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值。成绩、人品、成长与未来,使得我的生命节奏好像被牵引着一样,即便是父母对我并不是要求苛刻,甚至于是放纵我玩游戏、高品质生活。但是我个人来说,从来没有感受到外界带来的快乐。就如同蚕一样,裹挟在蛹之中,想要脱胎换骨,但是也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当打开人生蚕蛹的那一刻,我却并没有发光发亮,而是混沌在整个学习、工作的海洋。
从未有过揠苗助长的我。始终回忆起父母之外的期待。小学转学之前,我曾经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学生,每天上学,轻车熟路的我,加上居住在大学城。那所学校并没有压榨学生的思维,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于是乎我的行囊其实是不重的。在这里,我只需要体验学校这个人生课题,不需要为学校竞争什么,为自己谋取什么,为老师去带来什么。每次装满行囊的永远都是零食,而不是那些书籍和笔。
就像工厂里没有压榨,一天八小时上班,甚至存在午休时间。唯一不好的是,这里的环境设备都是八九十年代般。即便如此,在这里读书是用来享受生活的,也是用来学习知识,而不是去比拼奥赛实力的。
自从转学到了附小。名师出高徒。学业的负担第一次落在身上,原本的行囊忽然有一天变重了。重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一本本书籍,课外作业,都是学校明令要求的。在这里,仿佛知识成为了物质必需品。老师第一句话不是“我的孩子我都说要保护眼睛,每天看书看完,都要远观那边的大山,防止近视。”
附小的老师只有一句,“现在好好读书,来年就能升的初中,好的高中,以后你们大学了才知道,学习有多么重要。有知识了才能赚钱,不然只能打工。”
在附小老师的眼里,从小学就给人添加附加值——原本在好几年后,十几年后的重担,忽然一下子压在身上,气喘吁吁的我,总是在抱怨。我从转学开始,成绩也不再是数一数二,或许是这里更侧重奥数——直到那一次,无意识的参加奥数,随便填写答案的我,居然拿了第三名。此刻老师的眼神放光,我才发现,原来成绩真的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你仅有的印象,哪怕是老师也只在乎成绩。
我始终不愿意去想,成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三六九等还是五花八门,能带来的未来,会是什么?在读大学之前,我认同的并不是成绩好坏,而是做人方面的好坏善恶。一个学子,至少第一步不是看他的成绩,而是在于学其品格。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也许在现代会认为是,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教与学的定义。但是实际不然,学而知不足,不足之处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做人做事的本领。一个人学习再好,做人本身有问题,是无法补足的。就如司马光先天聪慧,也靠着睿智救回了小伙伴,但是后天品德不足,入朝为官,不为社稷着想,一心破坏变法成果,对待西夏更是卑躬屈膝,打压权臣,权倾朝野,完全与小时候两类。
按理说,司马光一类博学多才之士子,从来被儒家教义孝道围绕。是思而学之之人,并非那种迂腐之辈。可世事无常,或许真正的才学,在做人做事面前,都颜面扫地,不如倾尽天下,夺权篡位。识别三日,非吴下阿蒙,三十年岁月蹉跎,摆布棋子,是足下无德。
自从行囊有一天增加了,我开始恐慌自己的成绩。我没有少年司马光的敏锐睿智,但是我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努力,方有机会考取未来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步步似乎如同一个环,将自己摆入棋局里。虽然我不会下棋,但是始终脱离不了人生这一道棋。
真正开始背负知识责任的是初中和高中。那段时日,我的背包远远超出我的负担,初中只有一米四的我,背负了好几十斤的书籍,大多都是读了又忘,忘了再读,考试时候靠着蒙混过关,居然还有丁点用处。如果说初中负担太重,高中更是堆积如山,整个桌子都险些承受不住压力,每天咯吱作响。而我累的时候,总是会趴在窗台口,看看外面的鸟儿,心想如果有一天脱离樊笼,我是否会走上一条小说主角的道路。
喜欢文学的我,总归是走上了迥异于主角的道路。因为多年来的行囊,让我背负了心病,于是高中压根没有好好学,之后考大学一发不可收拾,只能读上专科。曾经赌上性命的好学的孩子,终究有一天是被行囊压垮了,而放弃了行囊。
那段时间,每每看着潇洒生活的“笼中鸟”,一飞冲天,再也没人管束。我的心态也是一飞上天,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摆布我自己的人生。我的堕落或许从此开始,我一度认为我能和司马光一样,长大成为才子,却也不明白司马光当年的努力。我唯一能和司马光比较的,不过是我坚守道德的这一部分行囊。的确,哪怕是考了专科,我也依旧无悔。只是觉得落子或许有所偏差,就差那么一点,我就能改变命运。
读上大学,再也没有行囊的束缚。就如司马光入朝为官没有了父母的嘱托,于是司马光可以浪,可以逍遥,更可以以权力压迫。独有教师背景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给父母丢脸,丢掉的行囊还可以找回来。
待到我找回来的那天,恰巧也许运气和实力共存。我终究是考上了自考的本科,还是一本。我很高兴,父母为我也感到骄傲,首次地奖励了我几千块钱。我终于开始明白,曾经唾弃的行囊,在某一天,居然如此有作用,不止是为父母笑逐颜开,更是带来我的工作上的便利。
因为读完大学,回归了小城市的我,找工作总是会说,“我是师大毕业的。”就这样一句话,能胜过不少人,我想起来在我那个年代,的确是一本还具备含金量。现在哪怕再努力考个研究生,别人看待的却也不止这些,或许还会问问之前的工作,属于大学生的知识金库,刹那间倾塌。
我从来都是卸下重担,去以最轻松的姿态做任何事。化繁为简。想起沙漠里的旅人,他们的行囊不会有更多复杂的成分,有的是一罐罐的水资源,以及极少的馕饼。没有人会选择沉重的行囊,从小背负,长大再背负,缺乏选择的人,那就是一辈子的苦命人。
直到我做三农系列的短视频,我曾也见过不少农村的学子。他们依旧在坚守一个道理: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有知识了就能成为城市里的大人物。甚至于近些年的采访小学生,问“选择一个亿还是清华北大”,小学生多数会回答:“当然是清华北大。”
再问起来“为什么”,这些小学生回答道:“一个亿可以赚,清华北大是赚不来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成年人听后会眉头一皱。在他们眼里,有的人一生的行囊已经够重,重得让人抬不起头却又不得不低头。若是还要去背负“清华北大”,且不说会不会因为才学不足而退学,考上清华北大无法“躺平”,真材实料更不足以支撑未来,更不能赚一个亿。
在单纯的学子眼里,的确背负的越多,越是机会,越是未来。学有所成的那天,或许就是放下行囊,拥抱未来的那天。多么单纯而美好的未来:实际上的农村学子们,有不少提前已经散场,再也不会改变命运。
真正背上正确行囊,自我减负的好学者,真正懂得学习的人,方才明白。选择行囊里,筛分出行囊里的,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数理化走天下”,也不需要“懂得英文走天下”,我们需要的是“怀揣本领走天下”!
我曾做过服务员、小说家、环评师、教师、短视频拍摄剪辑。当我懵懵懂懂着三十年过去,我才真正明白,我需要的是什么?当打开又一本鲁迅的书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恍惚中似乎发现,我也可以与鲁迅一样。他祖上积德祖父为进士,后来曾经面临家道中落,又经过留洋等机会,最终选择弃医从文,这才走上了一条真正属于他的康庄大道。如果不是他尝试过,丢弃过,舍得过,怎么能一晃几年内成为著名的作家!
他曾背负的行囊比我还要重。但是他懂得取舍,懂得成就自己。而我也将面临这样的选择。我相信岁月如梭,高歌猛进,我相信苦尽甘来,凤凰涅槃。我的行囊,属于我的未来,都会装满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