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黄帝陵
从我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等到参加工作领得工资后,一定要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陵前烧一炷香。可一晃22年过去了,直至上月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金色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令人胸怀舒畅。我们一行五人在文老师的陪同下,乘车从古都西安出发,沿着通往延安的柏油路,向黄陵县城北的桥山而去。一路上,我们的兴致和话题,自然还是“黄帝陵”。坐在我旁边的小伙子覃振军问:“黄帝为什么要葬在桥山?是不是那里的山水很美?”我们的“导游”文老师说:“不错,除了桥山古柏参天,水流映黛以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天,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到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臣民们都舍不得这位统一华夏、开发疆域、兴办农业的圣明人皇离去,有的牵住黄帝的衣角,有的拉住宝剑,有的拽住靴子,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人们把从黄帝身上拉下来的衣物、宝剑、靴子等埋在桥山上,起冢为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看到的黄帝陵祭亭和基冢之间的一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包含的神话故事……”,文老师讲得娓娓动听。不知不觉地我们来到了桥山。啊!这不就是我当年参加高考时在那历史复习资料中划过红线的地方吗?这不就是我向往已久的桥山吗?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安寝之地吗?我们跳出车门,从山下步行上山,一路上我那索尼数码摄像机一直在不停地搜索、捕捉。临近山顶时,首先映人我们眼帘的是路旁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文老师告诉我们:“据说,古代凡来黄帝陵祭祀者,均在此下马,步行前往祭亭”。
文老师是陕西省咸阳师院中文系主讲民间文学的年轻副教授,是我在复旦大学作家班进修时的校友,她对陕西的历史研究颇深。她这一说,我们为之一惊,不约而同地整理衣装领带,然后才往前走。约行数十步,便到达山顶。黄帝的陵冢就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面向南方。陵前有一座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郭沫若l958年题的“黄帝陵”三个金色大字。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一米多高的花墙。
前来拜谒黄帝陵的人很多,无数杆导游团旗在不停地摇晃,解说的喇叭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眼前的一切都进入我的摄影机后,为尽一个炎黄子孙的一点心意。我也从腰包里掏出钱来,挤到买蜡烛的人群中去买了六支蜡烛一一点燃,朝黄帝陵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同行的光寿、秀月、凤萍、振军等也在后面跟着鞠躬行礼。是啊!有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先呢?
几位台胞站在陵台右侧排队等待敲击那古老的大铜钟,我也急忙跟了上去。陵台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敲六十六响能保平安”。不管灵验与否,我跟着就敲。咚……咚……响声越来越大。
逗留了半天,我们围绕陵冢转了一圈后,同行的人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地走了,我还双手合十,面对黄帝陵慢慢跪了下去。我心中此时此刻的理念,正如诗人雁翼在《黄帝陵》中所写的那样:
我双腿跪下,双手按地
并不是致哀
仅仅是为着接通五千年血脉
让祖先的血和我的血共流
灌溉
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