠情缘”游戏,而我们,则是在一旁看,或者是自顾自玩着“打砖块”和“三维弹球”。问到电脑老师玩什么,老师总是皱着眉头说:“小孩子不能玩。”我们只能自顾自的站在一边,安静的看着这一切。
学校老师并不多,一个老师甚至代课好几个班,甚至包含别的年级。包括上述的体育课和电脑课,还有英语课,音乐课。这座小小的学校,承载了各种老师的心血。虽然学校显得偏僻,但是教出来的知识和人品是实打实的平衡。一所学校的中心,不是专研知识,而是奉献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在这所学校,我几乎没有见过霸凌。每一次那位智力障碍的发小,他因为家境殷实,每次怀揣着好几块钱,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上各种吃的。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棒棒冰。每次一根棒棒冰,都要分享给另一个人。一个智力障碍者尤其如此,更何谈别的普通人。我相信这是这所学校教出的来的真正的学子。
比分时代。悄然在来临。我记得转学的那一年,我和他们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往日的学生和正确三观的环境。来到名师附小之后,我感受不到名师的温和,而是打压,是对比每个人的成绩。我想起来,吉大子校的语文老师曾说过:“他和我们不太一样,你们应该包容他。”
而名师附小的老师说的截然不同,“他这个成绩应该是留级,我们这里不收他。”这是在校长面前所说的,而知识匮乏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恶意。名师,为的是成绩,并不是真正的道德和性情。
吉大子校,包容的自然是那位智力障碍发小。他显然没有升学,因个人原因,自然也不可能转移别的学校。而我在转校生身份去了名师附小,甚至因为考试差劲,即便勉强在校长面前收下我,但老师对我并不宽厚。在这里,一旦升学率高了,老师的工资也会提高。名师名师,名在前,师在后。若是只为职位和金钱,那所谓的“师德”又在何方?
这座名师附小的操场显然是大了数倍,学子也多了数倍,老师也在压力中歇斯底里。回忆起来,到底还是吉大子校安宁。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一样的成绩对比,也没有压力巨大的每次写作业和留校,更没有压迫人生而达成未来的期盼。
是的。后来的吉大子校,有一部分读完小学就不再去读。只因在我离校第二年之后,学校面临拆迁,也是吉大子校招生不多,不再辉煌。我还记得老师们的工资不多,远远不如名师附小,但是每个人却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而不是因分施教。
纵然后来出去的同学,有部分不是打工就是做了别的,看起来不太体面的工作。但是,他们毕竟生而为人,人品得到了保证。直到多年后见面,他们依旧意气风发。并不存在什么高矮胖瘦,没有聪明愚蠢,人就是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不为功名四海,但为感恩戴德。离再见到小学老师已经很多年了,虽然我有负期望,没有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是她们永远是我的领路人,曾经这条路,很快乐,很开心。未来不求富贵荣华,但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