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溪的头像

小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31
分享

梦园

作者:小溪原创作品

字数:3800

附属医院的走廊上,张思源教授步履匆匆,白大褂随风扬起。 这是他第无数次走向实验室,但今天的脚步格外沉重。

窗外,1988年京城正沐浴在春日阳光下,而室内,一个可能改变中国生育医学历史的时刻正在酝酿。

“准备好了吗?”张思源问他的团队,声音平静却掩不住他眼底的激动。

他的助理医生徐倩点头,“卵子已取出,精子样本准备就绪。”

这是中国大陆第二列试管婴儿的尝试。无数个日夜的研究,无数次的失败,都凝聚在这一刻。张思源深吸一口气,戴上显微操作手套,将显微镜调整到最佳状态。

针尖般细小的玻璃管在卵细胞膜上轻轻一刺,精子被注入。整个过程在显微镜下完成,需要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检验员李曼竖着拇指惊呼“成功了!”半小时后,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张思源直起腰,眼中闪着泪光。但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受精卵需要在培养液中继续发育,然后被移植回母体,能否成功着床还是未知数。

“通知陈女士和她的丈夫,”张思源对护士说,“告诉他们第一阶段成功了。”

护士应声而去。张思源望向窗外,一株老槐树正在春风中吐露新芽,他不禁想起自己选择这条研究道路的初衷...

那是二十年前,1967年的湖南农村,年轻的张思源还只是个赤脚医生。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张思源肩膀上挂着药箱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被一个中年男子急匆匆地拉进一间土坯房。

屋内,一位农妇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身下的褥子已被鲜血染红大半。张思源立刻认出这是王婶,村里有名的善心人,多年来一直渴望有个孩子,却接连流产三次。

“这次已经怀了五个月,昨天开始出血...”丈夫哽咽道。

张思源检查后心沉了下去。这种情况下,他能做的不多。他尽了全力止血,但王婶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

“孩子...保得住吗?”王婶虚弱地问,眼中满是期盼。

张思源无法直视她的眼睛,“王婶,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您的身体。”

“不,我要这个孩子,”王婶突然抓住他的手,“我已经四十了,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夜幕降临时,王婶的情况急剧恶化。张思源冒雨连夜赶到公社卫生院请医生,但当他们返回时,王婶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手里还紧紧攥着为未出世孩子做的小衣服。

葬礼上,王婶的丈夫一言不发,只是将那些小衣服一件件放入棺木。雨中,张思源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让想当母亲的人都能如愿。

那一刻,他的人生道路已然确定。

“张教授?芦女士来了。”助理的声音将张思源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芦桂芝是一位38岁的小学教师,因双侧输卵管堵塞多年不孕。她和丈夫李建军跑了全国多家医院,几乎放弃希望时,听说京城医院正在开展试管婴儿研究。

“教授,真的成功了吗?”芦桂芝走进办公室,眼中闪烁着希望与不安交织的光芒。

张思源点头,“受精成功了,接下来需要培养几天,然后移植回您的子宫。但这只是第一步,怀孕后面可能还有很大风险。”

“我们明白,”李建军紧握妻子的手,“无论如何,感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

送走夫妇俩,张思源回到实验室。培养箱中,那个刚刚完成受精的卵子正在分裂,生命以最原始却又最现代的方式开始孕育。

窗外,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实验室的墙上,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小小的生命。

与此同时,在医院的另一端,罗副主任透过百叶窗注视着张思源实验室的动静。他手中的钢笔几乎被捏断。

罗副主任比张思源年长五岁,资历更老,却始终没有突破性成就。医院原本将辅助生殖研究的重任交给他,两年无果后转而支持张思源的团队。如今张思源即将创造历史,而自己只能做个旁观者。

“得意什么,不过是侥幸,”罗副主任喃喃自语,“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迟早会出问题。”

他的嫉妒如毒液般在血管里流淌。当晚,罗副主任独自留在办公室,写了一封匿名信,质疑试管婴儿技术的伦理安全性,准备寄往有关部门。

胚胎移植那天,整个团队屏息凝神。

张思源小心翼翼地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植到芦桂芝子宫内。过程顺利,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等待着床的两周里,芦桂芝严格按照医嘱卧床休息。李建军请了假,全天候照顾妻子。小镇上的家里,气氛既充满希望又弥漫着不安。

邻居们对此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李家媳妇在做那个什么试管孩子?”菜市场上,王大妈神秘兮兮地说。

“这不是违反自然吗?从试管里出来的孩子能正常吗?”另一个附和道。

“建国他们家三代单传,要是生个怪胎可怎么办?”

流言蜚语如野火般蔓延,甚至传到了李建军老母亲的耳中。老太太特地从小镇赶到京城,坚决反对这种“违背天理”的生育方式。

“建军,我听说这种技术生出来的孩子不健康,还有人说这是亵渎神明!”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你们可以领养一个,为什么非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哩?”

李建军耐心解释:“妈,这是科学,不是邪术。张教授是国内最好的专家,我们相信他。”

但老太太固执己见,甚至试图劝说芦桂芝放弃。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罗副主任的匿名信起了作用。卫生部门派出调查组,对试管婴儿项目的伦理安全性和科研规范性进行审查。

“张教授,项目可能需要暂停,”院长无奈地通知,“调查期间不能进行任何移植操作。”

“可是已经有胚胎移植了!现在暂停,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张思源罕见地激动起来。

“我理解,但规定就是规定。”院长叹息道,“除非你能证明这项技术的安全性无可指摘。”

压力如山般压来。张思源白天应对调查,晚上继续研究数据,几乎住在实验室。与此同时,芦桂芝的妊娠试验结果即将揭晓。

检测那天,芦桂芝紧张得几乎无法行走。李建军搀扶着妻子,两人像走向审判台一样走向医院。

护士抽血后,让他们回家等待结果。那一刻钟的等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电话铃响起时,芦桂芝几乎跳起来。

“芦女士,恭喜您,”电话那头是张思源疲惫但喜悦的声音,“血HCG值很高,您怀孕了!”

芦桂芝愣了片刻,然后泪如雨下。李建军接过电话,连声道谢,然后飞奔出门,他要告诉村邻院社:我要当爸爸了!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随着消息传开,质疑和反对声浪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写信到报社,称试管婴儿技术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舆论压力,卫生部门决定暂停张思源的研究资格,正在进行的其他病例被迫中断。

“这不公平!”团队中的年轻医生打抱不平,“明明已经成功了一例,为什么还要暂停?”

张思源却异常平静:“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遭遇质疑。我们要用科学和事实说话。”

他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芦桂芝的孕产保健上,仔细记录每一项数据,为未来的研究积累证据。

然而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怀孕第三个月,芦桂芝突然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胎盘功能不稳定,”医生检查后结论不容乐观,“可能需要终止妊娠。”

芦桂芝紧紧护住腹部:“不!无论如何我要保住这个孩子!”

关键时刻,张思源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使用新型黄体酮,叶酸,球蛋白辅助治疗法。但这种疗法国内尚无先例,风险极大。

医院伦理委员会紧急开会讨论。会上,罗副主任坚决反对:“这完全是无谓的冒险!为了一个本来就不该存在的胎儿,值得吗?”

张思源拍案而起:“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拯救!这不是‘不该存在的胎儿’,这是一个已经存活了三个月的生命!”

辩论白热化之际,一位老教授站了起来:“我见证过太多因不孕而破碎的家庭。如果科学技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我支持张教授的方案。”

经过长达五小时的辩论,委员会最终批准了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惊心动魄。陈桂芝多次出现危急情况,但在张思源和团队的精心照料下,一次次化险为夷。胎儿在母体中顽强地成长着。

期间,李建军的母亲态度悄然转变。看到儿子儿媳为保住孩子所做的一切,她开始每天烧香祈福,甚至主动学习现代生育知识,与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1988年3月10日,是中国生育医学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经过充分准备,芦桂芝被推入产房。张思源和整个团队守候在外,包括已经转变态度的罗副主任——在见证生命的顽强后,他的嫉妒已化为敬佩。

响亮的啼哭声从产房中传出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是个女孩!母女平安!”护士出门报喜。

当芦桂芝抱着婴儿走出产房时,等候的媒体记者纷纷按下快门。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了!这个体重3.9公斤,身长52厘米的女婴,用响亮的啼哭向世界宣告她的到来。

李建军喜极而泣,小心翼翼地抱着女儿,仿佛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老太太抚摸着孙女的小手,老泪纵横:“我们有后了,李家有后了...”

张思源站在稍远的地方,眼中闪着泪光。那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雨中葬礼,看到了王婶未能如愿的期盼,看到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记者挤到张思源面前:“张教授,作为‘试管婴儿之父’,您此刻有什么感想?”

张思源摇摇头:“我不是什么之父。每个新生命都是自然的奇迹,科学只是帮助奇迹发生。这孩子,”他望向那个被紧紧拥抱的婴儿,“是属于无数期盼的家庭的,是属于未来的。”

他走到窗前,窗外那棵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十年后,已经成为著名生育医学专家的张思源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张爷爷: 我叫李梦,就是您十年前接生的那个试管婴儿。今年我十岁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很好。爸爸妈妈告诉我,没有您就没有我。谢谢您给了我们生命和希望。我长大后也想当医生,帮助那些想要宝宝的爸爸妈妈... 您永远的孩子:梦园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一个笑容灿烂的女孩站在京城附属医院那棵老槐树下,手中捧着一幅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挂满了婴儿的笑脸,树根处写着:“梦园”。

张思源将画挂在办公室墙上,在那旁边,已经挂着上百张类似的照片——中国大陆成千上万试管婴儿的笑脸。

窗外,老槐树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茁壮成长,年年春天绽放新芽。

2025年创作与北京丰台区青秀城小区

作者:小溪原创作品

字数:3800

附属医院的走廊上,张思源教授步履匆匆,白大褂随风扬起。 这是他第无数次走向实验室,但今天的脚步格外沉重。

窗外,1988年京城正沐浴在春日阳光下,而室内,一个可能改变中国生育医学历史的时刻正在酝酿。

“准备好了吗?”张思源问他的团队,声音平静却掩不住他眼底的激动。

他的助理医生徐倩点头,“卵子已取出,精子样本准备就绪。”

这是中国大陆第二列试管婴儿的尝试。无数个日夜的研究,无数次的失败,都凝聚在这一刻。张思源深吸一口气,戴上显微操作手套,将显微镜调整到最佳状态。

针尖般细小的玻璃管在卵细胞膜上轻轻一刺,精子被注入。整个过程在显微镜下完成,需要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检验员李曼竖着拇指惊呼“成功了!”半小时后,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张思源直起腰,眼中闪着泪光。但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受精卵需要在培养液中继续发育,然后被移植回母体,能否成功着床还是未知数。

“通知陈女士和她的丈夫,”张思源对护士说,“告诉他们第一阶段成功了。”

护士应声而去。张思源望向窗外,一株老槐树正在春风中吐露新芽,他不禁想起自己选择这条研究道路的初衷...

那是二十年前,1967年的湖南农村,年轻的张思源还只是个赤脚医生。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张思源肩膀上挂着药箱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被一个中年男子急匆匆地拉进一间土坯房。

屋内,一位农妇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身下的褥子已被鲜血染红大半。张思源立刻认出这是王婶,村里有名的善心人,多年来一直渴望有个孩子,却接连流产三次。

“这次已经怀了五个月,昨天开始出血...”丈夫哽咽道。

张思源检查后心沉了下去。这种情况下,他能做的不多。他尽了全力止血,但王婶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

“孩子...保得住吗?”王婶虚弱地问,眼中满是期盼。

张思源无法直视她的眼睛,“王婶,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您的身体。”

“不,我要这个孩子,”王婶突然抓住他的手,“我已经四十了,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夜幕降临时,王婶的情况急剧恶化。张思源冒雨连夜赶到公社卫生院请医生,但当他们返回时,王婶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手里还紧紧攥着为未出世孩子做的小衣服。

葬礼上,王婶的丈夫一言不发,只是将那些小衣服一件件放入棺木。雨中,张思源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让想当母亲的人都能如愿。

那一刻,他的人生道路已然确定。

“张教授?芦女士来了。”助理的声音将张思源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芦桂芝是一位38岁的小学教师,因双侧输卵管堵塞多年不孕。她和丈夫李建军跑了全国多家医院,几乎放弃希望时,听说京城医院正在开展试管婴儿研究。

“教授,真的成功了吗?”芦桂芝走进办公室,眼中闪烁着希望与不安交织的光芒。

张思源点头,“受精成功了,接下来需要培养几天,然后移植回您的子宫。但这只是第一步,怀孕后面可能还有很大风险。”

“我们明白,”李建军紧握妻子的手,“无论如何,感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

送走夫妇俩,张思源回到实验室。培养箱中,那个刚刚完成受精的卵子正在分裂,生命以最原始却又最现代的方式开始孕育。

窗外,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实验室的墙上,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小小的生命。

与此同时,在医院的另一端,罗副主任透过百叶窗注视着张思源实验室的动静。他手中的钢笔几乎被捏断。

罗副主任比张思源年长五岁,资历更老,却始终没有突破性成就。医院原本将辅助生殖研究的重任交给他,两年无果后转而支持张思源的团队。如今张思源即将创造历史,而自己只能做个旁观者。

“得意什么,不过是侥幸,”罗副主任喃喃自语,“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迟早会出问题。”

他的嫉妒如毒液般在血管里流淌。当晚,罗副主任独自留在办公室,写了一封匿名信,质疑试管婴儿技术的伦理安全性,准备寄往有关部门。

胚胎移植那天,整个团队屏息凝神。

张思源小心翼翼地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植到芦桂芝子宫内。过程顺利,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等待着床的两周里,芦桂芝严格按照医嘱卧床休息。李建军请了假,全天候照顾妻子。小镇上的家里,气氛既充满希望又弥漫着不安。

邻居们对此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李家媳妇在做那个什么试管孩子?”菜市场上,王大妈神秘兮兮地说。

“这不是违反自然吗?从试管里出来的孩子能正常吗?”另一个附和道。

“建国他们家三代单传,要是生个怪胎可怎么办?”

流言蜚语如野火般蔓延,甚至传到了李建军老母亲的耳中。老太太特地从小镇赶到京城,坚决反对这种“违背天理”的生育方式。

“建军,我听说这种技术生出来的孩子不健康,还有人说这是亵渎神明!”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你们可以领养一个,为什么非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哩?”

李建军耐心解释:“妈,这是科学,不是邪术。张教授是国内最好的专家,我们相信他。”

但老太太固执己见,甚至试图劝说芦桂芝放弃。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罗副主任的匿名信起了作用。卫生部门派出调查组,对试管婴儿项目的伦理安全性和科研规范性进行审查。

“张教授,项目可能需要暂停,”院长无奈地通知,“调查期间不能进行任何移植操作。”

“可是已经有胚胎移植了!现在暂停,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张思源罕见地激动起来。

“我理解,但规定就是规定。”院长叹息道,“除非你能证明这项技术的安全性无可指摘。”

压力如山般压来。张思源白天应对调查,晚上继续研究数据,几乎住在实验室。与此同时,芦桂芝的妊娠试验结果即将揭晓。

检测那天,芦桂芝紧张得几乎无法行走。李建军搀扶着妻子,两人像走向审判台一样走向医院。

护士抽血后,让他们回家等待结果。那一刻钟的等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电话铃响起时,芦桂芝几乎跳起来。

“芦女士,恭喜您,”电话那头是张思源疲惫但喜悦的声音,“血HCG值很高,您怀孕了!”

芦桂芝愣了片刻,然后泪如雨下。李建军接过电话,连声道谢,然后飞奔出门,他要告诉村邻院社:我要当爸爸了!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随着消息传开,质疑和反对声浪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写信到报社,称试管婴儿技术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舆论压力,卫生部门决定暂停张思源的研究资格,正在进行的其他病例被迫中断。

“这不公平!”团队中的年轻医生打抱不平,“明明已经成功了一例,为什么还要暂停?”

张思源却异常平静:“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遭遇质疑。我们要用科学和事实说话。”

他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芦桂芝的孕产保健上,仔细记录每一项数据,为未来的研究积累证据。

然而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怀孕第三个月,芦桂芝突然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胎盘功能不稳定,”医生检查后结论不容乐观,“可能需要终止妊娠。”

芦桂芝紧紧护住腹部:“不!无论如何我要保住这个孩子!”

关键时刻,张思源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使用新型黄体酮,叶酸,球蛋白辅助治疗法。但这种疗法国内尚无先例,风险极大。

医院伦理委员会紧急开会讨论。会上,罗副主任坚决反对:“这完全是无谓的冒险!为了一个本来就不该存在的胎儿,值得吗?”

张思源拍案而起:“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拯救!这不是‘不该存在的胎儿’,这是一个已经存活了三个月的生命!”

辩论白热化之际,一位老教授站了起来:“我见证过太多因不孕而破碎的家庭。如果科学技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我支持张教授的方案。”

经过长达五小时的辩论,委员会最终批准了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惊心动魄。陈桂芝多次出现危急情况,但在张思源和团队的精心照料下,一次次化险为夷。胎儿在母体中顽强地成长着。

期间,李建军的母亲态度悄然转变。看到儿子儿媳为保住孩子所做的一切,她开始每天烧香祈福,甚至主动学习现代生育知识,与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1988年3月10日,是中国生育医学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经过充分准备,芦桂芝被推入产房。张思源和整个团队守候在外,包括已经转变态度的罗副主任——在见证生命的顽强后,他的嫉妒已化为敬佩。

响亮的啼哭声从产房中传出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是个女孩!母女平安!”护士出门报喜。

当芦桂芝抱着婴儿走出产房时,等候的媒体记者纷纷按下快门。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了!这个体重3.9公斤,身长52厘米的女婴,用响亮的啼哭向世界宣告她的到来。

李建军喜极而泣,小心翼翼地抱着女儿,仿佛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老太太抚摸着孙女的小手,老泪纵横:“我们有后了,李家有后了...”

张思源站在稍远的地方,眼中闪着泪光。那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雨中葬礼,看到了王婶未能如愿的期盼,看到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记者挤到张思源面前:“张教授,作为‘试管婴儿之父’,您此刻有什么感想?”

张思源摇摇头:“我不是什么之父。每个新生命都是自然的奇迹,科学只是帮助奇迹发生。这孩子,”他望向那个被紧紧拥抱的婴儿,“是属于无数期盼的家庭的,是属于未来的。”

他走到窗前,窗外那棵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十年后,已经成为著名生育医学专家的张思源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张爷爷: 我叫李梦,就是您十年前接生的那个试管婴儿。今年我十岁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很好。爸爸妈妈告诉我,没有您就没有我。谢谢您给了我们生命和希望。我长大后也想当医生,帮助那些想要宝宝的爸爸妈妈... 您永远的孩子:梦园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一个笑容灿烂的女孩站在京城附属医院那棵老槐树下,手中捧着一幅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挂满了婴儿的笑脸,树根处写着:“梦园”。

张思源将画挂在办公室墙上,在那旁边,已经挂着上百张类似的照片——中国大陆成千上万试管婴儿的笑脸。

窗外,老槐树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茁壮成长,年年春天绽放新芽。

2025年创作与北京丰台区青秀城小区

作者:小溪原创作品

字数:3800

附属医院的走廊上,张思源教授步履匆匆,白大褂随风扬起。 这是他第无数次走向实验室,但今天的脚步格外沉重。

窗外,1988年京城正沐浴在春日阳光下,而室内,一个可能改变中国生育医学历史的时刻正在酝酿。

“准备好了吗?”张思源问他的团队,声音平静却掩不住他眼底的激动。

他的助理医生徐倩点头,“卵子已取出,精子样本准备就绪。”

这是中国大陆第二列试管婴儿的尝试。无数个日夜的研究,无数次的失败,都凝聚在这一刻。张思源深吸一口气,戴上显微操作手套,将显微镜调整到最佳状态。

针尖般细小的玻璃管在卵细胞膜上轻轻一刺,精子被注入。整个过程在显微镜下完成,需要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检验员李曼竖着拇指惊呼“成功了!”半小时后,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张思源直起腰,眼中闪着泪光。但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受精卵需要在培养液中继续发育,然后被移植回母体,能否成功着床还是未知数。

“通知陈女士和她的丈夫,”张思源对护士说,“告诉他们第一阶段成功了。”

护士应声而去。张思源望向窗外,一株老槐树正在春风中吐露新芽,他不禁想起自己选择这条研究道路的初衷...

那是二十年前,1967年的湖南农村,年轻的张思源还只是个赤脚医生。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张思源肩膀上挂着药箱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被一个中年男子急匆匆地拉进一间土坯房。

屋内,一位农妇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身下的褥子已被鲜血染红大半。张思源立刻认出这是王婶,村里有名的善心人,多年来一直渴望有个孩子,却接连流产三次。

“这次已经怀了五个月,昨天开始出血...”丈夫哽咽道。

张思源检查后心沉了下去。这种情况下,他能做的不多。他尽了全力止血,但王婶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

“孩子...保得住吗?”王婶虚弱地问,眼中满是期盼。

张思源无法直视她的眼睛,“王婶,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您的身体。”

“不,我要这个孩子,”王婶突然抓住他的手,“我已经四十了,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夜幕降临时,王婶的情况急剧恶化。张思源冒雨连夜赶到公社卫生院请医生,但当他们返回时,王婶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手里还紧紧攥着为未出世孩子做的小衣服。

葬礼上,王婶的丈夫一言不发,只是将那些小衣服一件件放入棺木。雨中,张思源立下誓言:总有一天,我要让想当母亲的人都能如愿。

那一刻,他的人生道路已然确定。

“张教授?芦女士来了。”助理的声音将张思源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芦桂芝是一位38岁的小学教师,因双侧输卵管堵塞多年不孕。她和丈夫李建军跑了全国多家医院,几乎放弃希望时,听说京城医院正在开展试管婴儿研究。

“教授,真的成功了吗?”芦桂芝走进办公室,眼中闪烁着希望与不安交织的光芒。

张思源点头,“受精成功了,接下来需要培养几天,然后移植回您的子宫。但这只是第一步,怀孕后面可能还有很大风险。”

“我们明白,”李建军紧握妻子的手,“无论如何,感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

送走夫妇俩,张思源回到实验室。培养箱中,那个刚刚完成受精的卵子正在分裂,生命以最原始却又最现代的方式开始孕育。

窗外,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实验室的墙上,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小小的生命。

与此同时,在医院的另一端,罗副主任透过百叶窗注视着张思源实验室的动静。他手中的钢笔几乎被捏断。

罗副主任比张思源年长五岁,资历更老,却始终没有突破性成就。医院原本将辅助生殖研究的重任交给他,两年无果后转而支持张思源的团队。如今张思源即将创造历史,而自己只能做个旁观者。

“得意什么,不过是侥幸,”罗副主任喃喃自语,“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迟早会出问题。”

他的嫉妒如毒液般在血管里流淌。当晚,罗副主任独自留在办公室,写了一封匿名信,质疑试管婴儿技术的伦理安全性,准备寄往有关部门。

胚胎移植那天,整个团队屏息凝神。

张思源小心翼翼地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植到芦桂芝子宫内。过程顺利,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等待着床的两周里,芦桂芝严格按照医嘱卧床休息。李建军请了假,全天候照顾妻子。小镇上的家里,气氛既充满希望又弥漫着不安。

邻居们对此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李家媳妇在做那个什么试管孩子?”菜市场上,王大妈神秘兮兮地说。

“这不是违反自然吗?从试管里出来的孩子能正常吗?”另一个附和道。

“建国他们家三代单传,要是生个怪胎可怎么办?”

流言蜚语如野火般蔓延,甚至传到了李建军老母亲的耳中。老太太特地从小镇赶到京城,坚决反对这种“违背天理”的生育方式。

“建军,我听说这种技术生出来的孩子不健康,还有人说这是亵渎神明!”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泪,“你们可以领养一个,为什么非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哩?”

李建军耐心解释:“妈,这是科学,不是邪术。张教授是国内最好的专家,我们相信他。”

但老太太固执己见,甚至试图劝说芦桂芝放弃。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罗副主任的匿名信起了作用。卫生部门派出调查组,对试管婴儿项目的伦理安全性和科研规范性进行审查。

“张教授,项目可能需要暂停,”院长无奈地通知,“调查期间不能进行任何移植操作。”

“可是已经有胚胎移植了!现在暂停,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张思源罕见地激动起来。

“我理解,但规定就是规定。”院长叹息道,“除非你能证明这项技术的安全性无可指摘。”

压力如山般压来。张思源白天应对调查,晚上继续研究数据,几乎住在实验室。与此同时,芦桂芝的妊娠试验结果即将揭晓。

检测那天,芦桂芝紧张得几乎无法行走。李建军搀扶着妻子,两人像走向审判台一样走向医院。

护士抽血后,让他们回家等待结果。那一刻钟的等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电话铃响起时,芦桂芝几乎跳起来。

“芦女士,恭喜您,”电话那头是张思源疲惫但喜悦的声音,“血HCG值很高,您怀孕了!”

芦桂芝愣了片刻,然后泪如雨下。李建军接过电话,连声道谢,然后飞奔出门,他要告诉村邻院社:我要当爸爸了!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随着消息传开,质疑和反对声浪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写信到报社,称试管婴儿技术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舆论压力,卫生部门决定暂停张思源的研究资格,正在进行的其他病例被迫中断。

“这不公平!”团队中的年轻医生打抱不平,“明明已经成功了一例,为什么还要暂停?”

张思源却异常平静:“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遭遇质疑。我们要用科学和事实说话。”

他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芦桂芝的孕产保健上,仔细记录每一项数据,为未来的研究积累证据。

然而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怀孕第三个月,芦桂芝突然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胎盘功能不稳定,”医生检查后结论不容乐观,“可能需要终止妊娠。”

芦桂芝紧紧护住腹部:“不!无论如何我要保住这个孩子!”

关键时刻,张思源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使用新型黄体酮,叶酸,球蛋白辅助治疗法。但这种疗法国内尚无先例,风险极大。

医院伦理委员会紧急开会讨论。会上,罗副主任坚决反对:“这完全是无谓的冒险!为了一个本来就不该存在的胎儿,值得吗?”

张思源拍案而起:“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拯救!这不是‘不该存在的胎儿’,这是一个已经存活了三个月的生命!”

辩论白热化之际,一位老教授站了起来:“我见证过太多因不孕而破碎的家庭。如果科学技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我支持张教授的方案。”

经过长达五小时的辩论,委员会最终批准了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惊心动魄。陈桂芝多次出现危急情况,但在张思源和团队的精心照料下,一次次化险为夷。胎儿在母体中顽强地成长着。

期间,李建军的母亲态度悄然转变。看到儿子儿媳为保住孩子所做的一切,她开始每天烧香祈福,甚至主动学习现代生育知识,与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1988年3月10日,是中国生育医学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经过充分准备,芦桂芝被推入产房。张思源和整个团队守候在外,包括已经转变态度的罗副主任——在见证生命的顽强后,他的嫉妒已化为敬佩。

响亮的啼哭声从产房中传出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是个女孩!母女平安!”护士出门报喜。

当芦桂芝抱着婴儿走出产房时,等候的媒体记者纷纷按下快门。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了!这个体重3.9公斤,身长52厘米的女婴,用响亮的啼哭向世界宣告她的到来。

李建军喜极而泣,小心翼翼地抱着女儿,仿佛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老太太抚摸着孙女的小手,老泪纵横:“我们有后了,李家有后了...”

张思源站在稍远的地方,眼中闪着泪光。那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雨中葬礼,看到了王婶未能如愿的期盼,看到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记者挤到张思源面前:“张教授,作为‘试管婴儿之父’,您此刻有什么感想?”

张思源摇摇头:“我不是什么之父。每个新生命都是自然的奇迹,科学只是帮助奇迹发生。这孩子,”他望向那个被紧紧拥抱的婴儿,“是属于无数期盼的家庭的,是属于未来的。”

他走到窗前,窗外那棵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十年后,已经成为著名生育医学专家的张思源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张爷爷: 我叫李梦,就是您十年前接生的那个试管婴儿。今年我十岁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很好。爸爸妈妈告诉我,没有您就没有我。谢谢您给了我们生命和希望。我长大后也想当医生,帮助那些想要宝宝的爸爸妈妈... 您永远的孩子:梦园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一个笑容灿烂的女孩站在京城附属医院那棵老槐树下,手中捧着一幅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挂满了婴儿的笑脸,树根处写着:“梦园”。

张思源将画挂在办公室墙上,在那旁边,已经挂着上百张类似的照片——中国大陆成千上万试管婴儿的笑脸。

窗外,老槐树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茁壮成长,年年春天绽放新芽。

2025年创作与北京丰台区青秀城小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